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文昌阁认养记丨清代古建成乡村文化地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3:09 1

摘要:大雨过后,晴空如洗,9月的晋南乡村生机勃发。一大早,万荣县南张乡孙庄村,村民广场边的古戏台上果香四溢,村民们借着戏台下的阴凉,张罗着将早熟的苹果批量卖给来收购的客商。

大雨过后,晴空如洗,9月的晋南乡村生机勃发。一大早,万荣县南张乡孙庄村,村民广场边的古戏台上果香四溢,村民们借着戏台下的阴凉,张罗着将早熟的苹果批量卖给来收购的客商。

75岁的严效光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从村外的田地里返回,装束打扮和普通村民几乎没有区别。“县志记载,我们孙庄村原本的古建筑不包括民居有100多处,现在保存下来的还有十多处,这个戏台算一个,文昌阁算一个。”严效光一开口,接近标准的普通话,他资深企业家的身份此时才稍微展露出一点儿。

严效光。

孙庄文昌阁位于村民广场较远处的一条巷子中,距离严效光的家不到百米,严效光捐资30余万元,在2019年修缮维护过该古建。从他家门口搭眼望过去,规规整整,三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在现代民居中格外醒目。

严效光在家里换洗休整一下后,带着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近距离看他认养的文物——文昌阁。

初见古阁:风雨中的文化印记

孙庄文昌阁,初建年代已不详,专家从建筑风貌上推测,应该是清代早期或者中期建筑。

建筑共分三层,第一层是青砖包裹的高台,四周砖雕虽历经风霜,仍能看出细腻的刀法。严效光说,这一层叫台基,当地人称为“点将台”;二层上方“文昌阁”三个大字,木质回廊环绕,斗拱飞檐的弧度优雅舒展,屋脊上的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三层阁楼竖立的匾额上写有“魁星楼”三字,最顶端的宝葫芦装饰直指苍穹,仿佛在和天空对话沟通,诉说着一方居民对文化延续、功名成就的祈愿。

焕发新生的文昌阁。

孙庄村现有村民近3000人,500余户。年长的村民回忆,早以前文昌阁供奉文昌帝君,逢年过节,全村人都来祈福,学子离家考试前要先来拜,谁家孩子开蒙,也得在阁前认个字。在村民心中,它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村庄文化认同的象征。

然而,时光的侵蚀让古阁逐渐失色。从修复前的照片看,墙体多处开裂,露出内部的夯土;二层木梁腐朽变形,部分构件脱落;屋顶瓦片破损严重,每逢雨天便漏雨不止,最严重的时候,阁内积水能没过脚踝,村民看着心疼,却不知道怎么办,只能眼睁睁看着。

乡贤义举: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

文昌阁的命运转折,始于2019年。

“那天下着小雨,我看着文昌阁漏雨的屋顶和开裂的墙壁,心里很难受。”严效光回忆道,“今天掉一片瓦,明天掉一块砖,就在眼跟前看着它倒了?不能这样,我得做点啥。”

严效光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创业,几起几落,好在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再次创业成功,企业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利润不错,运行稳定。孙庄有实力的家户不少,这一带,最有名的一个行当就是水泥添加剂、防水工程,很多人从事这行发家致富。另外,孙庄运输行业发展很早,闻名全省,也造就了不少财富人群。严效光坦言,在孙庄,他的收入真不算什么。

“号召大家集资捐款修缮文昌阁,也行得通。但是,我考虑再三,还是自己承担吧,一动用大家,意见多,效率低,不知道啥会儿能开始。”拿定主意,严效光说干就干。

严效光可不是蛮干。修复工作从一 开始就面临挑战。首要的是技术难题,古建筑修复讲究“修旧如旧”,需要专业的团队和传统工艺。严效光到万荣县文化和旅游局说了想法,局领导非常支持,协助请到了运城市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专家团队。

“专家第一次到场勘查后就说,阁体结构受损严重,木构件已经腐朽,必须尽快抢修,不然再有个一两年就完全坍塌了,到那个时候,重新画图设计都不容易。”严效光说,他觉得自己“抢时间”真是抢对了。

修复方案确定后,材料又成了难题。按照“最小干预”原则,修复需使用与原建筑一致的青砖、木材和瓦件。严效光发动村民四处搜集老青砖,又从外地定制了传统工艺烧制的砖瓦构件;为找到合适的木材,他亲自跑到深山老林,挑选质地坚硬的榆木、松木,确保木梁能承受阁楼重量。资金压力同样巨大,严效光最初估算修复费用约20万元,但随着工程推进,发现阁体基础下沉、木构件腐朽程度远超预期,费用不断攀升。他多次追加投资,最终投入资金达38万元。

