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山公园东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三眼井胡同,东起嵩祝院西巷,西至景山东街,全长306米。在明代,这里是皇宫的专供作坊和原料库房;到了清代,这里成为工匠居住区。三眼井,因一口三个井眼的水井而得名。现在,那口奇特的水井已不复存在。三眼井胡同68号院旁边的墙壁上有一
▌岳强
在景山公园东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三眼井胡同,东起嵩祝院西巷,西至景山东街,全长306米。在明代,这里是皇宫的专供作坊和原料库房;到了清代,这里成为工匠居住区。三眼井,因一口三个井眼的水井而得名。现在,那口奇特的水井已不复存在。三眼井胡同68号院旁边的墙壁上有一个黄色标牌,标明“三眼井原址所在地”。
1965年整顿规范地名时,三眼井胡同曾更名为“景山东胡同”,直至1981年恢复原名。如今,三眼井胡同已列入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这一带成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大学夹道
沙滩后街59号
三眼井胡同61号
北大旧址原为公主府
三眼井胡同中部有一条向南的支巷,叫做大学夹道。夹道西侧是一道灰砖高墙,有些墙砖已残破不全,墙头杂草丛生。这道墙的尽头是沙滩后街,街上的55号、59号为北京大学旧址。
沙滩后街59号院门旁边的灰色墙体上镶嵌着一块文保碑,上面的文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文保碑旁边是京师大学堂的简单介绍,内容是: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校址原为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府空闲府第。当年,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接受康、梁的变法主张,实行新政,开办京师大学堂为新政措施之一。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现保留有原属于和嘉公主府的正殿、公主院等清式建筑和民国年间建成的数学系楼及“西斋”十四排中式平房。
那条长约282米的大学夹道,便是三眼井胡同通向北京大学旧址的过道。而夹道西侧那道灰砖高墙即为和嘉公主府的院墙,也就是当年京师大学堂的院墙。
京师大学堂所在的位置,明代为马神庙。清乾隆皇帝将和嘉公主下嫁福隆安时,把新建于马神庙旧址上的宅院赐给了和嘉公主。从此,这座府第被称作和嘉公主府,俗称四公主府。京师大学堂在和嘉公主府开学后,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孙家鼐为第一任管学。孙家鼐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还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改革家。作为咸丰年间的状元,他历任礼部、户部、吏部、刑部尚书等职,并做过光绪皇帝的老师。甲午海战失败后,他提出了变法自强的主张,认为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就必须重视科学,兴办实业,当务之急是开办新式学堂。然而,京师大学堂开办不久,他便因慈禧阴谋废黜光绪皇帝而愤然辞职。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京师大学堂校舍被俄军、德军占领,房屋、仪器、藏书等大部分被毁。1902年,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 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90年,历尽沧桑的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滩后街59号院门旁边除了文保碑,还有一块醒目的展板——“亢慕义斋”旧址。“亢慕义”为英文communism(共产主义)的音译。1920年,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校长蔡元培拨出北京大学第二院西斋两间宿舍,作为研究会的活动场所,一间为办公室,一间为图书室,“亢慕义斋”便是图书室的名称。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就有“亢慕义斋”的故事。
居住陋室有苦也有乐
从三眼井胡同西口向东行走,路北的第一条小巷叫做吉安所左巷。巷子一侧的墙壁上有一块胡同简介标牌,上面写道:“1918年至1919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管理员时,曾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居住过。”
