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营养新知:近期33篇饮食营养相关研究的简要解读(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07:51 1

摘要: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营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

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营养医师王兴国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引言:

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接上期:

21

小鼠实验结果惊人:猪油、牛脂、黄油等加速肿瘤生长!

" Nature Metabolism "期刊发表来自哈佛医学院的小鼠实验研究(如下),不同的膳食脂肪对肿瘤生长和抗肿瘤免疫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猪油、牛脂、黄油等动物脂肪为主的高脂肪饮食,会削弱免疫细胞的功能,加速肿瘤生长,而植物脂肪则能保护免疫细胞的功能,维持了其抗肿瘤功能。

具体地说,基于猪油、牛脂或黄油的高脂饮食加速了肿瘤生长,肿瘤体积比对照组大40-60%,而基于椰子油、棕榈油或橄榄油的高脂饮食则未表现出类似影响。

进一步分析发现,基于猪油、牛脂或黄油的高脂饮食,显著抑制了NK细胞、CD8 T细胞的肿瘤浸润和功能,并减少了干扰素-γ(IFNγ)的产生。而基于植物脂肪高脂饮食组则保护了免疫细胞的功能。

22

低FODMAP饮食影响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

Nature Metabolism最近发表一项研究(下图左),在二甲双胍治疗前采用富含可发酵寡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s)的饮食,可增强二甲双胍降糖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该研究对26名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双盲交叉试验,比较了中、低FODMAP饮食联合二甲双胍的效果。结果显示,与低FODMAP饮食相比,中度FODMAP饮食联合二甲双胍能显著降低餐后血糖,提高GLP-1分泌水平,并增加肠道中Butyricimonas virosa菌的丰度。

关于低FODMAP饮食(低发漫饮食)请看下图右。

23

不粘锅涂层微塑料会男性生育力

"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来自黄荷凤院士团队的研究(如图),聚四氟乙烯(PTFE,俗称特氟龙)在男性生殖系统中检出率高达47%,且会损害精子质量,降低男性生育力。该研究分析了中国四个不同省份的133名男性精液和尿液样本,检测了微塑料。通过小鼠模型分析了特氟龙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胞外囊泡和SKAP2蛋白的治疗方法。

24

饮料中都有微塑料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期刊发表来自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下图),在所有分析的155种饮料样本中,100%检测到了微塑料,且热饮中的微塑料浓度高于冷饮,成年人通过饮料摄入的微塑料量显著高于饮用水,日均摄入超百颗。其中,热茶的微塑料浓度最高(平均60颗/升),其次是热咖啡(平均43颗/升)。

25

玻璃瓶装饮料的微塑料污染反而超过塑料瓶

《食品成分与分析杂志》发表来自法国国家食品安全局(ANSES)的研究(下图),系统评估了市售水、可乐、茶饮料、柠檬水、啤酒和葡萄酒中的微塑料含量,数据显示,玻璃瓶装饮料的微塑料(MPs)污染居然远高于塑料瓶,平均每升饮料含有的微塑料颗粒比塑料瓶或金属罐包装的饮料高出了5至50倍!

该研究还进一步追查其原因,发现玻璃瓶瓶盖外层的聚酯类油漆涂层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发生的磨损和剥落,正是玻璃瓶装饮料微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

26

三氯蔗糖影响癌症免疫治疗

" Cancer Discovery "期刊发表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如下图),常见的代糖三氯蔗糖会通过破坏肠道菌群,削弱癌症免疫治疗效果。此外,补充精氨酸可恢复免疫细胞功能,逆转三氯蔗糖对免疫治疗的抑制作用。

该研究评估了三个不同队列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患者,包括晚期黑色素瘤、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高风险可切除黑色素瘤患者,通过饮食信息获取了三氯蔗糖的摄入量,并创建了两种小鼠模型,分析了三氯蔗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

27

中国儿童和青年人的体重可能真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发表来自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下图),分析了 2000 至 2019 年间 5 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学生四肢力量在过去十年显著下降,与体重的上升趋势不匹配。

该研究纳入133 万名 7~22 岁儿童青少年的握力和立定跳远成绩。男性握力中位数从 2010 年的 43.9 千克下降至 2019 年的 42.5 千克,女性握力则从 26.6 千克下降至 26 千克;立定跳远方面,男性从 234.3 厘米下降至 219.4 厘米,女性则从 172.8 厘米下降至 162.5 厘米。

