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100个历史典故读完中国历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11:25 1

摘要: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古洪水泛滥,大禹受命治水。他一改堵截之法,采用疏导策略,"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美谈。为夏朝建立奠定基础。

一、前言

中华文明五千年,每一个历史典故都像一颗珍珠,串联起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它们不仅是帝王将相的传奇,更是普通百姓的处世哲学。

读史明智,方知今日来之不易!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

1、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古洪水泛滥,大禹受命治水。他一改堵截之法,采用疏导策略,"三过家门而不入",传为美谈。为夏朝建立奠定基础。

2、太康失国:夏朝君主太康贪图享乐,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不理朝政。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发难,夺取政权,太康流亡。

3、商汤灭夏:夏朝末年,夏桀残暴无道。商汤顺应民心,起兵伐夏,在鸣条之战中大获全胜,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开启新的王朝统治 。

4、网开一面:商汤见捕鸟人四面张网,让其撤去三面,只留一面。这体现商汤仁德,后演变成成语,指对犯错者宽容,给予改过机会 。

5、酒池肉林:商纣王极度奢靡,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与妲己肆意享乐。为满足私欲,劳民伤财,导致民心尽失,加速商朝灭亡 。

6、助纣为虐:周武王伐纣,斥责帮纣王做坏事之人。如费仲等奸臣助纣为虐,加剧商朝腐朽,用来形容帮助坏人作恶 。

7、倒戈相向:牧野之战,商军大多是奴隶和战俘,他们对纣王不满,临阵倒向周军,助力周武王取胜,形容军队临阵叛变 。

8、周公吐哺:指周公吃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接待贤士,形容求贤心切,求贤若渴。因此众多贤能归附,助力周朝兴盛 。

9、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暴政,禁止百姓议政,召公进谏以治水为喻,指出堵民言危害更大。

10、烽火戏诸侯:指西周末年的历史事件。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后面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后来西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11、尊王攘夷: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大举入侵。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12、问鼎中原:原指楚庄王不甘偏居一隅,来到周朝都城雒邑附近擅问九鼎,有觊觎天下之野心。后用于比喻有夺取国家政权的野心。

13、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时承诺,若两国交战晋军退避九十里,城濮之战时信守诺言 。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14、一鸣惊人:庄王继位三年不理政,伍举以隐语进谏,楚庄王表示在积蓄力量,后亲政成就霸业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15、大义灭亲:卫国公子州吁弑君篡位,与石厚狼狈为奸,石厚之父石碏设计除之,不徇私情,为大义牺牲亲情 。常用于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16、卧薪尝胆:周室衰微,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睡柴草、尝苦胆,忍辱负重多年后复国 。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7、老马识途:齐桓公讨伐孤竹国迷路,管仲建议放老马领路,众人依计找到归途 。常用于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18、朝秦暮楚:战国时,弱小诸侯国为求生存,在秦楚间摇摆不定,早上依附秦国,晚上投靠楚国 。比喻人反复无常。

19、完璧归赵:秦国欲以十五城换赵国和氏璧,蔺相如出使秦国,设计取回和氏璧并带回赵国。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0、负荆请罪:蔺相如因功受重用遭廉颇嫉妒,蔺相如顾全大局避让,廉颇知晓后负荆请罪,二人和解 。常常用于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21、徙木立信:商鞅变法前徙木赏金,民信其令,秦国自此崛起,奠统一基石。常用于比喻比喻说到做到,取信于人。

22、纸上谈兵:赵括熟读兵书,长平之战时照搬理论,不懂变通,导致赵军大败 。后面常用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3、荆轲刺秦:荆轲献图藏匕,图穷匕见刺秦王未果,即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绝唱。

24、一字千金:秦相吕不韦令门客著《吕氏春秋》,并将书公布于咸阳城门,称若有人能增减一字,就赏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三、秦汉三国

25、吞灭六国:指的是秦始皇嬴政,按顺序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完成统一大业。

26、指鹿为马:秦二世胡亥在位期间,权臣赵高为排除异己,在朝堂上牵来一只鹿,称是马。附和者众多,直言是鹿的大臣则遭迫害。此行为凸显赵高专权,常用于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7、破釜沉舟:巨鹿之战,项羽为鼓舞士气,下令破釜沉舟,只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的决心。用于表示不留退路,做事果决。

28、约法三章:刘邦率军入关中,为收买人心,与百姓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苛法,赢得百姓拥护。

29、鸿门宴:项羽设鸿门宴欲杀刘邦。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张良、樊哙等人帮助下,机智逃脱。

30、暗度陈仓:刘邦出兵攻打项羽时,韩信表面派人修栈道迷惑楚军,暗中却率主力绕道陈仓突袭,出其不意占领关中。指在表面上用某一行动迷惑对方,但在暗中却采取另一种行动达到目的。

