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最近,特朗普突然签下总统令,将美国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宣称要重振美军、保持全球威慑力,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特朗普为了回应中国阅兵而做出的动作。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中结尾
就在最近,特朗普突然签下总统令,将美国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宣称要重振美军、保持全球威慑力,很多人都觉得这是特朗普为了回应中国阅兵而做出的动作。
然而如今美媒突然又抛出重磅炸弹,中俄刚刚敲定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可能像北溪管道一样,被“某人”炸毁!
这消息一出,瞬间点燃了国际舆论的火药桶,美国真的敢对中俄合作的项目动手么?这背后又有什么意图?
在特朗普上台后,第一天就承诺要让美国重掌全球能源主导地位,可没想到才过了几个月,这目标就面临着搁浅的风险。
其中中俄蒙三国在上合峰会上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的备忘录,被视为最大的威胁,这条管道从俄罗斯的亚马尔半岛气田出发,经蒙古进入中国,全长约3000公里,每年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期30年。
至于价格呢?据俄气CEO米勒透露,会低于目前对欧洲客户的收费,这对急需廉价能源的中国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更关键的是这项目不光是管道,还包括增加现有“西伯利亚力量”管道的输送量,从380亿立方米升到440亿,“远东”路线也从100亿增到120亿,加起来总供应量能超过1000亿立方米,够中国天然气需求的15%到20%。
这意味着什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天然气进口国,能进一步多元化能源来源,减少对中东海上航道的依赖,同时推进脱碳目标,用天然气替代煤炭,迈向碳中和。
而俄罗斯呢?自从俄乌冲突后,失去了欧洲市场这个大客户,现在转向亚洲,正好借此重振经济,取代“北溪-2”的损失。
至于蒙古也跟着沾光,管道要经过蒙古境内970公里,蒙古国不仅赚取巨额“过路费”,还能推动本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建炼油厂、发展光伏和水电,实现能源多元化,可谓一举三赢。
管道如果一旦建成,必定会颠覆全球能源市场,中国可能减少从美国进口LNG,转而青睐俄罗斯价格更稳、供应更可靠的管道气,美国LNG行业和金融架构也会因此受到重创。
所以这个项目被美国视为“眼中钉”,也是情理之中,但美国真的敢明目张胆的对“西伯利亚力量”项目动手么?是虚张声势还是早有预谋?
在提到美国对“西伯利亚力量-2”合作项目的威胁前,不得不提“北溪”管道事故,2022年9月,好端端的海底管道“砰”的一声就爆了,至今都没有抓到真凶。
瑞典安全部门后来在现场发现了炸药的痕迹,明摆着是有人蓄意破坏,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赫什更是直接捅破了窗户纸,爆料说这事儿就是美国政府干的,是拜登总统亲自下的令。
赫什
虽然美国政府嘴上不承认,但拜登自己也曾在管道被炸前公开威胁说:
“如果俄罗斯‘入侵’,‘北溪2号’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终结它。”
这件事和美国放出的威胁,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和“北溪”事故不同,欧洲国家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美国真的这么做,中国会忍气吞声么?这种口头上的恐吓真的管用吗?
就在沃特斯发表“炸管道”言论的几乎同时,中国一位高级别官员的身影出现在了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且同普京总统举行了会谈。
在会谈中,中方明确表示,中俄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方要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共同抵制外部势力的干涉,中方愿同俄方一道,引领中俄关系持续、稳定、高水平发展。
这番表态,无疑是给那些想在中俄合作上动歪脑筋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中俄的行动已经表明,外部的噪音和威胁,动摇不了两国深化战略协作的决心。
欧盟在“北溪”被炸后能忍气吞声,是因为它在安全上严重依赖美国,敢怒不敢言,但中国和俄罗斯可不一样。
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都是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战略自主能力,想在中俄头上动土,恐怕美国得先掂量掂量自己能不能承受怒火。
面对一个日益动荡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俄两国加强合作,不仅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压舱石。
所以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真有人敢炸中俄管道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任何试图通过极端手段破坏中俄合作的行径,都将面临两国的反击,与其散播这种恐吓消息,不如多花点心思解决好自己自己国内的问题。
毕竟,一个国家的强大,不是靠嘴上放狠话,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发展和实力,美国一切自导自演的行为或许能骗得了别人,但骗不了中俄,更骗不了自己。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2025.09.07《福克斯新闻主播竟拿北溪恐吓中俄天然气合作,宣称“有人可能会炸这条管道”》
直新闻2025.09.06《普京会见李鸿忠,向中方道谢》
观察者网2023.03.17《北溪事件爆料者赫什:拜登认为当“战时总统”有利于竞选连任,就是他干的》
来源:侃文的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