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AI宠物一个月体验:情绪价值有但陪伴感弱,风口之下暗藏泡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4:04 1

摘要:近期,AI玩具赛道迎来新一轮融资热潮。Ropet萌友智能、跃然创新(Haivivi)、奇点灵智等多家企业接连宣布完成融资,社交媒体上关于AI玩具的测评内容层出不穷,各类展会现场也频频出现AI玩具的身影。这场由资本、创业者与消费者共同推动的热潮,正将AI玩具推向

近期,AI玩具赛道迎来新一轮融资热潮。Ropet萌友智能、跃然创新(Haivivi)、奇点灵智等多家企业接连宣布完成融资,社交媒体上关于AI玩具的测评内容层出不穷,各类展会现场也频频出现AI玩具的身影。这场由资本、创业者与消费者共同推动的热潮,正将AI玩具推向消费市场的风口。

根据《AI玩具消费趋势白皮书》数据,仅中国市场AI玩具年规模已突破十亿元,随着算力提升与成本下降,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百亿,年复合增长率超70%。这一增长背后,是消费者对“陪伴”需求的集中释放。从瞄准年轻群体的AI宠物、潮玩挂件,到聚焦教育场景的陪伴产品,AI玩具正以多样化形态渗透至不同消费群体。

然而,行业热潮下,早期用户对AI玩具的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一位购买了芙崽Fuzozo的消费者表示,这款AI宠物能陪工作、出差,甚至通过“奖励机制”和“日记”功能记录用户情绪,在深夜会发出“tami”声或鼾声营造陪伴感。但用户也坦言,这种陪伴更多是“被制造出的情绪价值”,距离真正的情感共鸣仍有差距。另一位Z世代父母则提到,用AI玩具“哄娃”时,孩子会与其玩故事接龙,但吸引力随年龄增长而减弱,安全性与材质也成为重要考量因素。

从用户画像看,AI玩具的早期购买者主要分为四类:年轻父母、单身青年、潮玩爱好者及学生群体,以Z世代为主。潮玩圈用户更看重IP、颜值与体验,一位每月花费四五千元购买盲盒的消费者直言:“技术不是第一优先级,审美和氛围感才是下单主因。”而学习型用户则将AI玩具视为“搭子”,用于练口语、管理时间,甚至带到实验室解闷。

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供应链与竞争的矛盾逐渐显现。一位AI玩具方案服务商形容当前市场为“20分的产品,混乱的竞争”。硬件层面,低功耗芯片、传感器模组等优化仍在探索;软件层面,长记忆能力、交互能力不足,声纹识别与多模态交互技术尚未成熟。更严峻的是,随着大厂、创业公司及传统玩具厂商入局,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从业者发现,产品预告图发布仅几天,电商平台就出现同款;珞博智能首款产品芙崽发货时,甚至因库存管理失误导致用户收到错误型号,引发官方群解散风波。

面对竞争,企业选择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快速迭代与慢工细活。支持“快”的玩家认为,先起量再根据反馈迭代,有利于供应链整合与消费者教育;而选择“慢”的团队则因缺乏融资支持,转向B端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一位背靠毛绒产业带的企业负责人将行业分为三阶段:基础交流、趣味交互、情感陪护。他指出,当前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前两阶段,却试图讲述第三阶段的故事,这种“半熟”状态可能反噬生态发展。

行业参考对象中,日本宠物机器人LOVOT与中国潮玩品牌泡泡玛特被频繁提及。LOVOT通过“做减法”实现差异化——不依赖语言,而是通过声音与动作传递情绪,定位高价格带家庭陪伴机器人,创始人林要甚至将其对标爱马仕,希望打造“更好更贵的产品”。泡泡玛特的经验则在于品牌与IP的全产业链布局,从孵化到商业化落地形成闭环。有从业者坦言,若泡泡玛特入局AI潮玩,行业格局或将重塑。

尽管资本热捧,但AI玩具距离成为“共识性赛道”仍有距离。硬件行业从业者指出,打造新品类的周期至少需5-10年,AI玩具需回归开机率、复购率等真实指标,而非仅靠“温暖科技”的故事吸引消费者。当前,行业尚未达到量产拐点,预计2026年将迎来新一轮洗牌。谁能制造出真正具备“生命感”的AI玩具?答案仍在风中飘荡。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