31、背水一战:韩信率军与赵军对峙,背水扎营。士兵后退无路,只得奋勇拼杀,最终以劣势兵力大破赵军。后来指处于绝境之中,为求出路而决一死战。

31、四面楚歌:楚汉相争末期,汉军围困楚军于垓下,夜晚唱起楚地歌谣。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大乱。项羽见大势已去,突围后自刎乌江。

3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因萧何推荐被刘邦重用,建立赫赫战功。后刘邦疑韩信谋反,萧何又设计诱杀韩信。用以比喻事情的好坏或成败都由同一人造成的。

34、萧规曹随:曹参继萧何成为汉朝丞相后,沿用萧何制定的法规政策,无为而治。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家平稳发展。

35、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刑罚,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开启汉朝盛世的先声。

36、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吴王刘濞联合其他六国以 “诛晁错,清君侧” 为名叛乱。景帝先杀晁错求和无果,后派周亚夫平叛,三个月内平定叛乱。

37、苏武牧羊: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他坚守十九年,手持汉节,终得归汉,传为美谈。

38、封狼居胥:霍去病率骑兵深入漠北,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封礼。他勇猛善战,长途奔袭,重创匈奴。后来常用于比喻建立显赫功勋。

39、巫蛊之祸:汉武帝晚年迷信巫蛊,奸臣江充趁机陷害太子刘据。太子被迫起兵诛杀江充,后兵败自杀。最后汉武帝醒悟,夷江充三族。

40、昭君出塞:汉元帝时,王昭君为缓和汉匈关系,自愿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她带去中原文化,促进汉匈和平友好。

41、光武中兴: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稳定社会。他减轻农民负担,整顿吏治,开创 “光武中兴” 局面,使汉朝再次繁荣。

42、投笔从戎: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毅然投笔从戎。他出使西域,使西域五十余国归附汉朝,开拓了汉朝疆土。后常用于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43、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张角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为口号,发动黄巾起义。起义虽最终失败,但汉室威信自此遭遇严重打击。

44、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将汉献帝迎至许昌,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借此在政治上占据主动,招揽人才,扩充势力。泛指借用权威的名义发号施令。

45、官渡之战: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曹操采用许攸奇袭乌巢之计,大破袁绍大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46、三顾茅庐: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三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被其诚意打动,出山辅佐刘备,成就一段君臣佳话。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47、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长江赤壁,周瑜采用黄盖火攻之计,曹军战船相连,火势迅速蔓延,大破曹军。此役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48、单刀赴会:鲁肃邀关羽赴宴,欲讨回荆州。关羽只带一口大刀和几个随从前往,席间镇定自若,巧妙应对,安全返回,尽显英雄胆色。后泛指一个人冒险赴约。

49、刮骨疗毒:关羽攻打樊城时中箭,有医生为其刮骨疗毒(常常说是华佗)。关羽在治疗过程中,一边下棋一边接受手术,面不改色。形容勇敢无畏或彻底解决问题。

50、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表达为蜀汉大业竭尽心力的决心。他最终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五丈原,以生命践行誓言,成为忠勤典范。现多用于形容无私奉献、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精神。

51、乐不思蜀: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带到洛阳。司马昭问他是否想念蜀地,刘禅答 “此间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

四、两晋南北朝

52、八王之乱:西晋年间,司马氏皇族八位藩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举兵混战。这让当时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直接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

53、五胡乱华:西晋末年,主要指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北方少数民族趁八王之乱,国力空虚之际,纷纷南下入侵中原,中原大地陷入长达百年的混乱与动荡,史称 “五胡乱华”。

54、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同为晋朝将领,二人志向远大。为报效国家,每天听到鸡叫便起床舞剑练武。后来比喻志士奋发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55、东山再起:东晋谢安早年隐居东山,不愿出仕。后因朝廷局势危急,他出山为官,官至宰相,后来在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常用于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6、竹林七贤: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位名士,常聚于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57、兰亭集序:东晋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众人饮酒赋诗,王羲之即兴挥毫作序。《兰亭集序》,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

58、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境贫寒,夏夜用口袋装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冬天利用雪地反光读书。二人虽条件艰苦,却刻苦学习,终有所成。后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五、隋唐五代十国

59、开皇之治:指的是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开创的社会安定、民生富庶的盛世局面。隋文帝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

60、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夫,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连通涿郡(北京)、余杭(杭州),全长2700公里。虽便利南北交通,但功不抵罪,史称"弊在当代,利在千秋"。

61、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射杀太子李建成,逼李渊退位,次年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62、房谋杜断:唐太宗赞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二人同心辅政。常用于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

63、文成公主入藏: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求娶唐朝公主。唐太宗将文成公主许配给他,文成公主带去大量工匠、书籍和种子等,促进了经济文化发展。

64、武则天称帝(千古第一女帝):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武则天逐步掌握朝政大权,后废唐睿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5、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初期,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唐朝达到全盛,社会繁荣,人口增长,文化艺术昌盛,史称 “开元盛世”。

