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从青白江区大弯小学到海拔2300米的九龙县湾坝中学,2023年秋天,李春霞主动申请支教,推开了教育生涯的另一扇门。
从成都平原到川西高原,从青白江区大弯小学到海拔2300米的九龙县湾坝中学,2023年秋天,李春霞主动申请支教,推开了教育生涯的另一扇门。
“这里‘二无三停’是常态。”她笑着回忆初到湾坝镇时的情景:没有农贸市场,没有公共交通,停电、停水、停网更是家常便饭。出行困难,物资匮乏,她却语气坦然:“就当是一场修行吧。”
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一份为人师者的担当与坚守。
跨段教学的挑战
湾坝中学师资紧缺,原本从事小学教学的李春霞,承担起了七至九年级的中学教学任务。为了尽快熟悉教材,她成了办公室最早到、最晚走的人。
李春霞老师
每天清晨六点半,她准时出现在教室督促早读;中午休息时间,她忙着辅优补差。她的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孩子们进步的痕迹:沙马从沉默到主动举手,小花的汉字越写越工整,苏久越来越自信,阿石终于背过了课文……
小花来自一个多子女家庭,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她因为字写得歪扭,一直有些自卑。李春霞每天中午抽出半小时,手把手教她写字:“横要平,竖要直,写字如做人,要端端正正。”三个月后,小花的作业本变得工整。她在日记里写:“李老师让我相信,我也能写出漂亮的字,成为优秀的人。”
“这些微光般的瞬间,照亮了我们彼此,也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李春霞说。
教研工作的突破
当时,学校文科组的教研工作几乎停滞,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参与热情不高。学校领导将这个重任交给了李春霞。她用一周时间与每位教师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惑与需求。
“教研不是负担,是我们共同成长的平台。”她在第一次教研组会议上这样说。她发现老教师经验丰富却缺乏展示机会,年轻教师有热情却苦于没有指导。于是,她制定“以老带新,以赛促教”计划,请老教师上示范课,推动年轻教师参加教学竞赛,并安排一对一指导。教研活动重新焕发了活力。
李春霞老师
此外,她推动文科组举办书写比赛、朗诵比赛、历史故事演讲、手抄报制作等多种活动,让沉寂的校园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经典名著手抄报”活动,学生们分组协作,有的搜集资料、有的绘制插图、有的撰写文字,不仅加深了对名著的理解,综合能力与自信心也显著提升。
当县教体局教研室来校检查时,文科组的教研及常规工作获得一致好评。
家访路上的触动
蜿蜒的山路、散落山间的彝家,成为李春霞支教的另一课堂。低矮的房屋、昏暗的灯光、温暖的火塘、墙上斑驳的奖状,拼凑出许多孩子的日常。
她至今清晰记得第一次去曲木布哈莫家访。学生家住在山腰,要走一个多小时。孩子的父亲对她说:“我们是山里人,她又是女孩,读书没啥用,不如回家放牛、采菌子、挖虫草实在。等再大点,就找个人家嫁了。”
李春霞没有放弃,她一次次家访,用实际例子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在学校为这些学生额外补课。当看到曲木布哈莫的语文成绩一次提高了30多分,她的父亲终于转变了想法:“老师,你说得对,读书真的有用!”
单亲、留守、多子女、贫病交织……“每一次家访,都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李春霞深感,她带去的不仅是物资和鼓励,更带回沉甸甸的责任。“教育不仅是授课,更是点燃火种,让家长相信‘读书有用’,无论男孩女孩。”
李春霞(右)和学生在一起
家访中了解到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她主动联系爱心组织捐赠物资。暑假期间,她多次与企业沟通,核对尺码、挑选材质和款式。这学期开学,全校300多名学生和50多位教职工都穿上了新校服,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记者:莫婧
文编:曾好
编委:兰国华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来源:成都青白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