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岳父离开已经四年,我仍时不时想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9:44 1

摘要:岳父入土为安的当天夜里,漫天雪花纷扬,千树梨白与冬青苍碧相映成画,恍若上苍执银毫挥就的挽联:青松负雪,翠柏垂霜,以至纯至净的天地清辉,为岳父磊落的一生落下了最后的注脚。

庚子年冬月二十一寒夜,八十六载光阴在岳父轻阖的眉宇间悄然凝成永恒,他枕着故乡的月色沉沉睡去,长眠在尖峰岭的林涛深处。

岳父入土为安的当天夜里,漫天雪花纷扬,千树梨白与冬青苍碧相映成画,恍若上苍执银毫挥就的挽联:青松负雪,翠柏垂霜,以至纯至净的天地清辉,为岳父磊落的一生落下了最后的注脚。

岳父离开已经四年,我仍时不时想他。

第一次见岳父很突然,我们刚开始恋爱,从学校回家的小路上一个大碰头,躲避不及,我红着脸侧身让路时,怯怯的喊了声余老师,他好像轻轻嗯了一声,步伐匆匆,大步流星走了。倒是跟着上小学的小舅子嘿嘿一笑,朝我扮了个怪脸稍稍弱化了尴尬。

再见岳父已是四年以后。由于双方兄弟姐妹多,为减轻还没走出贫困的父母的负担,妻子带队参加县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我们自主领证,以极其俭朴的婚礼,结束了两人的爱情长跑。

庚申年正月初二我第一次去娘家,岳父正准备为妻子补做嫁妆,我感到有些诧异,他居然还精通木匠手艺?过年也不自己放两天假?

岳父家在枝柘坪沙湾半山腰一个叫茅葫坡的地方,依山而建的正房连接厢房吊脚楼。翠竹绿树环绕的木屋,普通得有些简陋。这里对我曾有谜一样的神秘和向往,现在认为并不适合人居住的贫瘠之地,却走出了几个才华出众的父子。

有些很难的事,时间不声不响慢慢就做到了。走进岳父也是这样,这个过程我用了十多年。

岳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是才华出众的优秀全科老师。我禀赋柔弱,是个短期培训班的“工农兵学员”。和妻子恋爱后,与平日里一脸严肃不太容易接近的岳父,仰慕之外,似乎隔了无形的屏障。同在渔峡口教书,双方都刻意回避着,从没面对面交流过。

改变是后来逐渐发生的,转折始于一道几何习题的解法交流。泛黄的习题册,成了跨越隔代鸿沟的桥梁。

岳父对待工作、生活,就像他热爱的几何一样,规圆矩方,对错分明。退休前,他在家乡中学任校长,步行回家只要十分钟左右,学校不放假,一直坚守岗位不回家。

所以,一年里难得中途回家一次的我,不得不去学校看望他。

第一次去岳父的学校,他正在上课,办公桌上摊开的一本练习册上,一道几何题尚未解答。为打发时间,我信手用材料纸“∵∴”解起来。他回来对我突然到来有些意外,边听我解释,边饶有兴趣地看我涂鸦的解题步骤。或许是数学题勾起了兴致,素来端肃的岳父竟露出霜雪消融般的笑意,褪去严父外衣的他,平日里在子女面前的庄重消散,满脸温和地给我讲解另一种解题思路。随着书页的翻动,我们曾经略显生疏的对话,也渐渐变得有温度起来 。

讲完题,他从抽屉拿出几本练习册递给我。打开一看,那些被岁月浸染的纸页上,字迹正整隽秀仍透着墨香,几何作图规规矩矩堪比工笔白描。在我眼里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看着赏心悦目是一种享受。我说:“以前在这里教书的时候也做过两本数学练习题,字写得歪歪扭扭,跟您比起来差得太远啦!您写得跟印刷体似的,我就像随手画的桃符。”老人一贯不苟言笑的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的笑容,洋溢着孩童般的满足感,说:“我小时候在嘎嘎那儿读私塾,字是先生打手板儿打出来的,你写字没挨过打沙!”他亲切幽默的话语,像细密的针脚,将原本疏离的时光缝合成了温暖的画卷。微风透过窗户轻柔吹入,拘谨散去我感到了轻松,好奇地问起他读书和爱好来。

第一次听他讲读书的往事,觉得是爷爷的远见,一家人的默默付出,为他铺平了带有传奇色彩的读书和成长的道路。

沙湾的贫瘠曾困住无数少年,直到岳父用书页破开命运的茧。他八岁入私塾,三年私塾后入初小,50年插班读小学,苦学的曲折难以尽述。52年师范招生的消息像惊蛰的春雷,震得土墙簌簌落灰。时年岳父第一个孩子已蹒跚学步,爷爷力排众议,支持酷爱读书的儿子继续求学。全县四百多人报考,他以第五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了第一个读书走出沙湾的人。听他讲述,我仿佛看到了爷爷在旱烟袋明灭间看见了光,那时的沙湾,穷乡僻壤,常难温饱,靠在半峡㧯树条子,成全儿子读书的父亲,本身就是最悲壮的诗人。

