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史之乱是一场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战争。每当一方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仿佛冥冥中有一股无形之力在作祟,总会出现奇特的转折,使局势突然逆转。这场持续八年的拉锯战,最终竟不是通过武力平定,而是以和谈收场,叛军甚至得以保留完整建制。
安史之乱是一场笼罩着神秘色彩的战争。每当一方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仿佛冥冥中有一股无形之力在作祟,总会出现奇特的转折,使局势突然逆转。这场持续八年的拉锯战,最终竟不是通过武力平定,而是以和谈收场,叛军甚至得以保留完整建制。
一、潼关命运:天时地利人和的逆转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后,率领十五万大军长驱直入,一路南下。沿途城池多数不战而降,仅用一个月时间,叛军便兵临洛阳城下。
唐玄宗紧急任命边塞名将封常清镇守洛阳,同时令高仙芝为东征军元帅。因事态紧急,唐军精锐尚未到位,两位将领只得在长安和洛阳紧急招募民间子弟入伍,这些新兵虽然意气风发,却缺乏实战经验。
洛阳很快陷落,封常清与高仙芝被迫退守潼关。此时战局出现了微妙变化:叛军虽占领洛阳,却被阻挡在潼关外,无法进入关中腹地。同时在河北战场,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大败史思明和蔡希德部队,斩首上万,几乎切断了叛军从范阳到洛阳的联系线。
"潼关之地,实乃天造地设的屏障,背靠八水,面临绝壁。此关若守,长安无忧。"郭子仪曾如此评价。
战场形势对唐军有利,只要坚守潼关,安禄山主力就会成为孤军。
然而天机突变!
一位风水师曾警告:"潼关乃龙脉要冲,若主帅气运不足,恐有血光之灾。"
唐玄宗竟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下令处死两位功勋卓著的名将封常清与高仙芝!这二人本是唐朝西域都护,身经百战,作战勇猛。这一决定不仅白白牺牲两员大将,更导致军心涣散。
"陛下此举,犹如自断龙脉,恐将祸及社稷啊!"朝中一位道士曾暗中叹息。
随后,唐玄宗派遣哥舒瀚接替防守潼关。讽刺的是,哥舒瀚当时正患中风之症,手下虽有二十余万各族军队,包括边军精锐和临时招募的军队,以及部分少数民族武装,却失去了最佳统帅。
"兵强将弱,如同巨龙无首,怎能取胜?"一位随军道士曾摇头感叹。
不久后,唐玄宗再次犯下致命错误。他听信杨国忠的建议,强令哥舒瀚率军出潼关与叛军决战。
"陛下,我观天象,此时凶煞当头,应当固守不出!"军中一位精通星象的法师极力劝阻,却被杨国忠斥为"妖言惑众"。
结果不出所料,哥舒瀚在与崔乾佑的交战中全军覆没,二十万大军只有八千余人逃回潼关。不久,哥舒瀚被部下俘虏送至叛军,潼关随之失守。
就这样,原本大好的局势因为唐玄宗一系列荒唐决定而急转直下。潼关一破,长安就守不住了。唐玄宗带领百官、嫔妃及家属南逃四川,长安被叛军占领。叛军占领了唐朝的两京,盛极一时,唐朝的声望跌至冰点。
二、权力血祭:叛军的自我毁灭
叛军攻占两京后,战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唐军士气低落,无力再战。
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一年多,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安禄山被杀!
