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庙号、谥号这些玩意,估计不少人小时候翻古书的时候也头绕过:到底“太祖”“文宗”“武帝”“宣帝”是怎么来的?隔壁家姓张的有个“孝德”和“孝武”,那“孝”又是怎么回事?其实理清楚了,比想的简单。像咱们过年祭祖,一桌香火供着,都知道谁是祖先,谁是后辈——古人给自
说起庙号、谥号这些玩意,估计不少人小时候翻古书的时候也头绕过:到底“太祖”“文宗”“武帝”“宣帝”是怎么来的?隔壁家姓张的有个“孝德”和“孝武”,那“孝”又是怎么回事?其实理清楚了,比想的简单。像咱们过年祭祖,一桌香火供着,都知道谁是祖先,谁是后辈——古人给自己的皇帝祖宗“分三六九等”,祭祀归祭祀,封号归封号,一套一套的,光听名字就能猜出是谁多厉害谁算“混子”。
这庙号,最早可是实打实地在宗庙里挂匾,谁给祖宗添了彩,谁就能在祖庙里多挂一块牌子。什么太祖、高祖都是给老祖宗功劳大的才有的。最早天子能建七座庙,诸侯五座,大夫三座、士一座,最底层老百姓?你就别想了,还庙号呢,祭祖都得在家自己点灯烧纸。在春秋以前,祭祀这事儿规矩可多,但一入汉朝,只有皇上才享有那份显赫,连王孙贵胄都得靠边站了。
说到谥号,讲的是死后评价式的“盖棺定论”,就像有人去世后,大家一合计:“他一辈子好人,算个‘仁’吧。”“哎,这位到死都没放弃权利,来个‘武’。”其实文官武将都有谥号,别说皇帝,像谁谁诸葛亮不就是“忠武”,关羽“壮缪”,各有来头。你看宋朝那些高官,死了之后也不落空,都能捞个“文正”“文忠”啥的,风光得很。
至于年号,道道可就多了去了。很多皇帝一生换一次年号用来记事,但像明清的洪武、嘉靖、康熙这些,算是把年号当外号用了。可那会儿有些皇帝喜新厌旧,一朝几年就得来个新年号,比如唐高宗李治,搞出十四个年号,一般人根本记不过来,又不能拿年号称呼他。反倒像汉朝那样,谥号短且带“孝”——你记住,谁带“孝”,十有八九是汉家皇帝,刘邦自封“以孝治天下”,这传统流传下来,后人都跟着学。
不过玩到唐朝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想,有些谥号长得离谱,往往带上一堆“圣”“德”“大广孝”,扯起来有十来个字,念都念不顺溜。譬如李世民,最初谥个“文皇帝”,后来子孙们越发起劲,一路加上“文武大圣大广孝”,最后一数,十好几个字。真难为那些刻碑写史的,脑瓜子都大了。最后,还是庙号实用,简简单单一个“太宗”“玄宗”,既押韵又好记。
话说再绕回来,说两汉的庙号点事儿吧。两汉“天子七庙”的规矩听起来神秘,其实你要翻一翻史书,有点像家族“排位桌”。西汉一开始,刘邦自高祖,文帝太宗,景帝也是后面继位时捯饬出来的。往后,还凑了四个庙号,但这些可不是随随便便加的,有的还是“后人自己盖章的”。
西汉后期,不得不提王莽这个“搅局高手”。没篡汉的时候,王莽名安汉公,自己上书,给宣帝和元帝各安了个中宗、高宗的庙号。平帝一死,又来一套,把孝成、孝平都编进统宗、元宗的队伍。一看庙号有足有七,自己顺水推舟呼啦啦地当了皇帝,好像“该轮到我了”。要不是老后面再来一位东汉刘秀,西汉这场“七庙游戏”还真就尘埃落定。
但刘秀这人骨子里傲得很——算来算去,他觉得王莽那一套根本不合法,四个庙号一笔勾销。于是他重新搞了一套自己的“家族神主”,把舂陵节侯刘买等祖宗按代数立庙,搞成“一祖二宗四亲庙”。说白了,还是想让自己父系那一脉风光。问题来了,大臣们都不赞成:你如果讲究正统,那就得老实跟着西汉的祖宗,总不能混着自家那几位一起“享香火”。
这时候,刘秀有点夹在中间,既想显示自己的合法,也感到群臣压力。他不像霸王硬上弓,反而很会做人:宣帝加了中宗庙号,元帝进高庙,自己父亲那头单立在舂陵祖庙。谁也不得罪,谁也没占“红榜”。西汉的庙号就此算定,井井有条。
这后头还有点小心思,比如他的儿子明帝刘庄,不想让老爹太委屈,就专门建了世祖庙,自己也方便后代分庙号,不至于孩子们将来抢个名额把“祖宗”名讳抢烂了。这样一来,东汉太庙就成了两套系统:一边西汉那几位正统,一边东汉自己开山立派,互不干扰。这才是“分家不分香火,各自为政”。