岳父的博学多才常令我惊叹 ,他能娓娓而谈典籍里的治学之道;一口气可背诵十多首唐诗宋词;也能解中学的数学难题;写得了遒劲工整的楷书,行书又带着几分潇洒飘逸;拉得出悠扬动听的《良宵》;能将照片、人物临摹成栩栩如生的水墨画。这些本事是他用数十年晨昏,在光阴砧台上反复锻打的成果,是拒绝了所有市井喧嚣的苦行。

他说兴趣广泛是四年师范促成的,业余时间要么泡在图书室,要么活跃在操场上。这我从岳父师范同学那里已经有所了解,在县里一些学校,我遇到过岳父当年的部分同学,他们都成了学校领导或骨干教师,即便近三十年未曾谋面,谈到岳父仍然记忆犹新:“当年我们班五十人,像他这样文能琴棋书画、武能田径球赛的全才凤毛麟角。”最令他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县灯光球场那场赛事。决赛关键时刻,岳父带球上篮遭对手冲撞,只见他单手撑地完成漂亮后空翻,身体尚在半空旋转,篮球已凭肌肉记忆划出优美弧线,球“唰”的一声穿过篮网时,他刚好像体操运动员稳稳落地,刹那间全场轰动起来,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当中学校长后他教政治,业余时间坚持做数学题,以文科见长的老教师,仍有这份坚持的十分少见。他确实是天资好肯用功有毅力的人,习古诗,研楹联,做数学题,练书法,拉二胡,吹笛子,弹风琴电子琴,打篮球乒乓球,都一以贯之几十年。同样多才多艺的青年教师毛传海曾感慨地说:“我们叹服余校长的才华,更敬佩他工作学习中的韧劲和执着。”

岳父对待工作,就像他当年读书一样,满怀深情,用心投入,既勤奋又严谨。他把老师当成了学生的偶像,把校长当成了同行的榜样。

岳父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珍藏的先进教育工作者、模范党员、优秀教师奖状和优秀论文证书等二十多张。他治理的学校,仅枝柘坪中学就走出了罗海东、杨如风、吴克金、毛兴凯、杨吉风、胡献锦、张宏双等许多优秀人才。枝柘坪中学继任校长许启祥说:“余校长是教师中的精英,校长中的楷模。”湖北大学教授罗海东说:“初中时,余老师教我写毛笔字,‘写字如做人,横要平,竖要直’的教诲常在耳边萦回,让我终生受益。”今古传奇杂志社社长杨如风撰文:“他是山村少见的学者型老师,他的才艺学养、德行操守,都是我们必须效仿却难尽精粹的榜样。”

我在教育系统工作时,曾琢磨岳父成功的秘诀,认为他同学张仕成老师说得对:“我们教书是饭碗,老余教书是修行。”总结起来,岳父治理学校有两大法宝:一是坚持用制度管人,二是靠以身作则服人。预备铃响,他一定会站在教室门口;早操课间操他准时参加,与师生一起一招一式认真做;教案检查,他率先将备课本主动交给教研组长;长期坚持学习积累,他文理科俱教,文体特长兼备,老师因事缺课他随时能补上去;他重视师生活动安全,危险事宁愿自己做,以至七二年检修校舍从三米多高处摔下至轻微脑震荡和右耳听力渐失。

岳父回忆录这样写道:“我非常适合教书,生成教书的料。”暮色漫进寝室,他要么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要么在精心准备教案。备课从板书设计,重点内容,讲述中插入的小故事等,都一丝不苟;课堂里,黑板上白色粉笔字方正秀美,如一幅精密的知识地图,幽默风趣的讲述,适当的肢体语言,使学生时间在趣味中度过,知识在轻松中掌握,容易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反成了学生最喜欢上的课。

