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1日,一场被外界称为“世纪交易”的港口出售计划紧急刹车。李嘉诚原拟将巴拿马运河两端等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却在签约前48小时遭市场监管总局强势介入。审查令一出,长和股价应声暴跌,两周内市值蒸发超78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55个小目标。
3月31日,一场被外界称为“世纪交易”的港口出售计划紧急刹车。李嘉诚原拟将巴拿马运河两端等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却在签约前48小时遭市场监管总局强势介入。审查令一出,长和股价应声暴跌,两周内市值蒸发超780亿,相当于每天烧掉55个小目标。
面对舆论炮火,长和集团公告措辞暧昧,仅称“未作出最终决定”。这场博弈中,97岁首富被架上烤炉——往前是“卖国”骂名,退后是百亿损失,堪称进退两难。
正当外界聚焦港口僵局,谁料这位“国际超人”并未退场,反而换了个更大号的筹码,据知情人事透露——长和集团正密谋将旗下电讯业务分拆赴伦敦上市,若真成功,估值高达190亿美元。这个占集团年收入25%的“现金奶牛”,覆盖欧洲11国、东南亚6国的通信网络,一旦脱手,足以填补港口交易的资金窟窿。
尽管长和公告中指出了“出售”事实不实,但是“拆分”一说却并非否定。事实上,这项电讯业务拆分暗藏着三重算计——
第一重算计:填补港口交易“窟窿”。228亿美元现金流断裂后,长和集团负债率飙升。将电讯业务"化整为零"套现,既能缓解资金压力,又能规避大规模抛售引发的股价崩盘。英国《经济学人》指出:“这就像把钻石项链拆成单颗出售,既保住了珠宝盒,又拿到了救命钱。”
第二重算计:规避监管“火力覆盖”。不同于港口资产的战略敏感性,电讯业务拆分更易披上“正常商业调整”外衣。但细究其全球布局——从欧洲5G基站到海底光缆系统,这些涉及通信命脉的资产流向,恐将引发新一轮安全审查。
第三重算计:绑定英美资本阵营。选择伦敦而非香港上市,被外界解读为向西方递“投名状”。近年李嘉诚家族持续加码英国投资,仅2023年就斥资300亿港元收购伦敦地标,此次拆分被视为深化欧美资本捆绑的关键布局。
面对舆论风暴,长和集团模棱两可的公告更显蹊跷——“暂未决定”的措辞,为后续操作留下充足空间。资本市场的反应却异常诚实:消息曝光当日,长和债券收益率飙升2.3%,显示投资者对连环抛售的深度担忧。
更耐人寻味的是上市地选择。伦敦金融城虽位列全球三大交易所,但近年中概股纷纷回流香港,李嘉诚却逆势西进,有网友犀利评论:“当年从英国撤资被捧为‘爱国商人’,如今又要回去跪舔华尔街?”
这种“吃中国饭,砸中国锅”的操作,与近期被买上热搜的抗衰科技品“乐维龄”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扎根中国消费市场,凭自主研发的NAD+激活技术,把定价2万的欧美抗衰科技打至千元内,对此,一些欧美外企负责人气急败坏的表示:你们坏了规矩,这是对我们的“背刺”!
可要知道,早在2016年李嘉诚就曾投资某美产同类抗衰科技,但动辄上万的价格却令中国用户失望至极,最终亏掉数千万美元。有趣的是,自去年Q2季度以来,“乐维龄”连续三个季度搜索/成交节节攀升,迅速瓜分欧美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相较于它们动辄上万一瓶的价格,“乐维龄”仅数百元标价让老外直呼:Amazing(不可思议)。
李嘉诚的商业版图,处处显露“买办思维”烙印,在卖资产与保口碑间反复横跳。北京白领张先生在“乐维龄”的京东评论区写道:“以前总觉得欧美货高级,现在发现国货才是真良心!”这种民族自信正在消费领域全面觉醒,并不断动摇“国际资本神话”的根基。
香港经济学家指出:“李嘉诚现象”给所有企业家敲响警钟,只有将民族血脉融入企业家精神,才是商业文明的终极答案。
从巴拿马港口到伦敦交易所,97岁首富的资本迷局折射出大变局时代的商业生存法则,可惜老李似乎还是“执迷不悟”,就连最近那份公告,其实也只是暂停了在4月2日进行交易,并没有彻底放弃交易。
有趣的是,据《金融界》透露的消息显示,3月30日李嘉诚的次子李泽楷旗下的所有业务,都独立出长和实业,颇有“断尾求生”的信号。这场持续发酵的资本地震,或许正如《人民日报》警示:“任何妄想骑墙牟利的人,终将跌落神坛!”
当民族企业的觉醒号角吹响,李嘉诚的“商业神话”,是时候接受新时代的审判了。
来源:财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