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在废墟中,国际救援里的中国力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4:03 1

摘要: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救援队赴缅甸实施国际救援。3月29日上午,中国救援队乘国航包机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灾区。

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缅甸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救援队赴缅甸实施国际救援。3月29日上午,中国救援队乘国航包机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灾区。

当地时间3月31日早7时15分,中国救援队在缅甸曼德勒市天空公寓救援点,搜救出一名在废墟中被埋压超过65小时的29岁女性,该女性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这是中国救援队到达曼德勒市后,持续13小时紧张救援救出的第4名幸存者。

而在前一天的3月30日晚,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18名队员携6条搜救犬、2台救援车、救援装备和物资634件套及医疗物资,也启程赶赴灾区开展紧急救援行动。

3月30日,在缅甸曼德勒市,中国救援队队员(左)在长城饭店开展救援。图 |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中国救援队第一次实施国际救援,是在2019年3月的莫桑比克,救助洪水中的受灾民众。而在更早之前,中国国际救援队已在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新西兰、日本等国的灾难救援中贡献出中国力量。

今天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的两支国家级国际救援力量。

文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

先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成立说起。

为了适应国内外大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助的需要,2001年4月27日,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成立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对外称“中国国际救援队”(CHINA 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TEAM,简称CISAR)。

秉承“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原则,中国国际救援队由中国地震局和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总参谋部)共同管理调用,队员由中国地震局专家、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官兵和武警总医院医务人员联合组成,编制222人。其主要任务是对因地震灾害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建(构)筑物倒塌而被压埋的人员实施紧急搜索与营救,最大限度减轻被困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旦发生灾情需要出动,各单位按预案和职能分工各司其职:中国地震局牵头组织协调;外交部负责对外沟通联络;军队负责调动人员;民航负责安排飞机选定航线……确保救援队快速机动反应。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国第一支国家级地震灾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地震救援事业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6.7级地震,5月2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派出30名富有经验的救援队员开展救援行动。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参与国际地震灾害的救援行动。

当时,中国国际救援队配备有12只搜救犬,带去阿尔及利亚3只。3只搜救犬分工不同,第1只粗搜索,第2只细搜索,第3只进行确认。没想到,在搜索一栋倒塌的四层楼废墟时,第1只执行粗搜索任务的搜救犬“超强”就找到了一名被困3天的12岁男孩。这名男孩是震后仅有的两位被救出来的幸存者之一,还有一名被法国队救出。

2003年5月28日,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与三岁的搜救犬“超强”在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区德利斯参与救援工作。图 |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本次救援行动,也实现了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之初的目标——“一年形成国内救援能力、两年形成国际救援能力”。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近海发生9.1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造成近30万人死亡。中国国际救援队分两批共派遣75名队员赶赴印尼进行救援,先后为10828名伤病员提供医疗救助,施行手术284例,成功救治危重病人440人,并协助恢复当地医院。

这离不开中国国际救援队建立的“野战医院”。医院内设置7个救治单元,从接到命令到支好帐篷不会超过5分钟,半个小时可以同时开展2至3台外科手术,并且具备全天候和各种地形条件下的紧急救援能力。

成立之后的数年内,中国国际救援队一直保持稳定的编制,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后扩编到480人,并补充和新增了大量装备器械。扩编后的救援队实行模块化和机动灵活的编组方式,可以分解编组成3支相对独立的救援队伍或多支不同功能的救援分队和医疗队,具备同时在3处复杂城市条件下异地开展救援的能力,也可以同时实施9处一般城镇或18处作业点位的搜索救援行动。

2

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

为了提高各国国际救援队的能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协调国际救援工作,2005年起,联合国开始组织国际救援队能力评估工作,进行重型、中型和轻型三个级别的分级测评。

不同的分级对应着不同的能力与任务。其中,针对重型国际救援队的要求是,在受灾国发出援助请求后10小时内出发,在受灾国执行任务天数不少于10天,后勤生活保障要做到自给自足,需要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用以检测、维修和保养装备。

2009年11月14日,经过联合国8位专家连续36小时的21个搜救项目、150个搜救科目的考试,中国国际救援队通过了分级测评,获得国际重型救援队资格认证,成为全球第12支、亚洲第2支国际重型救援队。

【注:此前,全球已有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瑞士等13个国家的14支救援队通过分级测评,其中重型救援队11支,中型救援队3支。】

正如曾作为领队多次带中国国际救援队参与国内外重大地震灾害救援的尹光辉所说:“中国国际救援队虽然比发达国家起步晚,但是起点高、进步快。”

2003年12月29日,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在伊朗震区巴姆市搜寻幸存者。图 | 新华社记者 王雷 摄

2014年8月,中国国际救援队又通过了联合国能力分级测评复测。

在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备战国际考核的同时,中国国际救援队没有停下救援的脚步。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火速驰援灾区巴拉考特,成功救出3名被废墟压埋的幸存者。巴军救援总指挥官感动地说:“你们比我们自己的救援部队还早到了4个小时。”

2006年印尼日惹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施救的同时还为当地政府起草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为灾后重建提供了调研依据。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根据日本政府的请求,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15人紧急到达任务区——重灾区岩手县大船渡市。