岳父爱才惜才,对各种原因辍学的学生,都上门动员劝说。因此,长阳五峰巴东三县的山路上,到处留下了他对学生进行家访的足迹。在九中工作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他雨雾中踏着泥泞,渡清江,经庙坪,上灯盏窝,过长冲,穿大龙坪,再翻过田家山,天快黑了才走到张家池学生家里,劝返了饥饿难耐弃学回家的张安平。这样的跋涉,贯穿了他整个四十年的教学生涯,在枝柘坪中学任校长,学生马芝仙成绩优秀,渴望读书,因养母观念守旧,阻拦她读高中。岳父亲自去她家做工作,养母看到老师来了,背篓一背就到田里翻苕藤子去了。尽管受到冷遇,岳父仍不急不躁,耐心等候了几个小时,认真讲道理,才使她进入高中继续求学,让这个后来成为乡镇干部的女孩有了更广阔的天地。经过他家访,重新返校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很多,如邓贵炳、张登峰、王兴坤、王立国、李德文等,他们有了文化,先后经各种渠道参加了工作。多年来,学生常用各种方式感谢他,最让岳父感动的,是每逢年节从各地寄来的书信和明信片,魏先成深情地写道:“没有您当年深一脚浅一脚走进我家木门,便没有我今天的人生!”

现在静下心来回忆往事,真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惋惜。工作和生活压力,我和妻子不敢懈怠,每次回家仿佛被时间追赶着,总是来去匆匆。岳父也单位、沙湾老屋、家里三点一线忙碌奔波。我真正走进岳父的世界,是他退休以后。

俗话说人是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与老家多数同龄人比,岳父一生可以说节节顺遂,若从他自身经历纵向比较,退休后的二十六年,是他人生中相对艰难的一段时光。前十三年婆婆高龄,岳母病重,经济拮据;后十三年又寂寞孤独、衰老病痛,难于凡事预而遂意。也正是这段时间,翁婿有了较多相处与互动,他身上的人格魅力与素养,在我心里愈发高大完美起来。

那个时候农村很多半边户,丈夫退休回家失落空虚,缺失了单位和纪律的约束,在家里使性子显能耐至夫妻不睦,甚至酿成悲剧闹出丑闻的事也时有发生。

岳父告老还乡却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他孝敬母亲,陪伴妻子,慈爱子孙,还热心服务社会。他不打牌、不踏冷板凳粉散白。长期订阅杂志报纸,用琴棋书画、锻炼身体来充实自己,自律地生活。他的晚年,在一方小天地里活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一直是人们仰慕和尊敬的人。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岳父母晚情浓密非同一般,我熟悉的圈子里,像岳父那样悉心陪伴、照顾妻子的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实在是绝无仅有。

过去因为接触少,我并不了解岳父母婚姻家庭生活。直觉告诉我,他们虽不曾有过花前月下的浪漫,但在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里,相互理解、包容、体贴和尊重,几十年的相扶相持,沉淀成了相濡以沫的晚年生活。这种缱绻不离的深厚感情,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感人至深,让人的心都为之融化。

岳父退休不久,年长他五岁的岳母就病了。琐碎的生活扑面而来,他把对岳母的深情厚爱,糅合进日常繁杂细微的小事中,学会了弄饭、种蔬菜等各种家务活。六年的时光里,他们就像彼此的影子,相随陪伴形影不离。有次在县城他的学生感慨:“您和师娘好恩爱哟!”岳父动情地说:“老哒,她是我的耳朵,我是她的眼睛和拐棍,离不开的。”为了给岳母治病,岳父带着她在县城、宜昌等地四处奔波,求医问药。他耐心地翻译岳母的方言,仔细解释她的询问,教她如何上公厕,扶着她乘电梯,拉着她过马路……每当这时,岳母总会轻轻倚靠或挽着岳父,像个纯真的少女般小声地问这问那,岳父则总是微微弯腰,侧耳倾听,耐心又细致地解答。那温馨的场景,常常引得不少陌生人驻足,投来感动与赞叹的目光。有次碰到渔峡口的厚华医生,他开口就说:“你丈人佬不错,经常来找我给你丈母娘弄药,现在像他这样讲良心负责任的人太少了。”

其实,他在家中诚心照顾岳母的很多情形,大多不为人知。他服侍岳母从不心焦,每天都会细心照顾她服药,中药熬好倒好,西药一样一样数好后再递给她,有时岳母说喝伤哒不想喝,他像哄小孩子一样耐心劝说:“恨病吃药啊,喝好哒我们好一起多打些年伴沙。”

出门碰到认识的人,谦和贤淑的岳母喜欢与人说些农村特有的礼性话、家常话,岳父总在不远处静静地候着,分别时他打趣道:“他妈碰到熟人,牵起架子能粉半天,把您耽搁哒。”

岳父母来我家过春节的那年,央视春晚首播《常回家看看》,岳父触景生情,不禁伤感落泪了。不识字不懂普通话的岳母没有看明白,连忙拿出手帕想给岳父擦眼泪,问:“腊月三十朗么流眼睛水?”岳父接过手巾,小声耐心给岳母讲述,听懂后的岳母也感动得不住擦泪水。这种两情久长时,在子女面前略显矜持收敛的交流,真实而自然地把深情融进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比甘之若饴的浪漫表达更让人动容。看到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满腹诗书、才华出众的岳父,与一字不识的岳母,能够相依相伴一生的奥秘。

