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深交所监管函披露,该企业自2021年半年报至2023年年报期间,连续三年存在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涉及2019年与泰安东岳财富签订的《补充协议》迟至2023年11月才部分披露,导致关键信息隐匿长达四年。
水牛奶第一股,开启了跌停潮。
4月1日开盘就一字跌停,4月2日延续,谁也不知道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能确定的是想逃出去,已经很难了。
跨界多个领域的皇氏集团到底怎么了呢?
一切还要从公告说起。
皇氏集团发布公告称,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
据深交所监管函披露,该企业自2021年半年报至2023年年报期间,连续三年存在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问题。尤为严重的是,涉及2019年与泰安东岳财富签订的《补充协议》迟至2023年11月才部分披露,导致关键信息隐匿长达四年。
据公司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其预计净亏损6.2-6.8亿元,较2023年盈利6734万元的业绩呈现断崖式下跌,诉讼计提与子公司股权转让遗留问题成为主要拖累。
水牛奶起家 后“不务正业”
其实,皇氏乳业这几年一直过得很有压力,比如说去年就被发过问询函。
2023年,皇氏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约28.93亿元,同比增长0.07%,归母净利润6734.52万元,同比增长460.11%。归母净利润同比高增,主要是2022年基数仅有1202.35万元。
深交所问询函中也关注了这一点,要求公司结合行业状况、经营实际、同行业可比公司情况,说明报告期净利润增长幅度显著高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的原因及合理性等。
皇氏集团收到来自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深交所要求皇氏集团说明近三年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的原因。
皇氏集团,其实是靠乳业起家的,官网显示:
皇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以水牛奶特色乳品为核心、以光伏科技赋能乳业的综合性上市公司。公司于2010年1月6日在深交所上市,是国内乳品行业第四家A股上市企业,全国领先的水牛奶加工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优秀乳品加工企业。公司拥有48家分、子公司以及参股公司。 在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建立了28个标准化养殖基地和8个现代化乳品加工厂,各类乳制品产能近85万吨。通过介入光伏业务,“农光互补”、“牧光互补”已成为公司牧场和工厂降本增效的有力推手。
皇氏集团,很多地方彰显一个字: 皇。比如说,大企风范,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
产业布局就说,皇者,煌也;明亮辉煌,旺盛至极……
对于未来发展之路,皇氏集团也表示,未来,皇氏将继续聚焦水牛奶差异化赛道助推产业全面高质量发展,以“深耕大西南,挺进大湾区,布局大华东”为方向,打造集团发展新动能,稳步推进“百亿级乳企”战略目标达成!
对于今天皇氏集团的表现,其官网上也是用骄傲来形容。
成功之路,总要等到洒满辛勤的汗水才能迎来满怀的鲜花和掌声,皇氏集团的每一次拼搏和顽强跨越总是让人记忆犹新。从产品自主开发、做强奶源基地到建设自动化、智能化大型加工厂,成为中国领先的水牛奶生产企业;以数智产业为驱动,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等数智技术,构建起强大的数据信息平台,积极推动乳业与数智信息两大核心业务的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形成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一直以来,皇氏集团始终不忘“成为中国最受尊敬的乳业领跑者、打造中国水牛奶第一品牌”的初心,用实力践行数智技术推动业务与管理的不断创新,开启产业发展新篇章 !
从扣非净利润来看,皇氏集团已经连亏五年,意味着其频频跨界失利后,主业面临巨大困境。
皇氏集团的非主业多元化发展之路,堪称中国资本市场中极具警示意义的案例。其跨界布局虽曾带来短暂繁荣,却最终演变为拖累企业发展的沉重枷锁。这一过程深刻揭示了多元化战略的“双刃剑”效应——机遇与风险并存,但失衡的代价可能远超预期。
五年转型伤疤
2025年3月28日,皇氏集团(002329.SZ)收到中国证监会《立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正式立案调查。这一事件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股价次日一字跌停,市值仅剩33.37亿元,较2015年巅峰时期的243亿元缩水近九成。
