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最终下定决心与日本开战的原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4:47 1

摘要: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冲突一触即发。但鲜为人知的是,蒋介石最初并未打算全面开战,甚至日本内阁也试图“不扩大事态”。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冲突一触即发。但鲜为人知的是,蒋介石最初并未打算全面开战,甚至日本内阁也试图“不扩大事态”。

然而短短一个月后,蒋介石却在南京宣布“全面抗战”。这一转变背后,既有日本的步步紧逼,也有国内局势的倒逼,更关乎民族存亡的底线。

卢沟桥事变初期,中日双方都试图“局部解决”。日本内阁表面上要求“不扩大”,实则纵容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增兵。

短短十几天内,日军从朝鲜、本土调集兵力,华北日军从6000人增至10万,对北平形成包围。

蒋介石曾寄望于国际调停,但日本一边谈判一边增兵,甚至提出“华北自治”等无理要求。

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直逼华中。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平津既陷,若再退让,国家必亡!”日本的行为已远超“局部冲突”,而是要将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国若再妥协,主权将彻底瓦解。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饱受批评。1936年西安事变后,他被迫接受“联共抗日”,民意已不容再退。

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学生、知识分子、地方军阀甚至国民党内部主战派(如冯玉祥)均强烈要求抗战。

连一贯亲日的汪精卫也在1937年8月的国防会议上表态:“只有战以求存!”四川军阀刘湘更直言:“打不过也要打,用血肉换时间!”蒋介石深知,若再妥协,不仅政权合法性荡然无存,地方势力也可能倒戈,国家将陷入分裂。

蒋介石并非毫无准备。1935年红军长征后,他初步整合西南,开始修建国防工事、整编军队,甚至秘密联络苏联支援。

但这些准备远不足以对抗日本。军令部长徐永昌曾警告:“开战必两败俱伤,战后日本易恢复,中国恐分崩离析。”

然而,日本的进攻打乱了所有计划。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坦言:“应战而非求战”——说白了,他知道打不赢,但更清楚“不打必亡国”。

8月7日南京国防会议上,阎锡山、李宗仁等地方军阀罕见表态支持中央,蒋介石最终拍板:“胜则复兴,败则百年不振,但今日唯有死中求生!”

蒋介石的决策也掺杂着个人政治考量。自1928年济南惨案起,他与日本结下血仇;1931年“不抵抗”失去东北,更让他背负骂名。若再放弃华北,他将彻底失去民心,甚至被政敌推翻。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民族主义浪潮的不可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屡遭侵略,民众忍耐已到极限。

用蒋介石的话说:“北平若可成沈阳,南京何尝不可成北平?”退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唯有以战止战。

蒋介石的抗战决心,是日本侵略野心、国内民意沸腾、个人政治存亡交织的结果。

尽管准备仓促、实力悬殊,但正如他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所说:“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退让一步即无死所。”

这场“悲壮的赌博”,最终让四分五裂的中国凝聚成抗日的铁拳,开启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一页。

来源:东方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