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市持续实干创新推进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高标准乡村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城乡融合,‘五连冠’传递出我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铿锵之声。”业内人士说。
近日
2024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实绩考核结果出炉
我市连续五年获评第一等次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干创新推进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高标准乡村建设,加快实施高水平城乡融合,‘五连冠’传递出我市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铿锵之声。”业内人士说。
PART.01
创新驱动,绿色、高效发展现代农业
惠山区前洲街道杨家圩村,青青麦田平坦、规整,一望无垠。“原先这里是分散经营的园地、菜地和51亩粮田,经过整治,形成了1783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成为前洲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前洲街道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磊介绍,去年这里实现亩产2100斤。
去年,耕地“三提两严”行动深入推进,各板块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加紧整治恢复耕地。全市净增耕地1.4万亩,耕地布局得以优化。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由此加大步伐,11.6万亩农田通过新建或改建,“田土水路电技管”设施和管理全面提升。在此推动下,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24.2万亩,粮食产量56.8万吨,均达到2020年以来最高水平。
以项目为引领,让科技来赋能,现代农业由此加快发展步伐。在宜兴官林镇新建的数字生态养殖园一期,偌大的钢架大棚里分布着60个陆基圆桶,在增氧、净水等设施加持下,一条条小鳜鱼跃出水面欢快进食。“园区总占地约1200亩,计划总投资2.8亿元,为省内最大的工厂化养殖项目。”园区负责人刘朝阳说,园区全部达产后预计年营收可达2亿元。
科技含量足的优质项目纷纷落地,有力推动农业强市建设加快进程。去年全市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开工建设91个,年度投资超80亿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激发产业新活力。宜兴去年扎实推进全省首批全域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完成池塘标准化改造6.65万亩。“河荡三青”“长江三鲜”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长新芽”。
PART.02
点、线、面齐动,促乡村“内外兼修”
在宜兴张渚镇东龙村,穿村而过的桃溪河焕然一新,原先乱垦乱种的河岸如今环绕着绿树、鲜花,前几年窄而破的村道如今也变成了平坦宽敞的黑色化道路。“按镇里‘美丽乡村连片示范带’建设规划,村里这几年持续每年投入约200万元进行村庄整治,引来隐龙谷酒店、‘山湖有约’等农文旅载体,村里去年迎接游客近8万人次。”村书记郑庆说。
建和美乡村,让乡村更宜居宜业,多方携力同行!去年,我市在国内和美乡村建设领域首设地方性法规,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规划引路,乡村才能合理开发、长远发展。去年,全市城镇开发边界外行政村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我市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和附近乡村连片打造。“这样建设重点、景观格调等就能同向发力,而不是重复建设或局部建不到位。”郑庆说。
张渚镇位于宜南“茶乡竹海山水画廊”片区(带),近年来着力对片区示范带相关村庄进行改造提升,随着局部拆迁、旧房出新、管线入地等建设有序推进,逐步展现江南山水新风貌。该片区的太华等4个镇(街道)也一同有序推进路、景、房等建设,以加快放大阳羡茶产业园、窑湖小镇等多个A级景区资源,以及乡村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同样由多个镇、村和农文旅企业联动建设的还有锡东“稻香吴韵”片区、惠山江南桃花源片区,至今年要完成150多个项目,使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和富民增收再放异彩。
点、线、面齐动,乡村建设才能系统推进。去年,我市“美丽农居”、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建设加码推进,47个现代“美丽农居”重点推进村建设提速,镇(涉农街道)、行政村(涉农社区)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农村配套设施补短板的同时,也推动乡村治理方式不断优化,一批村(社区)设立了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更好地满足村民多样化需求,乡村实现“内外兼修”。
PART.03
深化改革,强村富民再上新台阶
在锡山区厚桥街道新联村,闲置多年的3700多平方米老厂房使用权竞拍信息去年经市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平台推送、市产交所平台发布后,经过近20轮网络竞价,以24.63万元/年溢价成交,溢价率为1.4%。“多亏了去年构建的‘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配置’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运营模式,使村集体资产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街道农办主任沈阳说。
强村富民,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针对农村资产资源管理、交易活力需进一步激发的情况,去年我市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专项清理整治试点工作。一批镇、村对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管理不规范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开展清单式整治并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快盘活村级资产资源。厚桥街道去年村均收入1195万元,同比增长27%,村集体经济实力稳步壮大。
结合工业园区升级改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试点入市等战略性措施,我市镇、村改换发展思路,通过镇村联合、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释放闲置土地价值。江阴璜土镇联合利城村、花港苑村等12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村村富”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收购该地块,建设优质中小企业孵化园区,打开村集体增收新空间。“园区一期已于去年建成,12个村每年可由此增加租金收入1100万元。”利城村党委书记周肖军说。
在加快盘活闲置用房和土地、结合产业和市场需求发展工商业项目过程中,部分乡村可利用土地、人才等资源较少,发展空间有限。乡村振兴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去年起,我市创新开展“百村提优、百村帮促”行动,集结部门、企业与重点提优村、重点帮促村挂钩共建,拓宽致富路。
去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78元、较上年增长5.5%,居全省第二,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7,保持苏南最优,进一步奏响了业兴、村强、民富的新旋律。
来源:无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