有队员表示,救援队到达大船渡市时,整个城市漆黑一片,开例会时可以听到房屋因为余震发出“咔咔咔”的响声。天亮后,眼前全部都是废墟,各种船只被抛在街头,场景令人震惊。

据救援队的首席医疗官彭碧波回忆,“灾后气温骤降至零下,16日凌晨开始下大雪,一连下了3天”“余震不断,每天4级以上的余震480多次,6级以上的达10次,7级以上的1次,感觉站着腿在不停地抖,躺着脑袋在不停地晃。”

除了低温、雨雪、冰冻、余震、海啸预警,队员们还要面对核泄漏的威胁。为此,中国地震局协调有关部门,在我驻日本使馆的帮助下,给队员们运送了20套防核辐射服和便携检测设备。

在执行任务期间,中国国际救援队发现遇难者遗体1具,对近1平方公里范围的废墟进行了搜索,共排查确认房舍118栋,搬移房屋损毁堆积物1150余立方米。

遗憾的是,所有的救援队都没有找到幸存者。领队尹光辉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表示,“和地震之后房屋倒塌、压埋人员不一样,它的房屋都是轻型木质结构。海浪从港湾里面直接冲进大船渡市的市区,又因为它是丘陵地区,低洼的地方都被淹了……海浪冲击木质的废墟,就形成了像泥石流一样的灾害,埋在下面的人基本上都溺水而亡。”

2019年3月11日,日本东京日比谷公园为悼念“3·11”大地震遇难者准备的花。图 | 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摄

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第一支到达大船渡市,也是最后一支离开的国际救援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灾区民众将自己省出的矿泉水送到队员们手里。中国国际救援队完成任务回国时,前来送别的大船渡市市长说,“中国救援队付出的努力,令人终生难忘,也将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3

悲痛与希望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8月,应急管理部成立了我国的第二支国际救援队——“中国救援队”(CHINA SEARCH AND RESCUE TEAM,简称CSAR)。中国救援队主要由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应急总医院人员组成。

2019年3月15日,非洲东南部遭受热带气旋“伊代”袭击,暴风、强降雨引发了严重的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至少有2.3万间房屋和500多间教室被毁,受灾人口超过50万。

3月24日,应莫桑比克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遣由65人组成的中国救援队,携带救援装备和后勤保障物资共约20吨飞赴重灾区贝拉市。这是中国救援队第一次远赴国外,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在为期12天的国际救援行动中,中国救援队共治疗3337人,清洗消毒33.08万平方米,为当地灾民发放急需药品2900份、饮用水2320升、食品7800份。救援结束后,中国救援队作为唯一的国际救援队伍代表,被莫桑比克总统接见。

2019年10月,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分别接受了联合国重型救援队的测评和复测,来自14个国家的20名联合国评估专家对两支队伍的管理、搜索、营救、医疗和后勤五大能力进行了综合考评。

两支队伍以优异成绩通过测评、复测,得到联合国代表的授牌授旗,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同时拥有2支联合国重型救援队的国家。

中国救援队的第二次国际救援,是2023年2月的土耳其地震。在这场灾难中,中国救援队近500人参与了救援行动,救出20余名幸存者,其中包括一名被困废墟中178个小时的小女孩。

本次缅甸地震,是中国救援队参与的第三次国际救援。

3月29日,在缅甸曼德勒市拍摄的救援现场。图 | 新华社发(觉辛吞摄)

3月29日上午,中国救援队乘包机从首都机场出发飞赴缅甸仰光国际机场,随后经长途车程于30日下午5时抵达重灾区曼德勒市。

31日0时40分,在曼德勒长城饭店救援点,中国救援队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搜救,救出一名女性幸存者。这是中国救援队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她已被困近60小时,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

当天的5时37分许、6时20分许、7时15分许,中国救援队、中国公羊救援队在天空公寓作业场地,通过切割、破拆、移除、绳索转运等救援技术,先后救出包括一名女童和一名孕妇在内的3名被困女性。

中国救援队一分队分队长岳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救援队是根据场地优先级评估被选派到天空公寓开展救援工作的,这里“整体环境超乎想象,坍塌程度比较严重”,人员定位和搜索遇到许多问题。

首先是余震不断。搜救过程中遇到两三次余震。即便如此,“我们的队员也坚守在废墟中,对被困人员进行实时定位”。

其次是幸存者主要集中在公寓的5层或6层,公寓下层呈叠饼式坍塌。人员定位需要采取包括破拆定位、有针对性视频监控、人工敲击询问等方式,再破拆打开绿色通道,“整体过程对我们队员的意志力和体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岳馨说道。

【注:叠饼式坍塌是指建筑在地震中发生倒塌时,多层结构的楼层以类似煎饼的方式一层一层地堆叠在一起,形成平面状的残骸。这种现象常见于地震严重的地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月30日,救援人员在缅甸曼德勒市天空公寓开展救援行动。图 | 新华社发(苗觉梭摄)

岳馨还表示,现场民众较多,“我们作为中国救援队,也想尽快给这个地方的老百姓一个好消息、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所以我们的队员废寝忘食地进行搜救”。

除了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救援队、中国公羊救援队等也先后奔赴缅甸,投入救援工作。当地时间3月31日,中国政府首批援助物资也已抵达缅甸仰光国际机场。

我们盼望缅甸人民,早日重建家园。

来源:梦宇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