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室里,同学们正专注地看着上海天文馆传来的月全食科普视频。当视频中提到“月全食时,地球完全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学生益西卓玛好奇地问道:“虞老师,如果月亮都变黑了,那旁边的星星是不是也更亮了?我们还能看见北斗星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低声讨论,大
教室里,同学们正专注地看着上海天文馆传来的月全食科普视频。当视频中提到“月全食时,地球完全挡住了太阳照向月球的光”,学生益西卓玛好奇地问道:“虞老师,如果月亮都变黑了,那旁边的星星是不是也更亮了?我们还能看见北斗星吗?”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低声讨论,大家的眼神里都闪烁着对答案的期待。
依托上海援教资源,积极引入优质科学课程与创新实践模式的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始终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推广与实施,积极开设天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第十一批援藏——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教育局副局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张小波的领导下,学校通过系统化的天文教学与实践活动,如月食观测、望远镜制作与使用等,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助力他们在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中成长。这一教育举措不仅丰富了高原地区的课程内容,更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新与实践的教学理念。
一、“双师课堂”打破时空与学科壁垒
“双师课堂”是学校正在探索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受徐汇教育“光启讲堂”的启发,学校通过双师协同和多学科融合,有效拓展了传统课堂的边界。
在马云豪副校长的指导下,“珠峰星海”天文课程由第十一批援藏——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教师与日喀则当地教师共同推进,将该模式系统性地付诸实践。
本次月食主题课程中,第十一批援藏——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地理教师虞驾云和物理教师闫循齐在课程实施前,组建团队、多次磨课、精细分工,确保教学设计兼具科学性与适切性。两位教师分别系统讲解了月食的形成机制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与实际操作,共同构建多维度知识图谱,帮助学生形成整合性的认知框架。
来自位育初级中学虞驾云和龙苑中学闫循齐正开展双师课堂
该课程不仅依托学校“师徒带教”机制实现援藏教师与本地教师邓增达珍的共同成长,更关键的是彰显了“双师课堂”在跨学科整合、协作教学方面的核心优势——真正致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跨学科思维及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新工科”“新理科”教育理念在高原地区落地生根。
虞驾云与邓增达珍师徒共同备课
“珠峰星海”不只是一门天文课程,更是一场跨越学科、地域和教学传统的探索:它让知识在协作中生成光芒,让教育在融合中回归本质——看见光、理解光,而不只是背诵公式。
二、“动手制作”化抽象理论为亲身实践
本次课程充分发挥“馆校合作”优势,以上海天文馆专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提供的月食主题科普视频为导入,生动形象地揭示月食的成因与过程。视频内容科学严谨、讲解细致,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天文现象背后的原理,更激发了他们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邓增达珍利用上海天文馆的月食视频教学
在教学实践环节,课程特别设计了“动手制作望远镜”的活动。结合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望远镜馆藏展品资料,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分发了定制版的纸质望远镜制作材料,包括凸透镜片和可折叠镜筒卡纸。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们亲手完成组装工作,从镜片安装到镜筒校准,全程自主参与。
学生正动手制作简易望远镜
西藏学生平措普尺在成功组装望远镜后兴奋地分享“黑板上的字变得好大!”通过实际操作,抽象的光学与物理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调试的真实器物。学生不仅在制作中理解了透镜成像与光路原理,也体验到“制造工具”的科学实践精神,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深夜观测”见证理论变为现实
9月7日当晚,日喀则的夜空清澈而寒冷,虽然九月白天气温适宜,但夜间气温骤降,寒意袭人。同学们裹紧外套,不时搓揉着逐渐僵硬的指尖,依然坚持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调试望远镜,对准遥远的月球。
学生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进行观测
第十一批援藏——上海市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副领队、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马云豪,初中学段副校长刘强也一同来到观测现场,与师生们一同凝望星空,亲切交流观测体验,共同体验这堂特殊的实践课。
全体大合照
尽管手指在低温中逐渐僵硬,同学们探索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不仅仅是一次观测,更是一次完整的科学实践过程——将课堂所学的光学与天文知识,转化为真实的观测技能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真切体认。寒夜中师生共同克服困难、专注求知的背影,正是科学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四、同心共梦,让科学之光照亮未来
在老师的指引下,同学们通过亲手制作的望远镜,在天上四处寻找,终于看到了熠熠生辉——北斗七星。
学生在完成《月食观测记录表》
学生朱科磊兴奋地指着北方天空喊道:“老师快看,北斗星!”学生丹泽央珍情不自禁地说:“看着北斗星走不迷路!”身旁一同观测的同学们也纷纷应和:“对,跟着共产党走会幸福!”
这朴素的话语,在高原的夜空中格外清晰,道出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信念。北斗星是夜行者的指路明灯,而中国共产党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迈向幸福生活的领路人。此次观测活动将科学探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为一体,让学子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中华各民族守望相助、同心共圆中国梦的伟大情怀。
“珠峰星海”月食主题课程不仅是一次成功的天文科普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课。课程将科学精神的培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双师协作、沪藏联动”的模式,东部优质教育资源被引入西藏,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西藏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各民族青少年共同成长进步的深切关怀。
同学们透过望远镜,不仅望见了遥远的北斗星,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辽阔而明亮的未来。科学之光为他们照亮探索未知的道路,而民族团结之光则为他们指引和谐发展的方向。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以寓教于乐、融情于景的方式,切实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在雪域高原学子心中深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播下科学梦想与民族团结的种子。
以此为契机,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正将天文实践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并积极推进校园天文台建设,使这场“科学盛宴”在高原校园中持续延伸。通过持续的天文教育,更多高原学子得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在科学精神与党的政策光辉指引下茁壮成长,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栋梁之材。
来源:上海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