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降脂效果佳,但存在三个用药误区,心梗预防是关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1:35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现代社会,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被誉为“降脂利器”。

但令人震惊的是,一位来自安徽的中年男子,在坚持服用他汀一年后,竟突发心肌梗死不治身亡。血脂控制良好,为何仍然猝死?

这不仅引发了医学界的深思,也为广大慢性病患者敲响了警钟。

深入分析发现,他在用药期间犯了三个致命错误,直接影响了他汀的效果和心血管健康的稳定维护。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约3.3亿人,其中冠心病患者约为1150万人,心肌梗死约为110万人。

心梗的发生往往猝不及防,但它绝不是毫无征兆,更不是因为“某一天突然发作”。

从高血脂到动脉粥样硬化,再到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心梗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渐恶化的过程。

他汀类药物(Statins)是一类能有效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酶,从而减少血液中有害脂质的含量,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它不仅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更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二级预防的核心药物。使用规范的他汀治疗可以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0%至30%

但他汀并非“万能药”,其疗效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用药、规律监测、生活方式管理等多重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存在认知误区或行为失误,不仅影响降脂效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第一个错误:忽视肌肉不适症状

长期服用他汀可能出现肌肉相关副作用,尤其是肌肉酸痛、无力甚至横纹肌溶解

很多患者将这些症状误认为“老寒腿”或“疲劳”,未做及时就医处理。

他汀诱发的肌病若不及时停药,可能导致肌肉组织破坏,释放大量肌红蛋白进入血液,引发急性肾损伤,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一旦在用药期间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必须及时就诊,进行CK(肌酸激酶)检测与药物调整

第二个错误:未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和血脂

他汀治疗需要动态监测血脂水平、肝酶、肌酸激酶等指标,确保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在他汀治疗开始后4至12周内进行首次血脂复查,之后每3至12个月复查一次。

但很多患者一旦血脂达标后就“放飞自我”,不再检测,甚至自行停药或改变剂量,导致血脂反弹或副作用未被及时识别

此外,肝功能受损者使用他汀需谨慎,早期发现肝酶升高可以避免肝损伤进一步进展。

第三个错误: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他汀虽好,但它无法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临床研究显示,仅依赖药物而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久坐、吸烟饮酒等),无法有效控制心血管风险

《2023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强调,药物治疗必须与生活干预并行,才能获得最佳心血管保护效果。

患者如果在服药同时仍然摄入大量动物脂肪、油炸食品,或久坐不动,其心血管风险依然居高不下。

心肌梗死的症状识别至关重要。

心梗典型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常伴随呼吸困难、出汗、恶心等症状,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或下颌

但也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气促、胃部不适或无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心梗的治疗主要围绕快速开通闭塞血管,减少心肌坏死面积。目前临床常用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冠脉搭桥术(CABG)等。

PCI是最常用的急救手段,“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要求在发病后90分钟内完成血管开通。

术后康复和药物管理同样重要。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降脂药物(如他汀)、β受体阻滞剂、ACEI或ARB类降压药物等,并进行有计划的康复锻炼。

运动康复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在预防方面,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科学饮食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

坚持适量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肥胖是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推动因素;

保持心理平衡:长期情绪紧张、焦虑会促发心肌缺血;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血脂、血压、血糖指标。

近年来,医学研究不断推进,PCSK9抑制剂作为新一代降脂药物,在无法耐受他汀或他汀治疗不达标患者中显示出良好效果

此外,人工智能辅助心电图分析、心脏影像学技术提升,让心梗的早期识别更为精准。

个体化用药(Precision Medicine)也逐渐成为未来趋势,通过基因检测评估药物代谢能力和副作用风险,指导个体用药方案。

在家庭护理方面,心梗患者应配备常用药物(如硝酸甘油)、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日常注意观察血压、心率、胸痛等变化,家属应掌握基础的心肺复苏(CPR)技术

在患者突发意识丧失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要预防类似悲剧的发生,广大患者应牢记以下几点:

服药需遵医嘱,不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定期复查血脂、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密切关注身体异常反应,尤其是肌肉不适等信号

积极改变生活方式,药物与生活干预双轨并进;

建立长期随访机制,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

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但前提是科学认知、规范管理。这不仅是医生的责任,更是患者的主动选择。

“吃药不是万能的,不吃药是万万不能的”,理解药物的边界与协同作用,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参考资料与权威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2023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