66、口蜜腹剑:唐玄宗时期,宰相李林甫表面亲和,暗地构陷异己,时人评“口有蜜,腹有剑”。常用于表示,一个人嘴巴说得好听,而内心险恶,处处想陷害人。

67、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宠信杨贵妃,任用奸臣。安禄山和史思明趁机发动叛乱,这场叛乱持续八年,使唐朝由盛转衰。

68、马嵬驿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蜀中,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将士哗变,处死宰相杨国忠,唐玄宗赐死杨贵妃。

69、朱温篡唐:唐末藩镇朱温势力强大,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改国号为梁,唐朝灭亡。

70、五代十国: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被合称为“五代”。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国、南楚、南汉、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

71、黄袍加身: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将黄袍加在他身上,拥立他为皇帝。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六、宋元

72、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武将叛乱,宴请石守信等将领,以和平方式解除他们的兵权。这一举措巩固了宋朝统治,却也造成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

73、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国对峙,辽军南下,宋真宗在寇准力劝下亲征。宋真宗与辽订立和约,宋每年给辽岁币,辽宋约为兄弟之国。此后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和平。

74、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推行变法。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最终变法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在保守派反对下最终失败,但影响深远。

75、程门立雪:杨时和游酢去向程颐求学,恰逢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游酢为不打扰老师,恭敬地在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常用于指学生恭敬求教,尊师重教。

76、靖康之耻:北宋末年,宋徽宗、宋钦宗在位时,政治腐败。金军南下,俘虏徽、钦二帝及大量皇室、官员等北归,北宋灭亡。

77、程朱理学: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提出 “天理” 是宇宙万物本原,倡导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通过 “格物致知” 的方法穷理。程朱理学成为南宋后官方正统哲学,影响后世思想文化。

78、精忠报国:岳飞自幼受母亲教诲,立志报国。其母在他背上刺 “尽忠报国” 四字。岳飞一生抗金,率领岳家军多次击败金军,收复大片失地,却遭秦桧等奸臣陷害,以 “莫须有” 罪名被杀害。

79、直捣黄龙:郾城大捷后,岳飞豪情万丈,对部下说 “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黄龙府是金国腹地,岳飞欲乘胜追击,彻底击败金军,收复北方失地。可惜因宋高宗和秦桧求和,岳飞被迫班师。后来常指捣毁敌人的巢穴,杀敌取胜。

80、崖山海战:南宋末年,元军追击南宋残余势力至崖山。宋军与元军在此决战,宋军战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宋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覆灭。

81、文天祥正气歌:文天祥抗元被俘,宁死不屈。在狱中,他写下《正气歌》,表达自己坚守正义、宁死不降的气节。诗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成为千古名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

82、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明清

83、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他减免税赋、兴修水利,大力恢复农业生产,还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国力迅速增长,所以史称“洪武之治”

84、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着手削藩。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 为名,起兵反抗,史称 “靖难之役”。经过四年战争,朱棣获胜,开启“永乐盛世”。

85、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率巨舰两万余人,最远达非洲,扬大明国威。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

86、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司礼太监王振怂恿下,亲征瓦剌。因指挥不力,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英宗被俘,随行官员大量战死,明朝国力受到重创。

87、北京保卫战:土木之变后,瓦剌首领也先挟英宗逼近北京。于谦等大臣拥立景泰帝朱祁钰,组织北京保卫战。成功击退瓦剌军,保卫了京城安全。

88、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戚继光组建 “戚家军”,针对倭寇特点训练士兵,发明鸳鸯阵等战术,大胜倭寇。

89、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心学”,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

90、张居正改革:万历朱翊钧时期,张居正为挽救明朝统治危机推行改革。他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经济上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等合并征收银两。

91、郑成功收复台湾: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郑成功决心收复宝岛,他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经过激烈战斗,击败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

92、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开创“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

93、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康熙帝决意撤藩,引发三藩叛乱。历经八年苦战,清朝平定叛乱。

94、乾隆六下江南:乾隆效仿康熙六次南巡“六下江南”,视察河工、笼络士绅,沿途修建30余处行宫。实际耗费超2,000万两白银,加重地方财政负担。

95、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和珅是乾隆时期的宠臣,他大肆贪污受贿,聚敛巨额财富。乾隆帝死后,嘉庆帝迅速查办和珅,抄没其家产,价值相当于清朝数年财政收入。

96、虎门销烟:道光帝派林则徐赴粤禁烟,查缴鸦片2万余箱,于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97、鸦片战争:英国借机发动鸦片战争,清朝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清廷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主权严重受损,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98、洋务运动:恭亲王奕訢、曾国藩等发起洋务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99、戊戌变法:光绪帝任用康有为、梁启超推行新政,史称"戊戌变法",触怒保守派。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变法仅存103天。

100、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领导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灭亡,终结两千余年帝制。

读史明智,方知今日来之不易!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让更多人读懂中国!

来源:陇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