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大早,裘亚光就和父亲开着收割机驶向稻田。“现在收的是早稻,除了我家130亩,村里还有很多散户的稻子等着收!”今年35岁的裘亚光,是黄渡乡西扎村麻场村民组的村民,这也是他回乡后经历的第11个秋收。
秋收,是丰收,是喜悦,也是辛苦。
一大早,裘亚光就和父亲开着收割机驶向稻田。“现在收的是早稻,除了我家130亩,村里还有很多散户的稻子等着收!”今年35岁的裘亚光,是黄渡乡西扎村麻场村民组的村民,这也是他回乡后经历的第11个秋收。
烈日当空,收割机在金色的稻浪中轰鸣前行。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让秋收不再是一场“持久战”。然而,真正把田种好,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裘亚光的种田故事,始于2014年夏天的一通电话。
那时,他和家人还在上海务工。“有一天,村干部突然打来电话,说村里的田都快荒了,问我愿不愿意回来种。”这通电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波澜。是不是机会来了?是不是该回去了?
与家人几番商议后,怀揣着对土地的深切眷恋与创业憧憬,裘亚光一家毅然返乡,承包下村里360亩田。
“起初总觉得,种田不就是耕地、播种、施肥、收割,按部就班做就行。”可真正踏进田里,裘亚光才发现,农业远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天还没亮,他就要起身下地,查看庄稼长势;夜幕深垂,他仍拖着疲惫的身体忙于农活。酷暑时节,阳光灼人,汗水如雨滴不断滚落,衣裳湿透,皮肤晒得黝黑发亮。“晚上洗澡时,手轻轻一搓就掉皮,疼得钻心,但第二天还是得准时下地。” 回忆起最初的艰辛,裘亚光语气平静,却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
身体的劳累尚能忍受,更难的是经济上的重压。“刚回来时,我们凑了五十多万启动资金,其中二十万是多年的积蓄,为了凑够钱,还把在县城的一套房卖了。这些钱要用来买收割机、拖拉机,还要付田租、买种子化肥、请人工。” 创业初期,看着资金不断流出,却不知道何时能有回报,裘亚光常常整夜睡不着:“每天都在想,要是收成不好,投入的钱全亏了,一家人该怎么办?”
所幸,付出终有回报。“第一年风调雨顺,烟稻轮作模式让我们赚了三十多万,简直像做梦一样。”当沉甸甸的稻谷送去粮仓,丰收的喜悦让裘亚光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份收获,不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对他们努力的肯定,让他们在种田这条道路上,有了继续前行的底气。
首战告捷,裘亚光信心大增。第二年,他果断扩大规模,将邻村的80亩地也承包下来。本以为丰收的景象会再次上演,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无情地浇灭了他的丰收梦。
“小麦丰收前下了场大雨,得了赤霉病,没人要,亏了十多万。”望着被雨水浸泡、感染病害的小麦,裘亚光欲哭无泪。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但挫折也让他迅速成长起来。
“要更科学地种地,天干就多挖渠,雨多就多排水,尽人事,听天命。” 裘亚光开始潜心研究种植技术,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学习科学种田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天气状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努力将天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十年种田路,漫长而艰辛,裘亚光的收获,却不仅仅局限于土地之上。“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种田能手了,各种机械都会操作。” 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对各种农业机械操作自如,对农作物生长习性了如指掌,裘亚光在田野间实现了蜕变。
如今的他,早已把种田当成了一辈子的事业:“能在家乡的土地上,靠自己的双手闯出一片天,把种田变成一份能持续发展的事业,我觉得特别骄傲。”他心中也有了更长远的期待:“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一起搞农业、发展特色产业,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陈莉 沈海棠 文/图)
来源:宣州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