修复过程中,大多数村民是支持的,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有人说“花钱修阁子,不如给村里修水渠!”遇到表达不同意见的人,严效光就耐心解释,还邀请村民参观施工现场,讲解古建筑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进来:60多岁的木匠姚振龙带着徒弟来修复木雕构件,妇女们自发为施工队做饭送水,孩子们则帮着清理阁内的杂物……工地上天天热热闹闹,修复过程,也成了给村民普及文物古建筑保护知识的过程。

2019年4月10日,孙庄文昌阁修缮工程开工。当年12月14日,文昌阁修复工程竣工。揭牌仪式上,锣鼓喧天,村民们自发前来祝贺,看着焕然一新的古阁,大家都特别激动。严效光站在阁前,向村民深深鞠躬:“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共同的。”

修缮文昌阁时引发众多村民关注。

认养守护:让古阁“活”下去的承诺

“你看这块碑,”严效光蹲在文昌阁下青石刻字的“万荣县文物安全责任人”公示牌前,指着上面的字笑呵呵地说,“公示的责任人是我,留的联系方式是我的手机号,就是文昌阁的守护,也是我负责。”

修复竣工,并非终点,如何让文昌阁长久“活”下去,是修缮后要解决的新问题。2020年,在万荣县文物局推行“文物认养”政策的背景下,严效光认养文昌阁,成为这座古建筑的专职守护者。

修复难,守护更难。严效光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每月定期检查阁体结构、屋顶瓦片和木构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雨季前清理排水系统,防止积水侵蚀;每年聘请专业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维护。他还自费购买了消防器材、安装了监控设备,确保古阁安全。

为了让保护工作更规范,严效光在县文物局的指导下,建立了《文昌阁保护日志》,详细记录每次检查、维护的情况。翻开日志,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古阁的“健康状况”:“2021年3月15日,检查发现东墙砖缝松动,已请工匠修补”“2022年7月20日,暴雨后排查屋顶,无漏雨情况”……这些文字,见证着他“照顾”古阁细致入微的用心。

光自己一个人保护也不行,严效光深知,文昌阁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修复完成后,他在阁内设置了“孙庄文化展室”,收集整理了村里的老照片、传统农具、族谱等物品,供村民和游客参观,“让年轻人知道,咱孙庄有过什么样的历史,祖辈们是怎么生活的。”他还恢复了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三,组织村民在文昌阁前举办活动,邀请村里的老人讲述文昌阁的故事;高考前夕,为村里的学子举办“祈福励志”活动,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这些活动让文昌阁重新成为村庄的文化中心,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

严效光介绍文昌阁的相关情况。

乡贤效应:从守护一阁到振兴一村

严效光守护文昌阁的义举,像一粒种子在孙庄村生根发芽,带动了更多乡贤参与村庄建设,形成了“守护文化、振兴乡村”的良好氛围。

严效光还投资打造了“牡丹谷”生态项目。在村后的荒沟里,他垦复土地30多亩,种植了12万株牡丹,修建了观光步道和休息亭。每到春季牡丹盛开时,这里就成了“网红打卡地”,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前来赏花,带动了村里的农产品销售。“既美化了环境,又能增加村民收入,一举两得。”严效光说。

依托文昌阁和牡丹谷,孙庄的乡村旅游逐步发展起来了,有了外来游客,村民们卖凉粉、油糕,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

文化的回归让村庄焕发了新的活力。村民们参与公益的多了,读书学习的多了,赌博酗酒的少了。以前农闲时大家打牌、闲聊,现在办文化活动,写书法、唱蒲剧,日子充实多了。

对于严效光认养孙庄文昌阁的行为,万荣县文物局给予高度赞扬和全力支持。在修缮过程中,县文物局全程服务,并争取补助资金5万元,编制方案,聘用监理,确保该认养工程圆满完成。2019年12月11日,万荣文物局授予严效光“文明守望工程优秀认养人”荣誉称号,以资鼓励。2023年9月,运城广播电视台《千年河东》栏目以《我和我认养的文物》为题,宣传了严效光认养孙庄文昌阁的事迹。万荣县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对该事迹的高度肯定和宣传,深入推进万荣县‘文明守望工程’,动员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来。”

在时代变迁中,总有像严效光这样的守护者,用热爱与坚守,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孙庄文昌阁和严效光的故事,是山西实施“文明守望工程”中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缩影。

来 源:山西晚报·山河+记者胡增春

责任编辑:王 淼

校 对:辛 云

值班主任:费 煜

值班编审:刘子平

来源:水点国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