说到底,从东汉到后面的章帝、和帝、安帝、顺帝和桓帝,庙号也一茬茬地盖过去。可认真说吧,那些有庙号的人里头,真能拿出来说功绩的没几个,大多数是外戚宦官荼毒,昏庸无能还占着茅坑。“滥竽充数”的庙号,连后来董卓都皱眉头,他一上台好家伙,把那些庙号全废了个遍,只剩下世祖、显宗、肃宗三家子。加上西汉那边的高庙,整两汉历史,“天子七庙”真正含金量高的,合计也就七个。
说到庙号这功德,历史上“封庙号不纯粹为祭祀”,背后那个算盘可响。你像西汉,景帝设庙号,就是为了把刘邦、文帝两路祖宗抬高压低惠帝的影响,稳一稳自家正统地位。到了宣帝刘询,给武帝安上庙号,是为了自己能跟武帝扯上点血脉关系,还帮祖父刘据正了身份——政治讲究“象征”,谁跟谁一派,谁不算“正统”,全都在庙号里写明。
王莽加庙号那套,说白了也是作秀。但可惜,他选的人里头,不少庙号“没有故事”,往往都是些“混日子、没作为”。这事儿透着不严谨,老百姓心里都门清。
东汉这边就更热闹了,照着西汉的规矩继续玩,但搞出来的庙号,很多都像“凑整数”,其实没啥真才实学。难怪后来的董卓大翻牌,把庙号都收拾干净,只留最能打的几家,不再胡乱封赏。
你细品两汉庙号的这些折腾,最后其实是几番筛选之后,真正有分量的就那么几个。不是说谁都能封庙,朝廷势力、权力斗争、祖孙血缘,里面弯弯绕绕,最终留下来的或者说“能被记住的”,往往跟一代豪杰的政治选择紧紧绑在一起。
换个角度说,帝王真排行,其实你不用搞得太复杂。头档是谁?刘邦和刘秀当之无愧——刘秀被称“光武中兴”,厉害归厉害,但真要论起草根起家、定“大一统”江山的开局,汉高祖刘邦才是开山之祖。后世百姓、文人雅士,谁不说一句“刘邦才是汉家根基”。
第二档,就数那些庙号里带“宗”的,像太宗、世宗、中宗、显宗这些。你要说文帝刘恒,小宗承统、整肃内外、扶持儒生,他上下被平称“一代治主”。武帝刘彻,不光“打外夷”,还梳理藩王,让国家疆域翻了几番,后人可都吃他当年打下的土地的“红利”。宣帝刘询,算是真正中兴,既治匈奴,也清理官场,“刀刀见血”。显宗刘庄,隔壁明章时代,安定边陲,班超出使,让西域五十国俯首称臣,打开世界大门。
第三档,说个被低估的——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黄老之术,折腾得蛮有一套。还有汉和帝刘肇,年纪小但胆子大,灭北匈奴、安定西域,把青海湖纳进国土。许慎编字典、蔡伦改造纸术都在那时,算是典型的“幼主能政”。
当然了,帝王里边总有些“守成之君”,比如元帝、顺帝,前面靠着老祖宗的江山,后面基本是外戚宦官甩大权。他们“好儒宽刑”,安稳过日子,风评一般。顺帝还算懂平衡,元帝则是“寄刀于门下”,成了外戚的提款机。
再往下看,就是傀儡之王,惠帝昭帝还有成帝安帝一类。有人受制母后、宦官,自己没多少作为,但也时不时能蹦出点亮点,比如昭帝,虽然被霍光控制,但还是能稳着大局。这些谥号里,“惠”“昭”一比,昭帝明显强,一个能“柔质慈民”,一个能“圣闻周达”,咋都比案板上的肉强点。
至于昏君,东汉的桓帝灵帝可谓顶流。桓帝“党锢之乱”,灵帝“黄巾之灾”,一个比一个能祸根朝野,史书都说“两汉之殇”。谥号里头,桓帝还能沾点“克敌服远”,灵帝则是十足的“乱而不损”,大美谥与大恶谥并存,可见是历史没得选了。
最最可惜的,还要数那些短命君主,什么平帝、殇帝、冲帝、质帝、两少帝,年纪轻轻走人,有的刚会叫爹妈就得登基,政事都没摸过半边。
说到底,这些“名号游戏”,归根结底也是政治上的博弈,谁能立庙号,是谁在朝堂上有声有色,谁没庙号,可能一辈子都被当“过客”。咱们今儿翻书、说闲话,难免心头一软,想问一句:到底是名字里的光芒,还是背后的人生在发光?你觉得哪一位才算配得上“庙号流芳”呢?
故事说到这,排名不排名,也不过是后人评点。到底哪一代帝王嘴上挂着天子威风,哪一代只剩壁画上的脸谱,咱们闲嗑一通,谁又能想得到百年之后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串面孔?或者说,坛子里的香火,总有一天也会添新牌子,昔日的风云人物,不过是后来人桌上的一炷香罢了。
来源:想我不会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