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媒体人如何与官员打交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4:46 3

摘要:2017年7 月底,武汉市公安局聘请我担任特约执法监督员。接受聘书之前,我将此信息报给了报社相关负责人,并询问能否接受这一聘任。报社负责人的意思是:这一社会兼职与我的工作并不冲突,监督员并不影响工作的独立性,可以接受。他们给我发了聘书,还发了一个执法监督员的证

当记者十六七年,只接受过一个与政府部门有关的社会兼职,那就是多年前曾被聘为武汉市公安局的执法监督员。

2017年7 月底,武汉市公安局聘请我担任特约执法监督员。接受聘书之前,我将此信息报给了报社相关负责人,并询问能否接受这一聘任。报社负责人的意思是:这一社会兼职与我的工作并不冲突,监督员并不影响工作的独立性,可以接受。他们给我发了聘书,还发了一个执法监督员的证件。

刚去翻找了一下,证件弄丢了,聘书还在。

2008 年— 2011 年那几年,关注公安系统的事情特别多,这几年少了。自从专注做时政新闻,对行业领域如地方公安的一些个案兴趣已经远不如以前。当时受聘执法监督员,工作利害关系的考虑可能更少一些,更多定位为一个有媒体工作经验的武汉市民。毕竟,我的户口一直在武汉,算是名正言顺的武汉市民。

诸君不要误会,当时那个监督员是义务的。虽然是义务监督,但当时对是否该公开这个消息也考虑了个把月,最后还是在公众号里公开了。没什么见不得人,没什么怕人知道的,接受这个聘任也没有打算用作谋个人私利。当时的想法是,既然他们请我去监督,就尽心尽力去做好一个监督员,公开出来也能让大家监督我。

被聘期间,曾带着执法监督员的证件去过江岸分局了解一起疯狗咬人事件,也曾直接把接到的投诉转给武汉市公安局的相关负责人或者相关警种的负责人。大概是表现不太好,2020年期满后没有被续聘。这几年偶有聘书,也是来自高校。

当时,曾公开赞过武汉市公安局的胸襟和肚量,但明确表示了以后就尽量不公开表扬他们,毕竟自己是监督员,不是表扬员。这几年,不再是他们的监督员,自己也离开平台成为了一个闲人。极少批评,偶尔觉得他们有些事做得不错,也基本不会公开表扬。

自 2002 年大学毕业就与公安打交道,见识过他们中有的人胡来也目睹过他们中有的人为了打击犯罪奋不顾身,对这个群体有种特殊的感情,爱恨交织。公安系统里,有一大批旧识,有的老死不相往来,有的看着起高楼然后楼塌了,有的看着进去了。偶有个把老警察,一两年会见一次,虽然对某些具体的事情看法不一,并不妨碍还能见面喝杯酒交流几句。

与官员们打交道,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毕竟,多数时候屁股决定脑袋。打交道多了,有人厌恶,也有人欣赏。

有那么两年,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去讲一次。讲得最自在的,是给媒体同行讲,其次是去高校讲,最难讲的是给官员们讲。

过去,很介意去给官员们讲课,总觉得瓜田李下的,容易造成一些误会。随着社会环境、年龄的变化,想法变了:谁敢请我,就大大方方去讲。但是,有个底线,所谓的舆情处置与引导这种课绝对不接受。

以前曾在微信朋友圈这么说过:我是个记者,不能出卖自己的职业,不会教大家怎么对付记者,只能跟大家讲尽量配合媒体采访的好处。百人里有一个听得进去,我就知足了。如今作为一个闲人,没有了机构与平台的依托,更得珍惜个人的江湖名声,不能给作恶的人充当帮凶。

2015年左右,尽力多沟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想用自己的方式尽量去传播一点善的因子。

既然他们愿意给我机会让我去讲一讲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不去把握住这种沟通的机会呢?不拒绝与社会各个阶层、行业沟通,是媒体人或仍以媒体人自我要求的人要尽力去做的事情,多沟通多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全面了解这个社会,也更接近事实。但如果沟通意味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那就只能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了。

正是这样的想法,前些年去给公安、法院、工商等几个行业的地方执法人员讲过几次,有一年还在北京给三十多个新任的县长讲过一场。

离开媒体后,作为自媒体人每一次受邀去给官员们讲课,仍然跟以前当记者时一样反复重复一些观点:权力失范,官场内的人也会受到侵害,你们寻求社会救济的路径可能比普通民众还少,可能也只有家属、少数几个媒体或自媒体人站出来说几句话。所以,善待媒体与记者,善待如今的自媒体,更要善待身边老百姓……

关于公职人员如何写作的问题,也曾受邀去讲过:不管你是匿名还是实名,不要把人写得不像人,说人话,尽量不要说假话。这几年官员心理疾病高发,因素很多,有些官员的心病恐怕就与长期不能说真话有关……

赋闲这几年,邀请我以个人身份到地方去看一看的比过去多了。

过去,有记者这个职务身份了,别说主动邀请我了,就算是我自己找选题去采访他们都高度戒备、极度抗拒。如今闲人一个,很多事明知我写不了,他们的戒备与提防少了很多,反倒是偶有主动邀请。这几年,游走各地,不管是做得好还是不好,看完有话都当面说了。

2020年受邀去湖北的潜江,倒是写过一文,收录进了《我,其实还想进步》,文字主要集中在推介潜江的龙虾产业上,毕竟,我是个重度的吃虾爱好者。就算是现在把那篇文章找出来细看,也无愧于心,不觉得是自己写作生涯的污点。毕竟, 当时面对面我当着饭桌上的众官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他们不爱听,但我遵从内心说了。

去年冬天,受邀去了河南某地,看完觉得也还不错,但没有写过任何文字。

不拒绝沟通,也不放弃个人的立场。 偶有地方邀请,可以去看看,看完能说想说的当面说,不轻易作文,个人的公信力很有限,随便给个人背书很容易翻船。

比较起来,还是更喜欢去给高校的新闻学院和还在试图做新闻的机构讲课,跟大家一起分析自媒体时代与传统媒体时代舆论环境的变化与应对技巧,比如“新闻”“新闻现场”等传统新闻概念在网络时代应如何重新定义,自媒体时代如何做严肃的爆款等等。这些,才是本业与本心。如何与官员打交道,那只是自媒体人干预社会现实时偶尔操心的事。

来源:左右图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