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速成”“高效” 成为主流追求,人们行色匆匆,鲜少有人愿意为一件物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光。然而,在城市的角落或偏远的乡村,仍有一群手艺人坚守着老手艺,用指尖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诠释着 “慢” 的真谛,让传统技艺在时光流转中散发独特光芒。梨花
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速成”“高效” 成为主流追求,人们行色匆匆,鲜少有人愿意为一件物品耗费数月甚至数年时光。然而,在城市的角落或偏远的乡村,仍有一群手艺人坚守着老手艺,用指尖的温度与岁月的沉淀,诠释着 “慢” 的真谛,让传统技艺在时光流转中散发独特光芒。梨花国学院
浙江东阳的木雕匠人李师傅,与木头打了四十余年交道。走进他的工作室,空气中弥漫着樟木的清香,墙角堆叠着长短不一的木料,工作台上,一把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块普通的木头,要先观察它的纹理、质地,构思半个月,再用刻刀一点点雕琢,少则三个月,多则一年,才能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
李师傅一边打磨着手中的木雕摆件,一边缓缓说道。在他看来,木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自然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每一道纹路的刻画,每一次打磨的力度,都需要耐心与专注,容不得半点浮躁。这种 “慢”,不是拖延,而是对作品的敬畏,对品质的追求。一件精美的木雕,凝聚着手艺人的心血与时光,它不再是冰冷的物品,而是有温度、有故事的生命载体。
陕北的剪纸艺人王奶奶,从小跟着母亲学习剪纸。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她手中翻转飞舞,短短几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便跃然纸上。但这看似轻松的背后,是数十年的积累与练习。“剪纸讲究的是心手合一,剪之前要在心里把图案琢磨透,剪的时候要稳、准、巧,稍有不慎,整幅作品就毁了。”
王奶奶的剪纸作品,题材多取自农村生活,有田间劳作的农民,有嬉戏玩耍的孩童,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如今,王奶奶经常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学习剪纸。看着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剪出歪歪扭扭的图案,她脸上满是欣慰:“老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让孩子们了解剪纸,喜欢剪纸,就是对老手艺最好的传承。”
福建安溪的手工制茶师傅陈叔,坚持用传统工艺制作铁观音。从采茶、晒青、摇青,到炒青、揉捻、烘焙,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古法。“手工制茶靠的是经验和感觉,比如摇青,要根据茶叶的水分、温度调整力度和时间,机器是替代不了的。” 陈叔说,制作一批优质的铁观音,需要整整一周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他要时刻关注茶叶的变化,不能有丝毫懈怠。如今,市面上机械化制作的茶叶越来越多,手工制茶的成本高、产量低,很多人都劝陈叔放弃,但他始终坚持:“手工茶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那是机器茶比不了的。我要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尝到真正的铁观音味道。”
老手艺里的 “慢哲学”,是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是对传统的坚守,更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老手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对耗时耗力的传统手工艺品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选择轻松、高薪的职业,愿意投身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许多老手艺濒临失传。
面对困境,老手艺的传承与创新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让老手艺 “活” 起来。比如,手艺人可以通过直播展示技艺制作过程,让更多人了解老手艺的魅力;短视频平台上,关于老手艺的科普视频、手艺人的故事,能够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激发他们对老手艺的兴趣。同时,老手艺也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例如,将传统木雕图案融入现代家居设计,让木雕作品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把剪纸元素运用到服饰、包装设计中,让剪纸艺术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此外,政府和社会也应给予老手艺更多的支持,设立老手艺保护基金,为手艺人提供培训和展示平台,鼓励更多年轻人学习老手艺,让老手艺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老手艺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在追求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放慢脚步,感受老手艺里的 “慢哲学”,保护和传承老手艺,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梨花国学院
来源:星点世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