调查的核心指向2019年子公司皇氏数智与泰安东岳财富签订的《合伙协议》及《补充协议》。皇氏集团仅公开披露了《合伙协议》,却隐瞒了《补充协议》中两项关键条款:一是差额补足义务,即皇氏数智需确保东岳财富年化6.5%的投资收益;二是若基金2025年净利润未达4亿元,东岳财富有权要求皇氏数智以3.1亿元回购份额。该协议直至2023年11月因诉讼纠纷才被披露,暴露出公司信息披露的严重滞后与不完整。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监管层连续警示(2024年5月深交所问询函、12月广西证监局警示函),更直接导致3.9亿元的连带清偿责任,成为2024年巨额亏损的主因。
多重危机交织:从财务崩盘到退市风险
业绩“双杀”:连年亏损与巨额计提,皇氏集团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亏损6.2亿—6.8亿元,同比由盈转亏,扣非净利润更是连续五年为负(2020—2024年累计亏损超15亿元)。亏损主因包括:
诉讼计提:因皇氏数智纠纷计提预计负债3.9亿元,占亏损额的57%—63%;资产减值:信用减值损失与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侵蚀利润;非经常性损益消失:2023年通过出售子公司确认2.1亿元收益,2024年无此输血渠道。
流动性危机:资金链紧绷与债务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皇氏集团货币资金仅2.8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13.61亿元骤降79%,而短期借款高达9.15亿元,资产负债率65.64%,远超行业均值40.83%。若二审维持原判,3.9亿元债务将直接触发流动性危机,甚至可能因资金占用触及退市新规。
战略迷途:跨界并购的“多元化陷阱”
盲目扩张:从乳业龙头到跨界“杂家”,皇氏集团曾以水牛奶差异化产品立足,2010年上市后却开启激进跨界:影视行业:收购御嘉影视,后因业绩对赌失败计提商誉减值;信息服务:皇氏数智累计亏损4256万元,最终引发巨额诉讼;光伏业务:试图以“光伏+牧场”模式赋能主业,却因技术壁垒与资金压力无疾而终。
跨界布局未能形成协同效应,反而导致资源分散。2024年非乳业收入占比仍达22%,但毛利率仅为乳业的一半。
乳业竞争力的衰退,尽管皇氏集团宣称2024年乳业板块净利润翻倍,但其核心市场(西南地区)面临伊利、蒙牛的强势挤压。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5.1亿元,同比下滑32.7%,与“2028年百亿目标”相去甚远。水牛奶虽具特色,但受限于小众市场与冷链短板,难以突破区域限制。
资源错配与主业失血
跨界扩张导致乳业主业投入严重不足:研发投入萎缩:研发费用从2020年的7388万元降至2023年的4889万元,降幅达33.8%;
渠道建设滞后:西南地区营收占比长期超过75%,全国化扩张屡次受挫,2023年乳制品经销/直销收入分别下降14.95%和18.44%;产品创新乏力:水牛奶大单品战略成效不彰,天猫热销榜前二十名中难觅皇氏产品,市场份额被百菲酪、隔壁刘奶奶等新兴品牌蚕食。
流动性危机与信用崩塌多元化消耗大量现金流:截至2024年三季度,货币资金仅2.8亿元,短期债务却达9.15亿元,资产负债率65.64%远超行业均值40.83%。为缓解资金压力,公司不得不质押核心资产(如向君乐宝质押来思尔乳业股权借款2.6亿元),最终被迫以3.29亿元“卖子偿债”,导致经销商数量骤减1387家。
战略反思
协同效应缺失的跨界逻辑,皇氏的跨界布局缺乏产业关联性:影视、光伏、信息服务等业务与乳业既无技术共通性,也无法共享渠道资源。例如投入百亿的光伏项目与牧场运营毫无协同,最终因技术壁垒和资金压力草草收场。这种“撒网式”扩张违背了多元化应围绕核心能力延伸的基本原则。
治理缺陷与风险失控,信息披露违规:隐瞒《补充协议》关键条款导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暴露内控失效;
审计机构失职:连续聘用存在执业缺陷的中喜会计师事务所,2018-2020年审计项目被查出函证程序缺失等重大问题;
战略决策随意性:百亿光伏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被深交所质疑存在炒作嫌疑。
多元化战略的平衡之道
核心主业的防御性深耕,光明乳业通过巴氏奶技术壁垒构建区域护城河,新乳业借并购整合实现西南市场垄断,均验证了“先做强再做大”的逻辑。而皇氏在西南市占率尚未稳固时盲目外扩,导致根基动摇。
渐进式跨界与能力迁移,成功的多元化应遵循“同心圆”策略:蒙牛从液态奶向奶粉、冰淇淋延伸,伊利布局矿泉水、健康食品,均依托渠道和品牌优势。相比之下,皇氏从牧业跨向影视制作的技术断层过大,难以形成能力迁移。
险对冲的财务纪律,需建立严格的投资约束机制:定跨界投资占比上限(如不超过净资产30%);实行分段注资的对赌条款;保留核心资产流动性储备。
皇氏集团的教训表明,非主业多元化绝非简单的“鸡蛋分篮”,而是需要精密设计的系统工程。当企业将跨界视为逃避主业困境的捷径时,往往已踏上危险的钢丝绳。
唯有以核心竞争力为根基,审慎评估产业协同与风险边界,方能让多元化真正成为穿越周期的利器而非自毁长城的凶器。
来源:大升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