"我看安禄山面相,眉间常有血光之色,恐有横死之相。"一位曾为安禄山相面的术士的预言竟然应验了。
安禄山自755年十一月起兵,到757年正月就被其子安庆绪联合心腹李猪儿杀害。一位亲历者描述道:"那天夜里,雷电交加,安庆绪率人闯入父亲的寝宫。安禄山惊醒大喊'孽子,你要做什么?'安庆绪冷冷地回答'天下非父一人所有',随即命人将其勒死。当晚,宫中烛火摇曳,似有无数冤魂在哭泣。"
安禄山一死,叛军开始内讧,力量被削弱,安庆绪随后称帝。
唐朝这边,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开始组织唐军反攻长安。双方进行了一系列激烈的会战:
陈斜涛之战,唐军战败,损失四万余人。
西清渠之战,叛将安守忠、李归仁以九千骑兵摆出一字长蛇阵,击败郭子仪、王思礼率领的唐军。
香积封之战,郭子仪、王思礼、李嗣业、仆固怀恩率领的十五万唐军大败安守忠、李归仁率领的十万叛军,斩首六万,俘虏两万,击溃叛军主力。
"此战前夕,天现红云,似有猛虎下凡,乃我军大胜之兆!"唐军中一位精通占卜的军士曾如此预言。
随后唐军收复长安,郭子仪率军追击叛军,在陕州再次击败叛军,并趁胜收复洛阳,安庆绪北逃。
此时胜利的天平倾向唐军,恢复到潼关被攻破之前的战场态势,局势大好。
三、相州之战:命运再度反转
唐军收复两京后,集结全国兵力,围攻叛军于相州邺城。
唐军由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等九节度使率领二十余万大军。叛军方面,安庆绪手中集结了六万军队,但由于担心史思明势大,派使者前往河北除掉史思明。史思明不仅囚禁了使者,还率领八万军队假意投降唐朝。
"史思明面如白盘,眼若鹰隼,乃狼子野心之相,不可轻信。"一位相术大师曾向唐军将领警告。
果然,史思明在战前虽投降唐朝,但朝廷因为担心其复叛,准备派人除掉他。事情泄露,史思明杀了唐朝使者,率领十三万大军支援安庆绪。
相州古城,本是龙虎相斗之地,自古兵家必争。
战前,一位随军道士观天象叹道:"今夜天象诡异,紫气东来中夹杂血光,恐有大凶之兆。"
双方兵力相当,但叛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士气高涨,这一战本应志在必得。若唐朝获胜,安史之乱有望提前结束。然而出人意料,唐军竟大败而归!
"此战失利,实乃命数使然。九位节度使同时出兵,九为极数,物极必反,再加上相州城内有古墓群,阴气过重,不利大军久战。"一位随军的风水师分析道。
至此,安史之乱已经持续四年,局势的天平再次倾向叛军,战争陷入拉锯状态。
四、背叛循环:叛军的自我毁灭
相州之战后,史思明大败唐军,随即杀死安庆绪及其部下高尚、孙孝哲、崔乾祐等人,还屠杀了安庆绪的亲军三千多人,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
"此乃逆天而行!安氏父子虽为叛贼,却是一脉血亲,史思明残杀主上,天理难容。"一位被俘的唐军道士曾如此评论。
史思明称帝后,再次攻克唐朝的东都洛阳,与唐军争战,互有胜负。
李光弼、仆固怀恩、鱼朝恩及神策军使卫伯玉联军进攻洛阳,却被史思明击败。史思明趁胜进攻陕郡。
就在史思明气势如虹之际,命运之轮再度转动。
"我观史思明面相,眉心有一黑痣,乃被亲子所害之相。"一位善于相术的老者曾警告史思明,却被他一笑置之。
史朝义因遭到父亲史思明打骂,积怨已久,联合骆悦等人抓住史思明,将其勒死。叛军因此放弃攻打长安,史朝义无意中再次救了唐朝。
"父杀子,子弑父,此乃天谴循环,自作自受!"唐军中一位精通易理的术士如此评论。
史朝义称帝后,又下令诛杀史朝清与辛氏,导致内部几大势力火拼,数千人被杀,叛军因内讧实力进一步削弱。
不久,唐军攻打洛阳,击败史朝义。他向北渡过黄河逃走,最终被自己任命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逼迫自杀。
"史家父子,皆死于非命,应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啊!"一位随军的道人感叹道。
到763年正月,安史之乱已持续至第八个年头,安禄山、安庆绪父子,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先后被杀。
最终,叛军将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薛嵩率军投降唐朝,却被分别封为魏博、卢龙、成德、相卫节度使,这就是后来河北藩镇割据的由来。
冥冥定数:命运的循环
这场战争,唐军不断犯错,丧失优势;叛军内部矛盾重重,也频频出现内讧。
"此乃六十年一遇的天罡星变位,导致朝野上下皆失其常性,反复无常。"一位精通星象的隐士曾如此解释这场诡异的战争。
安史之乱成了一场比烂的战争,一方占据优势后就开始犯错,导致形势逆转,攻守易位,周而复始,使战争陷入难以结束的循环。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使这场战争按照某种神秘的轨迹运行,直到它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彻底改变了大唐的命运轨迹。
来源:独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