当时,在吉安所左巷8号院与毛泽东同住的还有蔡和森、萧子升、陈绍休、陈焜甫、罗章龙、罗学瓒、欧阳玉山。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说:“八个人居住在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罗章龙解释道:“‘大被同眠’是个典故。唐朝有个姓张的人家,是个大家庭,张公倡议全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盖一个大被子。我想,这可能是象征一家人团结的意思。润之的这句话,是形象思维的话。”
毛泽东初到北京时,先在湘乡会馆落脚,又与蔡和森在豆腐池九号(今豆腐池胡同15号)杨昌济先生家小住。后来,搬到三眼井胡同61号院。不久,再搬到吉安所左巷8号院,直到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离开北京。
在美国作家斯诺所著的《西行漫记》里,谈到这段“集体宿舍”生活时,毛泽东说:“我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7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睡在一个炕上,挤得几乎透不过气来。每逢我要翻身,都得预先同两旁的人打招呼。不过在公园和故宫,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覆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
对吉安所左巷8号院那段苦中作乐的日子,罗章龙回忆道:“初始,大家在外吃饭,食费昂贵且不习惯,于是商议自行炊爨,各事所宜……北京米贵难买,经常以炒面调成糊,加葱花、盐末充食。一次,子升做了一面盆浆糊,大家外出劳累了一天,虽饿亦无法下咽。房东是一满族少妇……她见我们不会做面食,觉得好笑,便亲自出来教我们发面蒸馍。还有送水的山东人老侯,也愿意帮忙。他每天为我们做饭,和我们一起吃馍馍、咸菜。我们八人只有一件体面的外衣,出门时轮流着穿……入冬以后,昼则往沙滩北京大学第一院图书馆阅览室避寒,夜则返寓围炉共话。那时生活很苦,但大家从中得到锻炼,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当时,三眼井一带家家户户都有大水缸,吉安所左巷8号院也有。送水的老侯把水车停在8号院门口,招呼院里的年轻人拿水桶。当水桶与水车上大木桶的出水口对准后,他拔掉上面的木橛子,转眼就放满一桶水。因为他和院里的八个年轻人关系十分融洽,水钱分文不取。
景山书社载入学术史
北京大学旧址斜对面,即沙滩后街22号,是一个集书房、文创、讲堂、茶饮为一体的复合文化空间——景山书社。而百年前,这里是北京大学校舍。
景山书社营业厅墙壁上的《国立北京大学宿舍内房号及住户分布图》显示,1946年至1952年,沈从文、朱光潜、冯至、贺麟、费青等36位教授及其家属曾在这里居住。这张分布图旁边还有两列文字:一座大院,半部中国学术史。
1923年,商务印书馆十位年轻编辑共同发起成立了一家书社,取名“朴社”,社址在上海。“朴社”这个名称是周予同提出来的,源自“朴学”,即清代文化学派——考据学。那十位年轻编辑是:顾颉刚、郑振铎、王伯祥、叶圣陶、周予同、茅盾、胡愈之、谢六逸、陈达夫、常燕生。次年,因上海发生战事,朴社被迫解散。
1925年,顾颉刚联合俞平伯、吴缉熙、朱自清、赵万里等人在北京重组朴社,更名为“景山书社”,由顾颉刚担任总干事。据《顾颉刚自传》记载:“在北大第二院对门租赁房屋,开一书店,命名景山书社,作为门市部。我编的《古史辨》就是在这里出版的。真想不到,这样专门的东西竟销路奇佳,一年中翻印了几版,因此这个铺子就站住了。”以销售学术著作为宗旨的景山书社,因学术氛围浓厚、书籍质量高,成为当时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1926年至1941年,《古史辨》共出版7册,包括350篇文章,大约325万字,那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而以顾颉刚、钱玄同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的古史辨派,是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重要学术流派。他们主张以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探索精神,借鉴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籍。古史辨派的古史辨伪,对推翻旧的臆造的古史体系,探求科学的古史体系,推进中国史学研究的近代化,贡献巨大。1926年,《古史辨》第1册出版时,胡适评论说:“这是中国史学界一部革命的书,又是一部讨论史学方法的书。此书可以解放人的思想,可以指示做学问的途径。”
现在,景山书社营业厅里不仅有“老北大教授作品”专区,还有民国文化、北京历史、北大校史等学术书籍陈列。顾颉刚先生编著的《古史辨》第二册和第三册也陈列在展柜里,尽管看上去斑驳陈旧,但依然完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