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我们的综合评估与检测,壮壮是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经过我们的综合评估与检测,壮壮是患上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动症。”
诊室里,李志民院长向壮壮的父母说明了孩子的情况,并给出了最终诊断。听到结果的那一刻,壮壮爸妈彻底慌了神,满心疑问:好好的孩子,怎么会得这样的疾病?
看着愁容满面的父母,李院长安慰道:
多动症的确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冲动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但也不用过于担心,通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孩子完全有可能克服这些困难,健康成长。
听完李院长解释,壮壮爸爸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那我们要不要将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告诉老师,担心会对孩子有偏见,不告诉老师又怕孩子在学校遭受误解,愁人~
其实不少家庭在孩子确诊多动症后都面临着这个问题,那么到底要不要告诉老师呢?今天,我们来为各位家长分析分析。
#01
如果选择告诉老师
向老师坦诚孩子的情况,结果往往分为两种 —— 是让孩子陷入更难的处境,还是获得更多支持,取决于老师对多动症的认知和包容度:
不理想的情况:误解加剧,孩子处境更难
如果老师对 ADHD 缺乏了解,且包容度较低,得知孩子的情况后,反而可能产生偏见。他们可能会固化 “这孩子就是调皮捣蛋” 的印象,认为孩子的行为是 “故意为之”,甚至觉得 “多动症是家长找的借口”。
图片来源《地球上的星星》
这种情况下,老师可能会对孩子更加严格,频繁公开批评、惩罚,不给予任何特殊支持;
还可能在同学面前无意中透露孩子的情况,导致孩子被贴上 “特殊” 标签,进一步被孤立。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伤害,不仅行为问题可能加剧,还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理想的情况:理解包容,孩子获得专属支持
这是家长们最期待的结果 —— 老师了解到孩子的行为并非 “故意捣乱”,而是无法自主控制后,会以更包容、专业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为孩子制定个性化的引导方案:
图片来源《嗝嗝老师》
比如,为了减少外界干扰,老师会把孩子的座位安排在靠近讲台或安静的角落;课前会和孩子悄悄约定 “如果坐不住,可以轻轻捏捏橡皮,或者举手跟老师说想出去站一会儿”;课堂上会多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互动机会,比如让他回答容易的问题,帮他建立学习信心。
这种 “理解式” 的对待,既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课堂,也能减少误解和冲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02
如果选择不告诉老师
如果家长选择向老师隐瞒孩子的多动症情况,表面上看,老师和同学不会因为 “疾病标签” 对孩子产生预设印象,孩子似乎能在 “平等” 的环境中成长。但孩子的多动症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可能因为老师的不了解,引发一系列问题:
行为被误解,孩子受委屈
课堂上,孩子因生理原因出现频繁扭动、起身走动,或分心、打断他人发言等行为,易被老师误判为 “故意捣乱”“不遵守纪律”,进而遭受当众批评、罚站甚至请家长等对待。孩子本非故意,却要承受这些,内心满是委屈与羞愧,还可能怀疑自己。
电影《西小河的夏天》
学习受影响,自信遭打击
因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常跟不上讲课节奏,作业质量差、成绩下滑。若老师不了解背后原因,会认为是孩子 “学习态度差”“自控力弱”,降低对其期待。长期如此,孩子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自信心也被反复的挫败感消磨。
社交遇困境,陷入孤独
同学也会因孩子扰乱课堂,觉得他 “吵闹”“不守规矩”,不愿与其玩耍、合作。这种同伴间的疏远与排斥,会让孩子感到孤独,甚至面临校园孤立,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
总体来看,告诉与不告诉都有利弊,因此我们建议A娃家长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决定是否告诉老师。
每个 A 娃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的 “与众不同” 不是 “问题”,而是需要被理解的 “特点”。
在此,我们也呼吁:
家长和老师不是 “孤军奋战”,只有双方携手,才能为 A 娃打造一个包容、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让每个孩子的需求都被看见,每个孩子的努力都被尊重,每个孩子都能在支持中慢慢成长。
来源:太原天使儿童医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