摘要: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田律》,作为世界环保史上的重要文献,承载着云梦县千年未绝的生态文化根脉。这片孕育了秦简文明的土地,既有楚王城遗址的历史厚重,又有府河湿地的自然灵秀,生态本底得天独厚,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
转自:中国环境网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田律》,作为世界环保史上的重要文献,承载着云梦县千年未绝的生态文化根脉。这片孕育了秦简文明的土地,既有楚王城遗址的历史厚重,又有府河湿地的自然灵秀,生态本底得天独厚,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取得一定成效,但不久前网络媒体上曝出的云梦“黑水河”问题说明,当地生态环境工作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突破瓶颈、提质升级。为锚定生态优先发展方向,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文旅、民生、城乡深度融合,助力旅游名县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笔者结合云梦实际,提出以“三个三”路径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推动环保与文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文旅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天然耦合性,传承《田律》生态理念,联动云梦睡虎地、楚王城等文化地标,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既能放大文化与生态双重价值,又能为环保工作注入持续动力。
一是深挖《田律》文化价值,打造生态文旅IP。《田律》蕴含的“顺时治田”“禁伐护水”理念,是云梦县独有的生态文资源。应以“世界最早环境保护法”为核心定位,系统挖掘《田律》生态内涵。依托云梦县博物馆现有秦简文物,规划建设《田律》生态文化专题展厅,引入3D投影、互动沙盘等科技手段,还原秦代云梦“春不木、夏不捕鱼”场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千年生态智慧。整合睡虎地秦简出土地、楚王城遗址公园等资源,设计“跟着《田律》学环保”主题研学路线,开发“秦代环保小卫士”体验课程,吸引中小学、高校及研学机构合作。联动文化创意团队,推出《田律》主题数字文创,如秦代环保故事动画短片、梦生态变迁查询APP,将文化IP转化为可传播、可消费的文旅产品,打造全国辨识度生态文旅符号。
二是借力“黑水河”整改成果,打造滨水旅游带。“黑水河”整改不仅是生态修复工程,更是云梦激活滨水旅游的重要契机。应以“清水绿岸、文旅共生”为目标,推进河道综合治理与旅游功能开发同步实施。在清淤、截污、绿化等基础工程完成后,配套建设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生态科普驿站,植入“秦代环保文化墙”“生态警示长廊”,墙面绘本地动植物图谱,长廊展“黑水河”整改历程。开通“生态游船专线”,串联河道沿线芦苇湿地、鸟类观测点等生态节点,设计“芦苇观鸟”“夜间灯光秀”项目,灯光秀融入云梦秦简、楚王城元素,让“黑水河”转型“网红打卡地”。定期举办“生态文化节”“滨水露营季”,开展环保主题摄影赛、《田律》文化诵读会,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参与,借活动扩大“黑水河”生态旅游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是优化文旅服务体系,打造绿色旅游标杆。文旅服务品质的提升,需以绿色环保为底色,结合云梦旅游发展实际,从全链条推动文旅业态转型。在云梦县博物馆、祥云湾旅游景区、楚王城遗址公园等核心景区,推行“零废弃景区”建设标准,强制使用可降解旅游用品,设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将环保指标纳入景区评级。引导城区及乡镇民宿开展“绿色住宿”认证,推出“自带洗漱用品减费”“按需换床单奖励”等措施,部分民宿在庭院种本地乡土花卉,将生态环境理念融入服务细节。开发“生态+文创”产品体系,如《田律》条文环保布袋、秦简纹样绿植盆栽,鼓励游客消费,从文创收入提取比例设立“云梦生态保护基金”,反哺“黑水河”治理、湿地保护。
推动环保与民生融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需以“黑水河”事件为警示,聚焦云梦群众在环境方面的急难愁盼,将环保工作转化为惠民工程,让群众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
一是聚焦污染问题整改,打造透明惠民工程。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黑水河”黑臭、部分区域污水横流等问题,需以公开透明的整改过程、贴心便民的保障措施赢得信任。建立公示制度,及时更新整改进度。建立“环境问题整改进度公示制度”,通过社区公告栏、“云梦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更新“黑水河”治理、老旧小区污水管网改造进展,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建立监督小组,确保整改落地见效。组建“群众监督评议小组”,邀请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整改效果评估,对整改不力环节及时督促调整,确保整改不走过场。制定便民方案,减少整改扰民影响。制定《整改期间便民服务方案》,针对施工影响的出行、用水问题,提前设小区临时通道,为行动不便居民提供生活用水补给,避免“环保整改扰民”。
二是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云梦样板。人居环境是群众最直接的生活体验,需统筹云梦城乡资源,推动环境整治全覆盖。在城区推进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上门回收”模式,解决“污水横流、垃圾乱堆”问题,部分小区用闲置空间造“微型花园”。在农村深化“厕所革命”,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体系,同步整治农村坑塘、黑臭水体,再现“水清岸绿”田园风光。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县经济开发区、城关镇等乡镇,用城乡闲置地块造“口袋公园”“生态小广场”,种本地果树与花卉,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三是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全民环保氛围。生态保护离不开云梦群众的支持,需通过多元渠道调动群众积极性。建议建立“环保议事会”制度,定期邀群众代表、退休干部、志愿者参与环保政策制定、“黑水河”后续管护规划,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决策者”。开展“环保三进”(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宣传活动,社区办环保讲座,学校办垃圾分类竞赛,企业发“绿色生产”倡议,征集环保金点子。建议设立环保奖励基金,对举报污染行为、践行绿色生活的群众给物质奖励或精神表彰,评选“环保示范家庭”,营造“人人关心、参与环保”氛围。
推动环保与城乡融合,构建全域生态格局
城乡是有机整体,需打破生态保护“城乡二元结构”,结合云梦“平原水乡”地理特征,实现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全域协同。
一是统筹环保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治理同质。针对云梦城乡环保资源分配不均、治理标准不一的问题,需强化统筹协调,实现“同标准、同投入、同监管”。统一城乡污水排放标准,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容,在县经济开发区、城关镇等乡镇建小型污水处理站,配套污水管网,实现污水“应收尽收、达标排放”。整合城乡垃圾处理设施资源,推行“县域统筹、集中处理”模式,避免农村垃圾“就地堆弃、简易填埋”,在乡镇设垃圾分拣中心,提高资源回收率搭建“云梦城乡环保数据共享平台”,实时监测空气质量、“黑水河”及府河水质、土壤等指标,建立“一处污染、全域联动”应急机制,提升治理效率。
二是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构建生态安全屏障。立足云梦“平原水乡”地理特征,需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推进城乡生态修复协同发力。在城区加强楚王城遗址公园、涢水国家湿地公园等绿地、湿地建设,提升城市“绿肺”功能,缓解热岛效应。在农村推进耕地保护、林地修复、坑塘整治,打造“田成方、林成网、水成系”田园生态景观,保护本地鸟类、鱼类等生物多样性。围绕“黑水河”流域建立“上下游联动、城乡协同”修复机制,县城段造滨水生态景观,乡镇段治农业面源污染,形成全域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夯实生态经济支撑。产业是生态保护的经济支撑,需以环保为导向调整云梦城乡产业结构,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在城区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重点发展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等绿色产业,推动现有工业企业“绿色技改”,降低能耗与污染。在农村依托良好生态,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推广“稻虾共作”“有机蔬菜种植”,打造“云梦生态农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城乡产业环保联动机制”,鼓励城区绿色企业向乡镇延伸产业链,带动农村环保产业发展,形成“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产业生态格局。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