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少将刘月生的故事2.1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1:39 1

摘要:刘月生(1917年--2008),湖南省茶陵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刘月生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

一、将军简介

刘月生(1917年--2008),湖南省茶陵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独立营2连勤务员,红6军团17师51团2营5连通讯员、班长、副排长,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干事、巡视员,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教导团政治干部队学员,120师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1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兼总支书记,120师独立第1旅2团营政治教导员、教导营政委、第2团政治处副主任,中央党校学员,晋绥军区独立第1旅714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齐会、陈庄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714团政治处主任、政委,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1旅714团政委,第一野战军第1军2师4团政委。参加了保绥包、集宁、宜川、扶眉、解放大西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8兵团工兵师政委,西南军区工兵纵队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主任,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一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8年9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二、将军生平

刘月生(1917年--2008),1917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潞镇东山村一个贫苦家庭。

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茶陵独立营2连勤务员。

1933年任红6军团17师51团2营5连通讯员、班长、副排长,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2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青年干事、巡视员。

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

1935年11月随军长征。

1937年1月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政治指导员。

抗战爆发后,入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干部队学习。结业后,任120师政治部组织干事。

1938年任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第1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39年3月任120师独立第1旅2团营教导员、教导营教导员、第2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齐会、陈庄等战斗。

1944年入中央党校学习。

1945年7月任晋绥军区独立第1旅714团政治处主任。

抗战胜利后,任晋绥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714团政治处主任、政委。

1947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第1旅714团政委。

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第1军2师4团政委。

参加了绥包、集宁、宜川等战役。

在扶眉战役中,在团部被炮击受重伤,浑身弹片,有的一直未取出。

1950年2月任第18兵团新组建的工兵师政委,率部参加了康藏公路的修筑,支援了18军进军西藏。随后,又参加了成渝铁路的修筑。

1950年3月任西南军区工兵纵队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工兵政治部主任。

1952年9月任军委工程兵政治部办公室主任,参加全国工兵政治工作条例的起草工作,并参与领导了工程兵的创建和国防要塞、两弹基地的建设。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7月~1965年7月,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

1958年,参与领导了郑州黄河架桥抢险。

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1965年7月参加抗美援越,任工程兵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越南北方7条公路的修建和6号公路的抢修。

1968年6月随部回国。

1969年1月~1970年1月,任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

1970年1月~1982年9月,任工程兵副政委、第一副政委。

1970年1月~1975年7月,兼任工程兵政治部主任。

战争年代共四次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军人。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2008年9月3日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91岁。

三、地主奶奶和三个堂爷爷

刘月生,1917年5月26日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潞镇东山村的刘树风家,家境贫苦。

刘月生排行老四,两岁时母亲病逝,父亲无力抚养,以40块银元卖到本乡竹陂村刘连启家做儿子。

刘家是个比较富裕的殷实之家,有良田20多亩。祖母李启嫂对刘月生疼爱有加,从他一进门那天起,就细致入微地照顾着他。

5岁时,刘月生患了打摆子,李启嫂遍访名医为他治病。后来探得一个方子,用几味草药蒸鸡吃,果然见效。

刘月生7岁时由私塾转入初级小学读书时,每期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李启嫂高兴地不得了。

读完初小后,李启嫂怕刘月生书读多了会“飞”走,就没有让他去县城上高小,让他下地干活了。

从此,刘月生在家下田种地。农事一过,就上山砍柴、担煤。冬天去矿山挑铁矿,每次赚回来的钱,他都如数交给祖母。

李启嫂60寿辰时,包办了刘月生的婚姻。当年,刘月生才12岁,妻子是大他5岁的表姐腊梅。

刘月生当时还不懂事,晚上仍跟着祖母睡,而李启嫂也满足于再不用担心月生“飞”了。

刘月生有三个堂爷爷,他们是刘端仔、刘鸿陵、刘悔余。就是他们,把刘月生引上革命道路。

刘悔余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回乡后积极传播革命思想,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中共茶陵特支的指示加入中国国民党。他在竹陂领头兴办农民协会,他的两个兄长刘端仔和刘鸿陵也积极参与,刘月生经常去上他们的“夜校”。

刘鸿陵担任了竹陂乡农民协会委员长,小小年纪的刘月生也当上了儿童团员。

当时,大地主刘升庭操纵假农会,挑起与竹陂农会的械斗。竹陂农会在县农会支持下,最终斗垮了假农会。

“马日事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了茶陵。刘升庭请来了湘东地主武装对竹陂进行了报复。刘悔余不幸被敌人抓住,后被杀害在茶陵县城,头被挂在树上示众。

1929年,刘端仔也被敌人杀害。

茶陵游击队到尧水捉拿豪绅李介藩,但扑空了。他们听说李介藩有个姑妈李启嫂在竹陂,就来到竹陂,但没有找到李介藩,就将“小土豪”刘月生抓到了江西高坑,以此逼李启嫂交出李介藩。

