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紧裤腰带,一代人在生命禁区凿出天路!为何西藏是中国定海神针?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8:00 2

摘要:彼时,解放军第18军领命挺进雪域高原,这一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军长张国华心中明白,此番征程的敌人并非装备精良的敌军,而是平均海拔4000米的巍峨雪山、奔腾咆哮的江河以及令人窒息的致命缺氧,那是连神鹰飞过都要掉落三根羽毛的生命禁区。

当一个国家历经战火洗礼,百废待兴之时,摆在面前的是一道艰难抉择:是集中资源解决当下的温饱与生存难题,还是勒紧裤腰带,为百年乃至千年后的未来布局?

新生的中国丝毫没有犹豫,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毅然选择了后者,而西藏,正是这步关键的落子。

1950年,艰难崛起的新中国,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世界屋脊——西藏。

彼时,解放军第18军领命挺进雪域高原,这一任务看似不可能完成。军长张国华心中明白,此番征程的敌人并非装备精良的敌军,而是平均海拔4000米的巍峨雪山、奔腾咆哮的江河以及令人窒息的致命缺氧,那是连神鹰飞过都要掉落三根羽毛的生命禁区。

那时的西藏,没有一寸现代公路。

从四川到拉萨,长达2000多公里的路程,横亘着14座终年积雪的大山。筑路将士们肩负着使命,在行军的同时,于悬崖峭壁上艰难开荒,凭借最原始的钢钎、铁锤与十字镐,一寸一寸地开凿着前行的道路。

为了寻找一条科学合理的路线,缺少仪器的测绘人员只能依靠双腿,在荒无人烟、缺氧难耐的崇山峻岭与峡谷激流间穿梭,用双眼观察,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思考、比较。

工程师余炯带领的小队,为踏勘昌都至拉萨间的线路,历时一年多,行程9000多公里。由于山高路险林密、通讯落后,队伍一度与司令部失联四个月,归队时队员们衣衫褴褛、长发披肩、胡须满腮、面黄肌瘦,几乎不成人形。

老兵回忆,饥饿时刻,他们将牛皮带放入锅中反复熬煮,只为能有东西果腹;寒冷来袭,他们把唯一能取暖的羊毛衫剪下,缠在磨烂的轮胎上,只为让运输物资的卡车能多前进一米。

而更令人痛心的是缺氧带来的致命威胁。许多年轻战士,上一秒还在充满干劲地抡锤砸向岩石,下一秒就因缺氧悄无声息地倒下,永远地长眠于这片高天厚土。

155团3营在生达山遭遇大风雪,全营450人,冻死1人,冻伤7人,雪盲150人。当年随军进藏、99岁高龄的老战士魏克在日记中记录了许多这样的故事,即便如今,他依然挺直腰板坚定地说:“山再高,没有我们的脚底板高;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

从1950年4月到1954年12月,近4万名官兵,包括众多藏族同胞等全国力量鼎力支援,动用100多万头牦牛运输物资。

他们凭借愚公移山的坚强意志和“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大无畏精神,在雪域高原奋战四年零八个月,终于用血肉之躯在生命禁区凿出了震惊世界的川藏公路

这条公路平均每一公里,就长眠着一位筑路英雄,他们以巨大的牺牲,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

当我们展开地图,便能清晰地看到青藏高原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宛如亚洲的水塔,长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亚洲最重要的几条大河均发源于此。

这里的水,滋养着中国以及亚洲将近20亿人口。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片区域掌控了亚洲大陆的“水龙头”。这是关乎生死存亡的生存根本。因此守护青藏高原,守护西藏,就是守护整个民族的生命源泉。

从地理安全角度审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无疑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战略屏障。

它好似一座横亘于大地之上的巨型堡垒,高高俯瞰着南亚次大陆,牢牢拱卫着我国最为柔软的西南、西北腹地。

设想一下,如果缺失了西藏这道天然的坚固防线,我国的西部边防线将会变得何等漫长与脆弱。当年18军的将士们,在艰难修路之时,或许未曾用言语明确表达,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早已用行动诠释了:每向前拼搏一米,国家的安全保障就增添一分。

而在我们肉眼无法触及的地下,青藏高原还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

这里蕴藏着铜、铁、锂、金等丰富矿产资源,还有200多个盐湖。这些资源,对于未来工业发展和能源变革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战略储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惊人的落差蕴含着地球上最为狂暴的能量。在此规划的巨型水电站,建成后将成为未来“东数西算”、国家算力布局中一颗强劲的能源心脏,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当年18军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的,远不止是一片土地,更是民族的生命源泉、安全屏障以及未来宝库。

这种守护自始至终从未有过片刻停歇。在川藏公路建成之后,建设者们又在冻土和缺氧的极端条件下,历经艰难险阻,成功建成了青藏铁路,让钢铁巨龙第一次豪迈地驶上了世界屋脊。

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们攻克了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其艰难程度超乎想象。

为解决冻土问题,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经过多年研究试验,采取了多种创新技术,如片石通风路基、热棒、通风管路基等,确保了铁路的稳定。

此后,一代又一代的援藏干部、医生、教师、技术员,前赴后继地奔赴这片高原。他们如同当年的18军战士一般,在此修路、架桥、兴办学校、建设医院,努力激活西藏自身的发展活力。

从18军的钢钎铁锤,到现代的铁路桥梁;从简陋的医疗救助,到完善的医疗体系;从零星的教育启蒙,到系统的教育网络,每一代人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都深深沉淀在了这片高天厚土之中,与那些巍峨的雪山、奔腾的河流融为一体。

在国家的发展蓝图里,西藏始终承载着跨越代际的深远战略逻辑:以一代人的无私奉献,换取十代人的长久安宁。以眼前的巨大投入,奠定一个民族更为长远的未来。

国家多次投资对“两路”进行大规模整治改建。川藏公路历经大小十多次整治改造,“通麦天险”、觉巴山路段等著名的卡脖子路段得到根治;青藏公路实现世界首例在高寒冻土区铺设黑色化等级路面,2008年,“多年冻土青藏公路建设和养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两路”由原来的砂石路面逐步改造为现在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路面,通行效率和安全保障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两路”新一轮提质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并取得阶段性进展,改造完成后,“两路”上所有卡脖子问题将全部消除,大大提升通行和安全保障能力。

如今的西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它是国家战略远见的有力证明,是跨越世纪的庄重承诺,更是一个古老民族为了共同命运所展现出的磅礴意志的象征。

它向世界宣告: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超越眼前的利益得失,为一个更为宏大、更为长远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石。这,便是西藏对于中国的深刻意义,无声无息,却重若千钧,时刻影响着中国前行的步伐,铸就着中国辉煌的未来。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