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根基在农村,所以,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格外注意当地的的农民、农田和农事。这次来到陕北,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陕北的农房布局。
我的根基在农村,所以,每到一个新地方,我格外注意当地的的农民、农田和农事。这次来到陕北,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陕北的农房布局。
走了延安榆林两个地级市的许多地方,我发现,与江汉平原比较,陕北农房的布局存在三大特点。
一、陕北的农户居住分散。
在我看来,在陕北,丘壑地区的农户居住相当分散。——可能是因为建房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吧,“集中居住”受到限制。
开车行走,我发现丘壑地区的许多农房散播在公路旁边。
我是从壶口镇往北进发的,先后看了清水关盒乾坤湾。路过延川、宜川、清涧等县时,这一特征还不太明显,但到达绥德、米脂等地时,“农房撒播”就比较明显了。
我给您说说在吴堡县柏树岔村附近的所见。房屋零散分布在国道两旁,即使相对集中,也是隔一段距离一户人家。路旁长长一排,是公房或从事商业经营的房屋。这种散播的农户,总给人“山村四五家”的印象。汽车拐弯,我看见对面的黄土山上点缀着五户人家。您看这个画面,画圈的地方是窑洞。
住在公路旁边的人家,大多有一条小路或小桥连接农房和公路,这些小路会很窄,而且有点陡峭。您看,一个坡道一户人家。
这是延安甘泉县北洛河县道旁边的农户。这条村道还比较宽,一直通向黄土高坡,两旁住着许多人家……
这里我顺便说一件事:在省道旁边的乡村找地方停车过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候开车来回巡巡,最后失望离去。
当然,我佩服居住在省道旁边的农户:大货车头尾衔接,日夜轰鸣,不知路旁的老乡是怎样适应的!
……
无论是在延安还是在榆林,居住集中的农户都在平地上,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吧。
在神木县沙地上的乡村,农房相对集中,但农房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能是土地宽广的缘故吧。
榆林城北的郊区是一望无际的平底,这里的农户分布相当集中。您看,从这画面看,住房不仅分布集中,而且这两个村庄的房子看起来很高档。
在靖边县王圪堵水库附近,我看到了“新农村”:房型相同,住房的排列整齐,房屋崭新。——这里住的是水库移民?
我在靖边县白城则村看到了比较奇怪的农房布局。农房分布在“河沟”的平地上,相对集中,但房屋夹杂田块!这种布局与江汉平原明显不同。
在此,给陕北的朋友看看江汉平原的乡村住房布局吧。
这是我家乡坐落在江汉平原的腹地。因为历史移民和土地金贵等方面的原因,江汉平原的农民“聚族而居”,所以住房排列紧凑集中,一般说来,有绿荫的地方必有村落。
笔者老家的村子与田野
天门市卢市镇的白湖村一带,距离我们村子十几里路,这里先前是湖区,后来成了平原,因此这里的土地比较宽广,所以住房一字排开……
二、陕北窑洞在住房中所占比例较大,而江汉平原没有窑洞。
我的感觉是,窑洞主要分布在丘壑地区,榆林地区的窑洞更多。我觉得,窑洞建造必须两个基本基本条件:一是依山而建,二是山丘必须是黄土山,因为石头山挖不动。
在甘泉县雨岔村,我看到窑洞与普通平房同时存在,也许因为这里是景区吧。后来在北洛河边我专门谈放了窑洞人家。
陕北的窑洞一般布局分散,但榆林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有着集中排列的窑洞。这里整座山布满了窑洞,几个山头遍布窑洞,十分壮观……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
江汉平原原先是无边无际的大湖,所谓“八百里云梦泽”,不过也有山丘,但至今我没看到窑洞——也许存在,只是我没看见。
三、陕北乡村人家一般带有围墙和大院子
这也是陕北农村与江汉平原农村明显不同的地方!
在江汉平原,因为土地珍贵,所以仅有极少数农户建有围墙——这些拥有围墙和院子的人,要么是“单家独户”,要么是因为特殊原因得到了一块额外的土地。然而,陕北不一样:绝大多数农户建有围墙,围墙圈出一个大院子,还设计了气派的院门。
靖边县移民的房子都有围墙,院子很宽敞,而且大小形状一样。
航拍靖边县白城则村的田野与农房,可见每户人家都有用围墙圈出的大院子。
甘泉县山区的围墙用砖块石块垒砌,有的围墙高达三米,还有坚固的铁栅门。这,可能与古老的防范心理有关,因为古代陕北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进行拉锯战的地方,所谓“绳结之地”,所以防御自保,一直是性命攸关的事情。
甘泉县山区的院子都很大,里面有枣树,菜园,水井,羊圈,停车棚等。大院子里面还有小院子,小院子用红砖垒砌,留有花格,很有艺术风味。小院子种着蔬菜玉米之类的作物。有一户人家很大气,很好的西红柿,舍弃了。硕果累累,红红绿绿,挂在光秃秃的植株上,让我心疼。
——每个院子里都有一个小房子大小的铁笼子,每户人家都有,您想象一下,是干什么用的?——
好了,就给您说这多,下次,我们专门说说陕北的窑洞。
来源:老周闲游/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