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一则消息突然在网络上炸开:导演郑晓龙团队筹备的新版《红楼梦》中,贾宝玉一角的候选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乒乓球世界冠军樊振东的名字。 这个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网友调侃“郑导的失眠指数恐怕要飙升了”。体育明星跨界饰演古典文学经典角色,这种打
2025年9月,一则消息突然在网络上炸开:导演郑晓龙团队筹备的新版《红楼梦》中,贾宝玉一角的候选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乒乓球世界冠军樊振东的名字。 这个话题在社交平台阅读量迅速突破千万,网友调侃“郑导的失眠指数恐怕要飙升了”。 体育明星跨界饰演古典文学经典角色,这种打破次元壁的选角思路,瞬间点燃了大众的好奇与争议。
樊振东在乒乓球赛场上展现的是一种极具爆发力的阳刚之美:他挥拍时肌肉绷紧的线条、比赛中锐利的眼神和赢得关键分时的怒吼,都塑造着顶级运动员的强悍形象。 但镜头拉近,他的面容却意外地融合了柔和特质:圆润的脸型、温和的笑意以及接受采访时谦逊的姿态,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矛盾魅力。
这种独特气质,被不少网友认为“莫名贴合贾宝玉的复杂人设”:既要有贵族公子的矜贵,又需有叛逆少年的倔强,还得有对待女儿的温柔与痴情。
更让人浮想联翩的是,樊振东的圆脸和略带稚气的五官,与1987版《红楼梦》中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在外形上确有几分神似。 欧阳奋强当年凭借“圆脸憨态”和“灵动的眼眸”成功塑造了宝玉的痴憨形象,而樊振东的面容特点也让部分观众觉得“可塑性强”,甚至有人翻出他早年接受采访时略显青涩的应答视频,调侃“这不就是活脱脱一个现代版宝玉? ”。
樊振东作为体育顶流,背后站着的是数以百万计的忠实粉丝。 他的微博账号粉丝数早已突破80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动辄破亿。 如果他真的出演,粉丝效应无疑会成为剧集的天然宣传引擎。 有网友模拟推算:“就算只有一半粉丝愿意看剧,首播收视率都可能直接破2。 ”,这数字对于近年低迷的电视剧市场来说,堪称“梦幻开局”。
但流量是一把双刃剑, 支持者认为,樊振东的参与能吸引原本不关注《红楼梦》的年轻群体和体育爱好者,从而“让经典打破圈层”;反对者则担忧“粉丝向选角”会削弱作品的严肃性,甚至吐槽“难道以后林黛玉也要找女团成员来演?”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影视创作中“艺术价值”与“市场流量”长期博弈的缩影。
尽管网友脑洞大开,但现实阻力几乎难以逾越。 樊振东作为现役国家队核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日程早已排满未来两年。 巴黎奥运周期后的各项国际赛事、全国锦标赛以及商业活动,几乎吞噬了他所有时间。 一名运动员转型演员,至少需腾出数月沉浸于剧本研讨、表演训练和拍摄中,这对现役顶尖选手而言近乎天方夜谭。
即便时间允许,跨界表演的专业门槛也不容忽视。 贾宝玉是中文戏剧中最复杂的角色之一,需要演员对古典文学语境、情感层次和台词功底有深刻理解。 从球场到片场,从挥拍到念台词,这种转型绝非“长得像”或“人气高”就能轻松实现。 某表演指导老师在受访时直言:“没有系统训练,即使天才运动员也可能在镜头前手足无措。 ”
樊振东与贾宝玉的关联设想,虽看似荒诞,却折射出当代影视创作的某种困境:经典改编究竟该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是否应该用流量效应为古典IP“导流”? 有人主张“艺术应大胆突破”,认为非职业演员可能带来意外惊喜;另一派则坚持“专业的事该交给专业的人”,批评“噱头式选角”只会消耗作品内涵。
更值得玩味的是,大众对此事的态度极为分化。 年轻群体普遍乐见其成,表示“打破常规才有新意”;而《红楼梦》资深读者多数抵触,直言“请不要用娱乐化消解经典”。 这种分化本身,已成为观察大众审美与文化认同变迁的一个窗口。
来源:小陈评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