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有没有发现?越追求完美,越容易焦虑;越想面面俱到,越活得束手束脚。
早上6点起床,因为“自律博主都这样”;
发朋友圈必须P图半小时,怕被人说“状态不好”;
工作汇报反复修改10遍,还是担心“不够惊艳”……
我们活在一个鼓吹“完美”的时代——
要精致,不能邋遢要成功,不能犯错要情绪稳定,不能崩溃可你有没有发现?越追求完美,越容易焦虑;越想面面俱到,越活得束手束脚。
今天想和你聊聊:为什么“半熟”,才是更高级的活法?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过度补偿”——
小时候被批评“不够好”的人,长大后往往用“完美”来证明自己。
但现实是:
完美=痛苦(永远在自我批判)完美=低效(80%时间纠结细节)完美=脆弱(一次失败就崩溃)真正厉害的人,早就学会了“半熟哲学”:
工作交“80分”的稿,而不是拖到最后一刻社交敢说“我不懂”,而不是硬装专家生活接受“乱糟糟”,而不是强迫症发作就像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说的:“完美是种限制,而完成才是自由。”
① 允许自己“不擅长”
朋友小凡最近学油画,第一节课就画得歪歪扭扭,老师却说:“艺术不需要完美,需要真实。”
行动建议:
每周做一件“不求结果”的事,比如:
随手写日记,不纠结文笔跳操跟不上节奏也没关系做饭翻车?拍照发朋友圈自嘲“半熟”的魅力,在于“我敢暴露瑕疵”。
② 用“完成”代替“完美”
TED演讲者乔恩·阿卡夫提出“完成循环”理论:
大脑更喜欢“完成一件事”的快感,而不是“做得很完美”的压力。
行动建议:
写文章先凑够800字,再优化健身先坚持10分钟,再考虑动作标不标准做小红书先发5篇笔记,再研究数据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因为行动本身就在修正方向。
③ 学会说“算了”
博主雅君 曾分享:她以前写稿会改到最后一秒,现在学会在截止前5分钟对自己说——
“就这样吧,读者不会在意那个标点。”
心态调整:
别人真的没那么关注你(大家更关心自己)60分的行动>100分的空想犯错是成长的勋章,不是人生的污点看《十三邀》时,许知远问蔡澜:“您有没有特别后悔的事?”
蔡澜大笑:“后悔有什么用?我只会想下次怎么吃得更开心。”
这就是“半熟”智慧——
允许计划被打乱
接纳自己的普通
在不确定中找乐趣
最后送你一段话:
“我们总在等‘准备好’的那一刻,
可人生最美好的部分,
往往发生在‘差不多就行’的路上。”
如果你也经常自我较劲,把这篇转给那个“对自己太严格”的朋友吧。
来源:伏未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