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这片北纬40°的黄金地带,独特的砾质沙壤土与黄河河谷宜人的小气候完美融合,孕育出了声名显赫的托克托葡萄。它们宛如大自然遗落人间的串串璀璨明珠,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凝聚着岁月的深情厚意。
托克托的葡萄熟了
文/杨俊文
托克托的葡萄熟了,一串串坠在藤上,连果农们的心都跟着醉了!
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这片北纬40°的黄金地带,独特的砾质沙壤土与黄河河谷宜人的小气候完美融合,孕育出了声名显赫的托克托葡萄。它们宛如大自然遗落人间的串串璀璨明珠,满载着丰收的喜悦,凝聚着岁月的深情厚意。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落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托克托的葡萄园缓缓苏醒过来。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葡萄架下,绿叶层层叠叠,仿佛一片浩瀚无边的绿色海洋。枝头上,那一串串饱满圆润的葡萄紧紧相依,恰似精心搭建的倒垂金字塔,沉甸甸地低垂着,慷慨地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无与伦比的馈赠。每一颗葡萄都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瑰宝,硕大而圆润,表皮均匀地覆盖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白霜。晨曦映照之下,这层白霜闪烁着迷人的微光,让葡萄好似晶莹剔透的宝石,散发着诱人的光芒。透过近乎透明的果皮,隐约可见内部水润多汁的果肉,仿佛轻轻一咬,清甜的汁液便会喷涌而出,芬芳四溢。
漫步于葡萄园蜿蜒曲折的小径,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郁醇厚的葡萄香气。这是托克托葡萄独有的芬芳,巧妙地糅合了青草的清新与泥土的质朴,纯净而又深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微风轻拂,葡萄叶相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轻柔的呢喃,诉说着它们成长的故事。从二月嫩芽初绽,到九月硕果累累,这些葡萄历经风雨洗礼,汲取日月精华,将天地灵气凝聚成这一串串甜美可口的果实。它们不仅仅是普通的水果,更是托克托县人民勤劳智慧与不懈耕耘的生动见证。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世世代代的果农们用勤劳的双手,用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上的每一株葡萄藤。他们视葡萄藤如同自己的孩子,细心修剪多余的枝叶,精准施撒有机肥料,适时浇灌甘甜的水源,给予它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们心中,每一颗葡萄都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蜜源泉。
金秋时节,托克托县的葡萄园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串串沉甸甸的葡萄高悬枝头,色泽晶莹剔透,犹如娇艳欲滴的紫罗兰,散发着迷人的光泽。阳光透过茂密的绿叶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为葡萄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盛装,整个葡萄园顿时熠熠生辉,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微风吹过,葡萄与叶片轻轻摇曳,婀娜多姿,尽情展现着成熟之美与勃勃生机。
葡萄架下,几位青春洋溢的年轻姑娘支起手机支架,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抖音直播。镜头前,她们笑容灿烂,手持刚采摘的葡萄,热情地向屏幕前的观众介绍:“家人们快看!这就是我们托克托的骄傲——阳光玫瑰!现摘现发,绝对新鲜!”说着,她轻轻剥开一颗葡萄送入口中,清甜的汁水顺着指尖流淌,引得弹幕区疯狂点赞。另一位姑娘则举着自拍杆穿梭于葡萄架间,用特写镜头捕捉葡萄表面的白霜与饱满的果肉,欢快的声音响起:“点击下方小黄车,今天下单还能享受产地直发的优惠哦!”
游客们络绎不绝,穿梭于葡萄架间,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有人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串心仪的葡萄,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有人驻足于葡萄架前,举起相机,定格这美好的瞬间,想要留住这份独特的记忆。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在葡萄园中追逐嬉戏,不时摘下一颗葡萄放入口中,甜甜的味道在舌尖绽放,灿烂的笑容也随之绽放。而在葡萄园的另一侧,当地的果农们正忙碌不停。他们手法娴熟地采摘着成熟的葡萄,动作敏捷而有序,随后将装满葡萄的箱子逐一搬运上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市场。尽管汗水浸湿了衣衫,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自豪,因为这些葡萄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深热爱与眷恋的真实写照。
托克托葡萄凭借其卓越的品质与独特的口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皮薄如纸,轻轻一剥即可入口;果肉鲜嫩多汁,清甜爽口,丝丝甜味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直接品尝新鲜采摘的葡萄,还是将其精心酿制成香醇的美酒,托克托葡萄都能带给人们极致的味觉享受。每一口咀嚼之间,都能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与美好,仿佛时间在这一刹那静止,唯有纯粹的甜蜜在口中缓缓蔓延。如今,在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的超市货架上,也能见到托克托葡萄的身影。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们,在异地品尝到这熟悉的味道时,心中不禁涌起对家乡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之情。这小小的葡萄,已然成为连接故乡与远方的情感纽带,传递着浓浓的乡情与牵挂。
近年来,托克托县紧扣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以创新思维推动产业融合,将葡萄种植这一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生态建设巧妙嫁接。依托黄河奔涌不息的自然胜景与源远流长的人文积淀,当地精心雕琢出一系列以葡萄为核心元素的特色文旅项目。游客们既能沉浸于亲手采摘的田园野趣,又能走进现代化葡萄酒庄,透过透明车间观摩从果实到佳酿的奇妙蜕变,在氤氲酒香中触摸千年黄河文明的温度。
托克托葡萄,早已超越普通农产品的范畴,化身为地域文化的鲜活符号与生活美学的精神图腾。它镌刻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基因,见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永恒追寻;既是大自然对沃土最慷慨的馈赠,也是果农们汗水浇灌出的金色希望;既是游子舌尖上的乡愁印记,更是县域经济腾飞的动力引擎。这颗闪耀在塞北大地的“紫色明珠”,正以独特的风味征服四方味蕾,用醇厚的芬芳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杨俊文(笔名:杨子、佚名),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现任武川作协副主席,系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会员。过去在行政司法机关工作多年,之后历任《中国市场经济报》、《西部发展报》、《中新网》驻内蒙古记者站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报刋、杂志和网络发表新闻作品千余篇,各种体裁文学作品200多万字。著有小说散文集《网》;散文集《笑对人生》《人性情感大揭秘》;中短篇小说集《月圆花好》;民间故事集《山那边的故事》等纸质书和电子书多部。曾获得“全国百佳明星作者金奖”、“世界华人作家终身成就奖”殊荣。
来源:下弦Y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