如果说岳父用细致入微的真情诠释了夫妻相处的真谛,那么他赡养婆婆的孝行,则是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孝心与亲情、感恩与责任,是一种自觉的坚守。

“尽孝宜趁早等到后悔实为晚;享受勿提前来日方长不算迟。”是岳父创作的一付警世楹联,也是他始终自觉坚守的做人原则。娘家从坡上搬到坪里,爷爷婆婆故土难离,继续留在老屋。退休前学校放大周,岳父背子一背,带上买来的生活用品,就去老屋陪伴父母,这段被后辈称为“爬得耳朵聋”的老林坡,岳父半个月一次又爬了十年。

夫妻相濡以沫,母子血脉相连。退休后岳父将侍奉母亲和陪护老伴放在首位,两者他都竭诚尽力,无愧于心。原一中校长宋兴宏,曾赠诗赞美岳父“恭亲侍母孝子心”。

侍奉年事已高的母亲难度要大很多。两代人观念、习惯、口味、行为差异大。高龄老人往往不知不觉变得像小孩,却固守着成人的自信与执拗,这种情况往往需要儿子不断作出改变。

岳母去世后,岳父已年近七十,自己也到了需要别人照顾的年龄,又七年如一日,一心一意照顾赡养婆婆,直至婆婆年过九秩去了天堂。他努力改变习惯,以适应和婆婆一起的生活。这种适应要全面、耐心、持久,岳父在2500多个日日夜夜里,细心用情地重复着一件件繁琐的家务小事:时常观察老人的细微变化,询问关注她的身心健康;做饭菜口味、软硬适当,天天注意;安全时时警惕提醒,陪伴老人出门与回家,时刻防范意外和跌倒危险;买回的零食、药品经常查看,老人不识字爱积攒,要督促保质期内食用、药更是要亲自递到老人手里以防用错……

岳父的退休生活,充实而有为,不仅全心全意为家人付出,而且积极服务于社会。

岳父书信手迹

在枝柘坪上坪下坝,岳父是家喻户晓的社会名人。他热心用自己的知识和特长为村民服务,受到父老乡亲的广泛尊重。他善于将知识传授给他人,却羞于用特长将钱挣到自己的口袋。退休了在家免费教学生二胡、电子琴;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农户红白喜事常请他去记帐、写对联、写碑文等,不论远近都乐意帮忙;他国文功底厚实,楹联造诣颇深,又熟知社情人文,给人家写对联、碑联、碑文等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创作,不仅对仗工整富有文采,还贴切实际隐含寓意。

岳父对我的影响深远、持久。他性格刚正耿直,律己清廉。邓正膀老师说:“他骨子里透着一种气质,那便是身正影直。”对于子女取得的“进步”,他从不轻易“肯定”,反而时常加以敲打。忙碌的过去,我们有过一些书信交流。他习惯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一笔一画都饱含认真与深情,字里行间,我真切体会了他的初衷和期望。一封家书,写在三四页宣纸上,行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草稿是很难的。每当我在信中流露出抱怨或者困惑时,他总是要求我反思自身。离开讲台后,我很长时间在河边走,他用《寒窑赋》告诫我人生之路充满起伏,唯有坚守底线、原则,方能在跌宕的人生中站稳脚跟。他讲老百姓嘲讽不正之风的顺口溜,说自己当了二十年校长,公款吃喝一次也没参加过。他还会讲身边的故事,比如某书记退休后,被人当面指责为“害人精”,某人下乡饭都弄不到吃。这些看似随口讲述的平常事例,实则是他的教诲与警醒,让我时刻保持清醒,坚守自己的本心。

对我来说,岳父是座巍峨的高山,其高度难以企及,他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我钦佩他出众的才华,更敬重他高尚的人品。 他读书刻苦努力,成绩优异,是当之无愧的好学生;教书认真负责,能力出众,是令人钦佩的好老师;退休回归家庭,倾情付出,是孝顺的好儿子、体贴的好丈夫、尽责的好父亲、慈爱的好爷爷。他所担当的每一个角色,都堪称完美,无可挑剔。

四载春秋转瞬即逝,尖峰岭的松涛依旧在月夜低吟浅唱,雪落青松的挽联早已化作春泥。岳父在讲台上挥洒智慧的潇洒身影,在病榻前与岳母相依相伴的温馨场景,在砚台边挥毫泼墨的专注模样……始终在我心里清晰如昨,成为永远难忘的珍贵记忆。

来源:印象红磨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