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5C覆盖全球,那你知道它能带多少枚核弹头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6:01 2

摘要: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设计完成,01批6枚遥感试验弹被生产出来,当时,国防科委委托七机部召开了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载人飞船,“三星一船”方案讨论会,明确“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就用东风五号来改。

这个问题网上不可能有答案,但是,与东风5C同宗同源一脉相承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数据基本都是公开的,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探究竟。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东风五号设计完成,01批6枚遥感试验弹被生产出来,当时,国防科委委托七机部召开了侦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载人飞船,“三星一船”方案讨论会,明确“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就用东风五号来改。

因为通信卫星要打到同步轨道,所以就要给东风五号再加个上面级,1974年,七机部确定,东风五号加常规上面级就是长二甲,加氢氧上面级就是长二乙。

最开始东风五号的进展并不顺利,1975年,中央军委明确提出,必须优先考虑洲际导弹的研制,于是,改进后的02批弹共16枚被生产出来,基于这批东风五号而来的长二丙,也正式拉开了长达40年的服役生涯。

长征系列火箭一共发射了大概500次,其中长二丙独占1/5,100次左右,是中国航天史上最成功、最可靠的绝对主力。

这其实也可以说明同样由东风五号改进迭代而来的东风5C,国之重器,压舱基石,不是开玩笑的。

东风5号刷上白漆就是长征二号丙

民用航天器和洲际导弹的轨道剖面完全不一样,民用的核心是“入轨”,需要火箭赋予航天器第一宇宙速度入轨维持高度,上升段的火箭消耗大量燃料调姿将轨道“掰弯”,而洲际导弹的核心是“投掷”,可简单理解为轨道夹角无变化,用于调姿的能量全部转换为载荷,运载能力为同等条件下运载火箭的两倍。

经过数十年的改进,长征二号丙火箭近地轨道模式下已经具备2.85吨的入轨运载能力,如若采用洲际导弹轨道剖面其投掷能力不会低于6吨。

白版东风5,单弹头特征十分明显

以上是燃料为四氧化二氮 (NTO) / 偏二甲肼 (UDMH),且DF-5结构一直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

按解放军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习惯,不对DF-5进行减重和燃料比冲优化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单单复合材料替代金属材料一项就挤出2吨以上额外载荷,所以这次九三阅兵压轴出场的DF-5C投掷能力应该在8到10吨之间。

有个细节可以佐证以上结论,国庆七十周年大阅兵展示的DF-5B拥有硕大的整流罩,按三米直径计算其内部体积超过10m³,假设我国核武器小型化技术和美国一致,不妨以W88型核弹头为参考来推测一下DF-5C可装载的核弹头数量。

DF-5B靓照,体积硕大的整流罩和白版DF-5相比格外显眼,如此庞大的内部空间,为核弹头天女散花提供了基础

洲际导弹战斗部,弹头托盘由挂架、燃料罐和火箭发动机组成

美军为三叉戟IID5型潜射洲际导弹配备的W88核弹头战斗全重约为250KG,加上弹头托盘,一发W88核弹头的整备质量为380KG左右,也就是说DF-5C洲际导弹8到10吨投掷能力,理论上可装载的核弹头数量为21到26枚。

核弹头为圆锥体外形,采用环抱挂架情况下其体积占战斗部比例未知,该信息属于各国军方核心机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弹头对战斗部空间的利用率会超过70%,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用CAD软件画个图一试便知。

或许以上数据比较空洞,还是拿三叉戟IID5对比,其在12000公里射程条件下投掷量为4枚W88,弹头重量约1.4吨。

通过上文数据可以发现DF-5C的投掷质量相当于三叉戟IID5的五倍,也就是说,单纯考虑投掷能力,五枚DF-5C等于一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DF-5C的千吨当量单位成本简直是白菜价。

DF-5C靓照,外形上更接近白板DF-5,战斗部末端级和火箭发动机存在明显色差,里面会装什么?

再来说DF-5C如何大幅提高弹头末端速度,抛开繁杂枯燥的计算公式只需要明白一个规律,弹道剖面高度越高弹头加速里程越长末端速度也就越大,而决定剖面高度的燃料性能指标是比冲,即燃料比冲越高的导弹在同一发射质量下会拥有越高的弹道剖面。

高比冲是液体燃料相比于固体燃料为数不多的优点之一,通常这个差值在35%以上,再加上庞大体积带来的加注量优势,DF-5C有极其充沛的动力将核弹头打到高度1200公里以上甚至更高,再入速度自然要提升一大截,能把对手的导弹防御系统戳得稀烂。

核弹头再入大气层(AI生成)

至于高速状态下弹头姿态控制和热障问题,对于一个能将高超音速武器玩出花的国家来说还是阻碍吗?

咱们的核弹头搞不好早就不是美军W88那种圆锥体,而是乘波体或者双锥体构型了,阅兵展示的不过是障眼法而已,当然,这一点纯属个人猜测,并无实际证据。

最后说说DF-5C打击覆盖范围广的优点,按正常思维,导弹肯定是打得越准越好,但对战略级核武器来说,过度追求打击精度意义不大,因为洲际导弹末端冲刺后,通常采用空爆模式,以彻底毁伤敌基础设施消灭人口为战略目标,圆概率误差100米和1000米没有区别,精度过高反而会降低弹头散布面积对毁伤效率起反作用。

举个例子,弹头散布面积可以理解为以弹道顶点为起点的圆锥体在地球上的投影,过去之所以要缩小投影面积,一个主要原因是洲际导弹投送的弹头数量太少,为了保证毁伤效率必须将弹头集中在某个区域内,就是所谓的圆概率误差。

不过针对投掷量巨大的DF-5C而言,其威力对有限投影面积是过剩的,上文提到单发能装载的核弹头数量在21枚左右,投送当量大致在1300万吨上下,这种火力强度把华盛顿犁上三遍都绰绰有余。

所以,为了充分发挥DF-5C投掷量大的优势,势必扩大其弹头散布范围,让弹头在此空间内可控机动,从而实现一发弹打击多个目标的战略效果,这个能力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因为全世界只有中国解决了高超音速下的姿态控制难题。

倘若使用DF-5C对欧洲各国遂行核反击,只需一发就能将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抹掉,兵力组织难度相比其他型号要简单不少,这一点对及其残酷的核战环境而言尤为重要,意味着火箭军仅需少量兵力就能组织起有效反击,大大提高了我国核反击力量的生存概率。

至于饱受诟病的固定发射方式面临打击存活率低,液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长的缺陷是娘胎里带来的没办法解决,不过我认为瑕不掩瑜。

能够把核弹头如天女散花般洒向敌国拥有最高作战效能比的DF-5C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我国核反击力量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达哥有点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