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今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将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白破疫苗不再用于6周岁以下儿童的接种,仅用于7~11周岁儿童的补种。
白破和百白破疫苗是联合疫苗,白破疫苗可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百白破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疾病。
自今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将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白破疫苗不再用于6周岁以下儿童的接种,仅用于7~11周岁儿童的补种。
一、什么是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典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婴幼儿更为敏感,易并发肺炎、脑病、肺动脉高压等,有致死风险。典型百日咳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由于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无论是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百日咳,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在疫苗大规模应用前,百日咳是最常见的儿童疾病之一,也曾是全球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百日咳的预防途径
1. 接种疫苗:婴幼儿患病风险高,应尽早接种百白破疫苗。
2. 做好日常防护:婴幼儿、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到公共场所应戴好口罩;若出现百日咳典型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远离婴幼儿;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适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3. 隔离管理:患者或疑似感染者应隔离至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后5天;未及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隔离期为痉咳后21天。
一、白喉的类型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呼吸道白喉(包括咽、喉、鼻白喉等)和其他部位白喉(如皮肤、眼结膜、耳、外阴、新生儿脐部、食管等处白喉等)。
呼吸道白喉主要表现为包括咽、喉等局部假膜形成,以及白喉外毒素所致的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及周围神经麻痹;其他部位白喉均有局部炎症、假膜形成,全身症状轻。
1. 咽白喉:最常见,占80%左右。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假膜范围广泛,多呈黑色,并有局部坏死,口腔有特殊的腐臭味,出现重度“牛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病死率极高。
2. 喉白喉:多为咽白喉向下扩散所致,起病时呈犬样咳嗽,声音嘶哑,严重者可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呼吸道梗阻而窒息。
3. 鼻白喉:多由咽白喉扩展而来,局部表现为鼻塞、流浆液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红、糜烂或结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
4. 其他部位的白喉:皮肤、眼结膜、耳等处偶尔可发生白喉,均有局部炎症、假膜形成,全身症状轻。
二、白喉的流行病学特征
1. 传染源:人类是白喉杆菌已知的唯一宿主,患者和有毒菌株的带菌者为唯一的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不典型和轻型患者容易误诊,在传播白喉中的危害性更大。
2. 传播途径:白喉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污染的器具和食物传播,外伤性感染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呼吸道以外的黏膜感染。
3. 易感人群:白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较多。白喉主要为儿童传染病,1~5岁发病率最高。
三、白喉的预防措施
1.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是预防白喉的主要措施,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御白喉杆菌及其毒素。
2. 个人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有效减少飞沫传播疾病的风险,如勤洗、保持口腔清洁、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等。
3. 环境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室内保持良好通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以特有的肌肉强直和阵发性痉挛为特点,包括牙关紧闭、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破伤风杆菌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通常由广泛存在于泥土中的破伤风杆菌感染伤口所致。破伤风的病死率较高,即便经过综合性治疗,全球范围内的病死率也有30%~50%,没有医疗干预的前提下,病死率可达100%。
一、破伤风的预防
破伤风的预防措施主要有接种疫苗、伤口处理、被动免疫等。
1. 接种疫苗:婴儿出生后需完成百白破疫苗基础免疫接种,成年人如未完成全程免疫或距最后1剂接种超过10年,应进行加强接种。特殊职业人群如军人、建筑工人等应定期接种加强针。
2. 伤口处理:对于可能污染的伤口应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去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动物咬伤、生锈金属刺伤等高风险伤口需特别重视清创处理。伤口处理后应评估是否需要接种疫苗或注射免疫球蛋白。
3. 被动免疫: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或免疫史不详者,如发生高风险暴露,除接种疫苗外,还需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能快速提供保护性抗体,有效中和破伤风毒素。
来源:名院名医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