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仅一个月,他就能用榕江话主持群众会议,从起初略带口音、被笑“像又不像”,到后来讲得字正腔圆、流畅自如。村民高兴地表示:“以前有干部说话太快、口音重,我们听不太懂。现在王书记用榕江话开会,大家都听明白了。”
古州镇打摆村位于榕江县东部,距县城二十里,村内三百四十户人家,皆为苗族。2023年5月底的一个清晨,王家阳初到打摆。匆匆告别怀中抱着一岁幼子的妻子,他怀揣驻村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职责使命,却也难掩内心的忐忑——唯恐自己不能胜任。那一夜,他辗转难眠,提笔写下“不负组织、不负群众、不负自己”以自勉,从此沉下心来、躬下身子,真正扎进了驻村工作。
学“三门方言”之道,搭“心灵沟通”之桥
初到打摆,王家阳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语言沟通不畅。他所说的丹寨方言,榕江本地人听着生涩;村民日常多用苗语交流,且各村寨语调用词还有差异。
沟通难,工作如何开展?他的选择是:学!他为自己定下“三步走”语言学习计划:第一步先掌握榕江方言,实现基本沟通;第二步学习与家乡话相近的广西苗语;第三步攻克最难的本地苗语。目标明确后,他立即行动,每日跟随村“两委”干部、小组长和党员群众,仔细听、认真记,从房前屋后的日常物品名称,到村头田间的生产词汇,都不放过。
展开剩余78%仅一个月,他就能用榕江话主持群众会议,从起初略带口音、被笑“像又不像”,到后来讲得字正腔圆、流畅自如。村民高兴地表示:“以前有干部说话太快、口音重,我们听不太懂。现在王书记用榕江话开会,大家都听明白了。”
驻村两年多来,他坚持学习,从最初完全听不懂苗语,到逐渐能够理解当地方言,如今已能用简单的词句与村民顺畅交流。。群众从惊讶转为由衷赞许,亲切地称他为“自家人书记”。每听到这个称呼,他和村民们的脸上都绽放出笑容。
执“党建引领”之笔,绘“基层治理”新图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家阳到村后迅速转变角色,虚心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凝聚合力推动基层治理提升。
他协助村“两委”规范执行“三重一大”和“四议两公开”制度,通过“榕易谈”、院坝会等形式广泛议事,提升决策透明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制度,建立“每月一件实事”台账,两年多来推动完成教育助学、供水改造、帮扶增收等近30项民生实事。
在调解纠纷时,他耐心倾听、依法调解,秉持“帮理不帮亲,双方各让一步”的原则,力争“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在“6.24”“6.28”抗洪救灾中,他迅速组织党员群众200余人次、车辆10余台支援灾区,统筹捐赠物资驰援县级安置点,相关事迹获多家媒体报道好评。
建
“制度规矩”机制
推
“重点工作”落实
王家阳坚持以制度促落实,建立“计划-督办-反馈”闭环工作机制。每月初,他主持召开重点工作部署会,明确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并将工作计划上墙公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月中,他按照“日、周、半月”周期进行调度督查,与村监委主任共同跟踪进展,对进度滞后的事项及时分析原因、协调解决。月底,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回头看”,听取群众评价,优化工作措施。
在村级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财务和项目管理培训,坚持实地勘察、优化方案,严格把控项目申报、实施、验收各环节,确保规范有序、形成闭环。
他常说,前期工作辛苦多累一点、后期推进问题矛盾就会少一点。
怀
“共同富裕”之心铺“就业增收”之路
在得知打摆村受气候海拔、
“土壤反应”和交通区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发展规模长效产业以后,王家阳绞尽脑汁,与村“两委”交流座谈,向种植大户实地取经,下足苦功夫帮助村里摆脱产业发展的困境。在资金利用方面,
他通过
召开党员群众
代表大会,村里通过民主决议,将100万元集体资金入股县农投公司,三年来已获得分红18万元,预计每年可稳定增收6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持续动力。在养殖产业方面,他争取到20万元项目资金发展小黄牛养殖,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购牛资金,并通过"代养合营、收益共享、保险托底"机制,发展50头养殖规模,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和农户各带来20余万元收益。就业帮扶方面,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组织村民赴广东从事林业工作,人均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三年来累计为347名外出务工人员申请跨省交通补贴50.05万元,切实减轻群众就业负担
。
树
“为民服务”理想添“和美乡村”砖瓦
在历时三个月遍访全村340户村民后,王家阳将群众反映的困难与诉求详细记录在册,无论是家庭困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他都牢记于心、尽力解决,并将办理情况每日记录在工作日志中。至今,五本厚厚的日志不仅见证了他的辛勤付出,更记录着打摆村一点一滴的改变。
通过积极争取资源,他推动建成三个总面积3007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及便民设施,实现寨寨有活动场所;筹集4.8万元教育基金资助33名学生;争取206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200万元“电改”项目、126万元“水改”项目有序推进;落实26.6万元产业路资金助力养牛业发展;整合10万余元建成2所“合约食堂”推进乡风文明;申请200余万元公路养护资金帮助5个村修复水毁道路。
除了扎实的民生工作,他还曾在赴县城开会途中紧急救助疑似脑出血群众,仅用15分钟高效协调医疗、警务资源打通生命通道,展现出党员干部临危不乱、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时光如白驹过隙,2025年5月,王家阳的两年驻村任期届满。村“两委”干部们满怀不舍,纷纷表示:“
王书记你走了还有很多事我们怕干不好、干不成
”。
村民们也真情挽留:“王书记别走,我们要向单位写请愿书,希望您再留两三年、甚至五年……”面对干部群众质朴而深厚的情谊,王家阳又一次彻夜未眠。次日清晨,他毅然向单位递交了继续驻村的申请。此时此刻,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打摆村340户1768名群众,早已结下了“双向奔赴”的深厚情谊,将这片土地视为第二故乡。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赢得信任,在打摆村的田野乡间,践行着一名新时代党员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新一任期的他,在笔记本上又增加了一段话:
“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我们既是答卷人,也是赶考者,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不负组织、不负群众、不负自己
”
。王家阳的驻村故事还在继续,他的经历只是万千赶考人中的星星之火,却也是驻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无悔奉献的生动诠释。
▌ 古州镇供稿
▌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