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江隐龙:文书中的三国史【附购书链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5:40 1

摘要:(三国鼎立,谁才是天命所归?本书通过解析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文书,穿透史书的迷雾,回到“争夺天命”的历史现场。)

《天命在我:文书中的三国史》

(三国鼎立,谁才是天命所归?本书通过解析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文书,穿透史书的迷雾,回到“争夺天命”的历史现场。)

著者:江隐龙

定价:98.00元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从书:溯源

字数:344千字

页数:472页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时期的官方和私人文书为切入点,通过重要人物、事件、战役,剖析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史,并对史事中的疑点及争议作出合理推敲。上篇“劝进篇”聚焦曹魏、蜀汉、孙吴及西晋开国过程中的劝进相关文书,详细解析了时人如何在天下未定的特殊背景下,通过对政治理论、道德观念、军事态势的重构,完成对新王朝天命的论证。下篇“军争篇”则分别以拒迎天子、三分天下、曹魏与蜀汉和孙吴的战争、蜀汉及孙吴朝政为子主题,通过各个事件中的文书,梳理自汉末乱世、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本书视角独特,史料扎实,辨析细致入微,是一部别具特色的三国史通识著作。

◆ 作者简介

江隐龙,知名历史作家,青年法学学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检察日报》金牌主笔,《解放日报》、《文汇报》、“澎湃新闻”资深专栏作家,《法治日报》《法治周末》案件纪实版块常驻作者,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个人文化历史节目“历史好好吃”。出版有《法律博物馆:文物中的法律故事》《一食一课:美食背后的文史盛宴》《罪与罚,谁说了算?从古文物看见历代律法的模样》《法律物语:藏在器物里的法律故事》。

◆ 名家推荐

在汗牛充栋的三国史读物中,本书有着非常独特的切入点——文书。或许是受益于作者的法学训练,其对历史事件演进的程序性非常重视,对演进程序的关键节点非常敏感。本书以诏、令、疏、表等诸类文书作为素材,梳理、分析了曹、刘、孙三家从创业奠基到建政称帝的全过程。虽然语言尽量兼顾通俗可读,但核心关注还是探讨历史演进的内在逻辑。这使得作者的写作趣旨超越了绝大多数的三国通俗读物。

饶胜文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

《天命在我》将历史叙事、史实考订与历史评论有机融为一体,既广泛吸纳历代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又有截断众流的果敢和史识,勇于提出己说,所以能够在三国诸多人物和史实评价方面,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同时,从谶纬、祥瑞等神秘文化角度系统论述三国合法性建构及天命争夺的做法,有效论述和呈现了兵争与权谋之外的“神秘”三国,这为人们全面、立体感知这一时代的魅力提供了不同进路。

冯渝杰 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史料,大多都是转手多次的信息。即便是历史人物的“直接引语”,也是被史官修饰过的书面语。历史太远,我们的求知欲又太强,我们与历史之间总是隔着一层纱。想要尽可能近地感受历史的“现场感”,除了考古出土的文物,可以凭借的恐怕就是散落在史籍中的文书了。它们较少受到人为的改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局中人”的气血与脉象。见字如面,见信如晤,诚然如是。江隐龙兄用史学与文学兼修的功力,将文书背后的三国群英拉到了我们的面前。那些远去的人物,于是又有了一张张鲜活的面孔。

成长 作家、三国史研究者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三国历史通识读物,从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文书切入历史,尽可能还原历史现场,深入剖析历史人物心态,可使读者更加切近地把握三国历史脉络,在众多的三国历史图书中别具新意。

◆ 图书目录

开篇词

官文书里的帝王之策

私文书里的兵家之谋

劝进篇

第一章 天命在吾

争霸: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

述志: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霸府: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

结语

第二章 舜禹之事

谶纬之学:称帝的“实质正义”

受禅诏书:代汉的“程序正义”

羁縻吴蜀:一统天下的政治迷梦

结语

第三章 明帝烈祖

建制:制作兴治,为魏烈祖

御蜀:亮也小子,震惊朕师

伐吴:逆贼孙权,乃敢僭号

结语

第四章 季汉先主

行乱世: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

据益州:辄依旧典,封备汉中王

继汉统:率土式望,在备一人

结语

第五章 东南天子

三世江东:奉辞罚罪,以报所授

曹魏吴王:望风影附,抗疏称藩

西线无战事:皇帝位虚,郊祀无主

结语

第六章 渐移魏鼎

三朝元老:四方议者,将谓臣何

淮南三叛:南方有大兵起

三代篡国:晋之有大造于魏

结语

军争篇

第七章 欲拒还迎

悍将西来:凉州,开启汉末乱世

迎拒天子:汉献帝,都许与都邺

汉相汉贼:成也天子,败也天子

结语

第八章 鼎足三分

二分天下:鼎足江东,建号帝王

三分天下:跨有荆益,霸业可成

中分天下:汉吴既盟,各守分土

结语

第九章 祁山苍苍

春秋责帅:战败的大汉丞相

死而后已:无望的北伐战争

投戈释甲:先降的末代皇帝

结语

第十章 江水汤汤

后赤壁时代:公宜速去,孤不得安

南北交兵:登身朝到,夕召兵还

三国余晖:大晋龙兴,委质请命

结语

第十一章 政由葛氏

前诸葛亮时代:庞统、法正、辅政大臣

诸葛亮时代:丞相霸府与“军国体制”

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最后三十年

结语

第十二章 王气黯然

扰攘之际:举江东之众,以保江东

二宫之争:废太子、诛皇子、立幼子

权臣嗣主:擅政三权臣,亡国三嗣主

结语

后记

◆ 试读章节

后人眼中的三国,大致有两种侧影。一种是赵翼与罗贯中式的“文化中的三国”,纹理细密,意蕴悠长。它可能来自史论,如《廿二史札记》;也可能来自小说,如《三国演义》。另一种是陈寿与习凿齿式的“史书中的三国”,线条粗犷,掷地有声,如《三国志》和《汉晋春秋》。这些作品的伟大固然立足于三国的精彩纷呈,但它们本身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也成功反哺了三国,将其刻画成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

不过,这些杰作在吸引后人注意力的同时,也使后人更容易忽略另一种三国:那就是“文书中的三国”。

文书包括公私往来的信函、公文、案卷、契约、文稿等。古代的文书有官文书和私文书之分,由官方制定实行的公文即为官文书,私人间往来的文字则为私文书。大致而言,文书即是官府公文与私人书信的总和。

自秦代开始,朝廷便已是无事不成文,秦简中有“有事请殹,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的记载,意思是下级有所请示须采取书面方式,不能口说或代为请示。汉承秦制,“文书行政”体系进一步发展。西汉文书以官文书为主,东汉之后,随着世家大族的兴起,私文书逐渐增多,渐能与官文书分庭抗礼。可想而知,秦汉之后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必然都会在文书中留下清晰印迹,也因此,文书如同时代的活化石,经历千年依然能够用富有时代感的文字彰显出岁月的肌理——这一点,但为文书,官私皆然。

来源:宋史研究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