18

信不信由你,睡眠不佳与172种疾病相关

" Health Data Science "期刊发表来自北京大学的研究(下图),分析了UKB数据库中8.8万人,通过佩戴加速计测量了三个维度的睡眠特征:夜间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睡眠节律、睡眠片段化(睡眠效率和夜间觉醒次数)。在平均6.8年的随访期间,研究发现,172种疾病与睡眠特征相关,其中42种疾病的风险至少增加了一倍,例如:帕金森病风险增加2.8倍,肝纤维化风险增加2.57倍等。

此外,92种疾病超过20%的患病风险可归因于睡眠特征,例如2型糖尿病(36.12%)、急性肾衰竭(21.85%)和帕金森病(37.05%)。睡眠节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48.3%的疾病关联与睡眠节律相关,以往传统研究往往只关注睡眠时长,而忽视了这一重要因素。

29

看看减肥药停用之后,体重反弹的过程

《BMC Medicine》发表来自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荟萃分析(见下图),整合了全球11项研究、近2500名肥胖者数据,清晰描绘了减肥药停药后体重变化的轨迹。

所有纳入研究均要求药物治疗期至少4周,并包含停药后至少4周的追踪随访,核心指标是停药后不同时间点(4、8、12、20、26、52周)用药组相比对照组的体重变化差值。

短暂余晖期(0-4周): 停药第4周,用药组体重仍在轻微下降(平均比对照组轻0.32kg),提示药物残留效应或身体适应期。

反弹转折点(8周): 停药第8周,体重反弹正式启动,用药组体重已显著高于对照组1.50kg。

持续攀升期(12-20周):反弹趋势加剧,第12周体重差达1.76kg,第20周进一步拉大到2.50kg。

可能平台期(26-52周):第26周反弹约2.30kg,第52周约2.47kg,上升趋势可能趋缓(需更多长期数据)。

注意,即使停药1年,患者体重仍显著低于治疗前基线,证明药物减重有效,但疗效维持仍是重要挑战。

此外,GLP-1相关药物(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替尔泊肽)使用者停药12周后反弹(1.78kg)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非GLP-1类药物(奥利司他、芬特明-托吡酯和纳曲酮-安非他酮等)反弹(1.23kg)未达统计学显著。这归因于GLP-1类药物强效抑制食欲和胃排空,停药后调控突然撤除引发强烈反扑。

减重药物效果越好(减的越多)则停药后反弹越多。这一发现不出意料。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停药后继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组,反弹反而更显著(1.83kg)。

节选自 医学界肥胖频道 作者陈天鑫

30

potato起源自 tomato?

《细胞》(Cell)发表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下图),表明现代马铃薯起源于约 900 万年前野生番茄与南美洲类马铃薯植物的自然杂交,这一过程促使了块茎的形成。

该研究分析了 450 个栽培品种和 56 种野生类型的马铃薯基因组数据,结果发现马铃薯稳定地继承了来自番茄和智利类马铃薯物种 Etuberosum 两个亲本的遗传信息。特别是控制块茎形成的 SP6A 基因以及调控地下茎生长的 IT1 基因,分别源自番茄和类马铃薯。

31

神药更神,降低癌症风险

《国际癌症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发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的覆盖逾百万中国人群、历时20年的大型队列研究(下图),发现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仅显著降低了癌症的总体发病率(降低8%)和死亡率(降低20%),还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种中表现出特别突出的保护作用。服药时间越长,防癌效果越强,尤其是在坚持服用超过10年的人群中,防癌效更加稳固(降低57%)。

32

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会促进癌症转移

《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的研究(下图),实施每周4天工作制,员工的幸福感提升,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四个维度均有所改善。

该研究对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141家组织2896名员工为期6个月的试验,另有12家公司作为对照组。

33

potato起源自 tomato?

《自然》(Nature)杂志发表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下图),流感和新冠病毒感染会导致肺部的乳腺癌播散性癌细胞(DCC)从休眠中苏醒,并快速增殖和转移。这一试验结果与在人类中观察到的数据一致——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癌症患者相比,感染新冠病毒会大幅增加癌症相关死亡率和肺部转移风险。

流感和 SARS-CoV-2 能够引发强烈的肺部炎症,促使免疫信号分子(细胞因子)的释放,并招募免疫细胞(例如 T 细胞)来对抗感染。通常,这种炎症是有益的,有助于结束感染,但它也可能损害肺部。通过这种损伤,流感和 SARS-CoV-2 也可能会加重心脏病以及哮喘等慢性肺部疾病。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虎妈健康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