刘鸿陵从李启嫂那里得知刘月生被游击队抓了,就到江西高坑向游击队队长谭家述交涉释放了刘月生。

刘鸿陵敢去找谭家述要人,是因为两人有过战斗的情份。他们两人曾分别以竹陂和中洲农民协会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茶陵县农民协会成立大会。

后来,谭家述参加了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被派回任茶陵游击队长,而刘鸿陵则一直在县内做党的秘密工作。

1930年,腰陂区竹陂苏维埃成立了。李启嫂家被划为地主,田地没收,她也被驱逐出境。

竹陂的群众认为李启嫂虽是地主,但她倾向革命,都保了她。竹陂乡苏维埃主席刘乜仔追上驱逐豪绅的队伍,将她释放回家。

1931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湘赣苏区,逃亡的地主恶霸也卷土重来。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一天夜里,敌人闯进刘家,将刘鸿陵家捣了个稀烂,把床、桌子、凳子架在院子里烧掉,强奸了刘月生的堂嫂,还险些抓走了刘月生。

次日,李启嫂给了刘月生两块光洋,含泪将他和腊梅交给刘乜仔,要他俩跟着乡亲们往苏区后方跑。

他们第一次避难到湖南与江西交界的墨庄村约半年,后来听说敌人已经走了,刘月生就和大伙一起赶往家乡。快到家的时候,又传来敌人杀回村子的消息。

第二次逃难到茶陵贝江,碰到了茶陵县独立营,刘月生就找到营长软缠硬磨要求当红军。营长觉得他虽然年纪小,但脑子灵活,手脚麻利,就收下了他。

1933年11月,茶陵独立营被编入新组建的红军新编独立1师,转战湘赣两省。其实,新编独立1师还是属于游击队性质。

不管怎样,刘月生成了一名红军战士。

1933年9月,湘赣省颁布了《迅速完成查田运动的训令》,红军新编独立1师也要求每个战士填写“家庭成分”,刘月生就填了“地主”。

这样,刘月生就成了混进来的“阶级异己分子”,当然在清除之列。

被清理出红军队伍后,刘月生被交给江西永新县梅花山村苏维埃政府管制劳动,被安置在江西梅花山一个祠堂里,专给红军家属种田。没有组织,没有同志,没有乡亲,15岁的刘月生常常暗自流泪。

实际上,当时也没人去看管他,他要走随时可以走,但他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刘乜仔来了,对当地苏维埃政府说,刘月生的生父是贫农,是被卖到地主家的,而这家地主也是倾向革命的,刘月生从小就积极投身革命,我们不应将他当作地主子女看。

当地苏区政府同意了刘乜仔的意见,让他把刘月生带走了。

1933年春,湘赣红军减员严重,刘乜仔为刘月生恢复了团籍,把他送到红17师51团参了军。

刘月生一去杳无音信,大家都以为他不在人世了,特意从攸县买来一个刘姓孩子给他做儿子,以延续烟火,每年为他烧拜作祭。

解放后,刘月生出人意料地回到家乡,他被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感动得泪如泉涌,并当即认了这个从未谋面的孩子为他的长子。

1961年,刘月生这个地主的孙子,成为了一名开国将军。

1965年7月,刘月生将军参加抗美援越,任工程兵援越修路工程指挥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越南北方7条公路的修建和6号公路的抢修。

10月3日夜,刘月生将上级配给的嘎斯69吉普车撂下,以一名普通士兵的身份,肩挎挎包,脚穿解放鞋,手揿一支手电筒,向越南进发。

当晚,下着大雨,一路山路。山高路滑,加上越南红壤地带沾水后黏性重,他将鞋子脱下,赤脚行军,行程达40余公里,成为唯一随部队步行进入越南的高级军官。

上世纪七十年代,茶陵青年水电站建设遇到困难。刘月生夫妇帮助解决了最关键的进口设备,使得电站顺利发电。

1982年,村里的一百多亩稻田被洪水冲毁。刘月生将军知道后,带人来勘察做方案,修建防洪堤,改土造田,并多渠道争取资金重新筑坝,恢复了一百多亩良田。家乡为纪念他,将这些田命名为“将军田”。

“将军田”后来被改造为旅游景点,种满了映山红。

1987年,刘月生将军第二次回乡探亲,看见孩子们还在又暗又潮湿的育婴堂里读书。回京后,和夫人王世昌一起,筹得资金30余万元,为家乡建起一座1800余平方米的新学校,还用自己平时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来图书、电视机、电脑。

他们还先后引进和募集筹款近300万元修建希望小学。

1992年11月,刘月生将军又回到了茶陵。其间,他两次回到了养育他的竹陂。当他透过车窗玻璃看到竹陂时,眼角就开始潮润了。

这次,刘月生将军向石陂小学赠送了自己积攒的一部分资金和《将帅墨迹选》一书,书中就有他的手迹:长征精神,中华之魂。

2007年11月,刘月生将军在石陂村刻石立碑,纪念他的三位堂爷爷刘端仔、刘鸿陵、刘悔余。

建国后,刘月生共回过家乡七次。

2008年11月17日,这是将军最后一次“回乡”,他的骨灰被安葬在了烈士纪念亭旁边。

来源:风中的风680305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