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金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街区规划师派驻工作部署会,宣布首批7名金牛区街区规划师和街区规划导师名单,并就街区规划师派驻工作进行部署,标志着城市街区营造工作开启新篇章。
继乡村规划师之后,又一批规划师即将在成都街头出现。这次他们的主战场是城市街区。
近日,金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召开街区规划师派驻工作部署会,宣布首批7名金牛区街区规划师和街区规划导师名单,并就街区规划师派驻工作进行部署,标志着城市街区营造工作开启新篇章。
成都日报记者了解到,街区规划师制度旨在打破“规划在纸上、实施在墙上”的怪圈,通过培养“城市密码破译者”“产业魔方操盘手”“城市记忆修复师”和“城市营造先锋官”,推动城市规划从“政府主导”向“多方共治”转变,助力城市精细化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该项改革目前走在全国前列。
肩负4大职责 街区规划师上岗
街区规划师的职责任务是什么?
“街区规划师定位为派驻街道办事处的专业技术顾问,需要扮演‘技术统筹者’与‘街区协调员’双重角色。”金牛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亚介绍,街区规划师需要深入街区、扎根街区、感知街区、了解街区,发挥“跟项目、提建议、作帮手、优治理”4方面作用。
以“跟项目”为例,当前,金牛区正在开展规划攻坚大会战,陆家桥未来公园社区、九里堤存车场、人北中央商务区等重点片区规划落地迫在眉睫,迫切需要以专业力量赋能重点场域,跟踪重点创新示范项目落地实践,结合地方实际塑造街区特色,监督反馈规划实施效果。“街区规划师的落地,有助于区级部门和街道一盘棋,将这些重点片区打造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张亚介绍说。
“提建议”,就是要参与街区规划事务,就街区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及实施措施提出意见建议。“作帮手”,就是要协助政府职能部门组织街区规划编制、开展规划管控、督导规划执行,提供规划技术服务。
此外,通过街区规划师还能“优治理”,通过凝聚公共价值、保障公共服务、协调公共利益,有效衔接政府规划与街区需求,搭建多方资源链接,协调多方主体利益,将街区规划有机融入基层治理之中。
实行“双导师”制
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筹管理
街区规划师试点是继北京责任规划师、上海社区规划师之外,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又一项新改革探索。街区规划师从哪里来,如何管理,他们又具体怎样开展工作?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街区规划师正式亮相之前,金牛区已为此酝酿准备了近2年,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
2023年7月,金牛区对标北京、上海等先发城市找差距,梳理工作机制查堵点,率先提出“探索研究街区规划师等新理念、新措施”。2024年,经反复修改完善招募工作方案,金牛区将街区规划师专项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并于同年12月发布招聘公告。最终录用综合表现优异的7人,基本都具备3-5年实践经验,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既有一定专业基础,又有一定的创业激情。
“街区规划师的出现,顺应了规划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张亚介绍,主城区最小的行政治理单元就是街道,但是街道层面极其缺乏规划技术人员,街区规划编制和项目验收参与权无人承接,推进规划力量下沉非常必要。当前城市空间规划正在由“控制型”规划向“治理型”规划转变,由“蓝图式”规划向“协商式”规划转型,迫切需要规划技术人员走进街区,将技术规范与市民和企业需求相结合,通过“陪伴式服务”避免规划“纸上谈兵”,打通规划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街区规划师顺应了城市现代化治理需要,金牛区意在通过赋予街区规划师规划统筹权和多元主体协调权,搭建“政府主导+专家智库+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协调机制,实现“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延伸,将规划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推动规划从“技术文件”转向“治理工具”。
《金牛区街区规划师管理办法》明确,街区规划师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负责归口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及履职督查。同时,实行街区规划导师+街道书记“双导师制”,通过“导师带规划师”双层级协作锻造人才队伍。
下沉基层
破解街区规划人才缺失难题
“金沙遗址遗产区范围跨青羊、金牛两区,建议成立市级遗产区管理机构,统筹协调遗产区遗产申报、展示建设和运营管理行为;建议制定遗产区范围和相邻城市街道的保护城市设计,研究长效性、动态的管控导则;建议金沙文化走进校园,吸收学生参与文化遗产申报和未来运行……”街区规划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何兵在一份关于《金沙遗址遗产保护展示概念方案》的答复意见函中提出的专业建议,得到了成都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遗保护工作专班办公室的高度重视。
“申遗保护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专业化要求特别高,有了专家团队的加入,整个工作推进井井有条,让我们更有信心。”专班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
专业规划人才的下沉,让项目推进更为顺利,以上只是街区规划师下沉取得的初步成果之一。更多的街道和园区对街区规划师的到来表达了强烈的期盼。
“以我们街道为例,辖区内现有全市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陆家桥),特别需要专业人才扎在项目上,为项目提供规划、实施方面的专业指导。”金牛区沙河源街道副主任罗鉴表示。
五块石街道副主任张黎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据张黎介绍,辖区内九里堤存车场上盖项目是国内不多见的通过国铁上盖立体方式利用土地,涉及控规分层表达、分层供地和分层确权登记,像这些创新的项目落地实施,对规划人才的需求比以往都更迫切。她希望街区规划师早日到岗,为基层高质量发展助力。
规划师们也正在适应这种新形势、新要求。“专业化与在地化相结合,首先要构建‘一街一档’基础数据库,系统梳理街区历史脉络与市井特色,精准识别空间利用、业态布局等核心问题。”吴曼是这次新获聘的7名街区规划师之一,她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曾就职于北京某大型规划设计院,作为主创设计师参与过多个项目规划设计。对于此次转型街区规划师,她认为“不同于以前只管做方案,现在这个岗位要求将技术规范与市民、企业需求相结合,推动规划与实施有效衔接,对规划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成都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