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美容食品公司的一款产品在网上被恶意抹黑,时间节点在3月、4月销售旺季,导致该公司遭受巨大损失;郑某伪造“员工用污染的原材料制作奶茶”视频,对一家知名茶饮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金额高达600万元;汽车测评人马某发布多篇针对一家新能源车企的文章,文中有大量不实内容
□ 胡立彪
一家美容食品公司的一款产品在网上被恶意抹黑,时间节点在3月、4月销售旺季,导致该公司遭受巨大损失;郑某伪造“员工用污染的原材料制作奶茶”视频,对一家知名茶饮企业进行敲诈勒索,金额高达600万元;汽车测评人马某发布多篇针对一家新能源车企的文章,文中有大量不实内容,给该车企造成名誉损失……近日,央视集中报道了一些“按键伤企”相关案例,引发社会关注。
“按键伤企”,是指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制造、传播涉企不实信息,对企业商誉造成负面影响,以及以“网暴”企业牟取非法利益,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2024年,微博涉企侵权投诉专区累计处理企业侵权投诉5.3万件,大量投诉存在涉企侵权判定条件不充分、人工审核判定难度大等难点。今年3月以来,公安部网安局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了涉企、涉民生等领域谣言案件20余起。这些数据反映出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乱象相当严重。
中央网信办根据受理处置涉企网络侵权信息举报情况,概括当前“按键伤企”信息有6类:混淆企业主体身份的仿冒性信息;影响公众公正评判的误导性信息;不符合企业客观实际的谣言性信息;贬损丑化企业或企业家的侮辱性信息;侵害企业家个人隐私的泄密性信息;其他恶意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信息。
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受理的“按键伤企”相关案件,总结此类犯罪案件呈现三大特点。一是犯罪手段具有隐蔽性、非接触性。不法分子假借舆论监督之名,表面上是为社会正义发声,但实际是通过恶意炒作或制造舆情威胁敛财。二是不法分子具有较明确的目标性、时机性。他们主要针对财经、环保、食药等社会关注度高、舆情影响大的重点领域企事业单位。其中,处于上市、融资等关键节点的企业易受威胁。三是犯罪方式呈现专业性、组织性。不法分子成立专门公司,经营管理、媒体运营、暗访撰稿、信息发布、对接删帖“一条龙”作业。
企业和企业家的声誉是重要的无形资产,不容随意抹黑或破坏。我国法律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划出了红线,相关监管部门也不断加大对“按键伤企”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但网络上恶意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形象声誉,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仍然存在,令很多企业苦不堪言。
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按键伤企”的违法成本太低,而企业的维权成本太高。不法分子为了经济利益,“动动手指”就能捏造大量“图文并茂”的虚假信息,由此流量变现或实施敲诈、攻击抹黑特定对象。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760元就可推动一次网暴”事件就是例证。而受害企业在网络谣言面前却显得很弱小,常常面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困境。有的企业花费数年工夫、巨大财力为自己正名,最终却落得“赢了官司输了生意”的结局。
“按键伤企”产生的“蝴蝶效应”,不仅严重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破坏营商环境,还会伤及地方经济发展,必须依法严厉惩治。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健全长效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长效治理机制中最根本的一条,应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大幅提高违法犯罪成本。要对网络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中涉及网络诽谤的条款进行修订,加重处罚,并增加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等条款。
在此基础上,各相关部门要合力加强网络监管,持续开展网络环境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网络水军”黑灰产业链,彻底扭转此类犯罪违法成本低、企业维权成本高的局面,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观象台】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