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9日夜,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事故造成3人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为116km/h。
文图无关
2025年3月29日夜,3名司乘人员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于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事故,事故造成3人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车速为116km/h。
3月29日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文图无关
根据电脑显示,从小米NOA(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被激活到事故发生,仅仅过去17分钟。期间,行车电脑曾两次发出预警,第一次是提醒驾驶者手不要离开方向盘,第二次是提醒前方有障碍。然而距离第二次预警仅仅过去2秒钟,撞车事故就发生了。事故的结果就是车内三人,其中两人当场死亡,第三人抢救无效后死亡。据悉,死亡的三人均为年轻女大学生,均在21-23岁之间,此行是去安徽池州参加事业编考试。然而她们却再也回不来了!三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这无疑令人深感痛惜,但是此次事故到底责任在谁,却众说纷纭,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是人的方面,一是车方面。
在我看来,驾驶者最大的失误就是,过度相信小米SU7的NOA了。以目前汽车辅助驾驶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绝大多数市面上出售的量产车,辅助驾驶水平最多达到L2级别。L2级别自动驾驶,也称为半自动驾驶,是指车辆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同时实现纵向和横向的自动控制功能。例如,车辆可以自动完成加减速、转向、车道保持等操作,但驾驶员仍需负责监控路况,并在系统提示或遇到复杂情况时接管车辆。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驾驶。我们在网上看到许多例因为盲目相信辅助驾驶功能而导致交通事故的案例了,此次也不例外!目前自动驾驶技术还不足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没有任何一家车企敢说自己的辅助驾驶技术达到这种水平!
文图无关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天的路况复杂,给驾驶者和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都造成了影响。我们看到事故发生的时间是晚上22点以后,因为发生在深夜,所以视线必然不是很高。开过夜车的都知道,同样的车,同样的速度,夜晚行车就是比白天行车危险性更高。小米SU7标准版车型采用双目纯视觉智驾方案,目前业界主流的双目视觉智驾方案最大可探测距离约在200米左右,如果遇到夜晚、雨雪天气,探测距离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事故车辆正是小米SU7标准版。因为夜晚的路况让人的反应距离变短,同样也会让辅助驾驶的反应距离变短。这是一个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如果是有经验的驾驶员,夜间行车速度就会比白天低一点,而且时刻注意观察路况,这样可大幅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第三个问题就是,根据网传的说法,家属一直在质疑的就是为何事故后小米SU7会发生爆燃?为何车门打不开?死者家属认为自己的女儿是被大火活活烧死的。我觉得这个结论下的为时过早,首先警方的调查结论还没出来,所以此时就说死者是被活活烧死过于武断,有没有可能是汽车起火之前乘客就已经死亡了呢?就算是没有当场死亡,但是电车剧烈碰撞后会起火这是常识,哪怕乘客在车辆Ecall报警后立马派出救护车,在等待救护车的时间内,乘客就不会死亡吗?所以此时家属提出的几点质疑,无疑有煽风点火的嫌疑,试图通过舆论压力迫使小米汽车做出回应。
文图无关
说完人的问题,再说说车的问题。首先就是夸大宣传问题。我们知道近些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迅猛,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位,小米汽车这几年更是吸足了眼球。不得不说,小米的营销做的的确是相当到位,甚至比传统的新能源三剑客蔚小理都要引人瞩目。开过电车的人都知道,电车最吸引人的点就是驾驶感受,尤其是日新月异的辅助驾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司机减轻了许多开车负担。另外一些比如主动刹车,车道保持技术等等,也让电车的安全性提高了不少。但是很多消费者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某些车企或者经销商在宣传新能源车时,有混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概念的嫌疑。他们通过一些眼花缭乱的话术,让消费者误以为辅助驾驶就是自动驾驶,可以某种程度上替代人工驾驶了,这无疑埋下了一个巨大隐患!
此次安徽铜陵事件,死者母亲事前曾经反复提醒女儿不要盲目相信辅助驾驶,说明此前驾驶员大概率向母亲炫耀过自己汽车的辅助驾驶功能。当前汽车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一些车企尤其是新兴企业,把智能驾驶功能视作传播的重点。在进行宣传时,不少车企经常使用"解放双手"、“放心开”“零接管”等词汇来强调其功能的先进,有的车企甚至拍摄了驾驶员可以在车上吃饭、在车上打电话开会等“违反交规”的宣传片,营造出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假象。因为这种假象,部分年轻车主轻信了车企编造的美好幻影,进而导致了悲剧发生。小米汽车是否有这个问题,不得而知。
车的第二个问题,爆燃和车门无法解锁的问题。因为警方的报告尚未出炉,所以一切消息都是源自于网上,尤其是死者家属和汽车厂商的单方面说法。目前小米提供的就是行车电脑数据,而死者家属提供的都是网友和旁观者说法。车辆为何爆燃?以时速一百左右猛烈撞击路边石,想要不自燃我觉得很难。但是电车以什么速度撞击障碍物不能自燃,应该有个标准,看看事故车辆是否符合标准即可。没有那个厂商敢说自己家的车无论如何都不会自燃,哪怕是油车都有这个可能。再一个就是汽车撞击后车门无法解锁的问题,这个送去鉴定即可。正常来说,车辆撞击后应该自动解锁,否则会给施救带来巨大困难。但是这个问题很好验证,不能单凭一方面说法就下结论。
最后再说说小米公司回应的问题。死者家属一直在说小米公司太冷漠,我觉得这个话不成立,首先驾车出现事故,多半是驾驶者自己的责任,那么每年发生那么多交通事故,难道车企都要主动联系事故方?我觉得雷军的回应已经算是及时的了,在事故调查报告未出来之前,雷军的回应也算是及时的,也不算没有温度。出现此类事故当然是谁也不想看到的,但是出了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别人的问题,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我觉得这一点很不妥当!说个最简单的问题,车是谁开的?很多车辆甚至还不具备自动报警功能,出事的小米SU7自动为伤者联系急救中心,而且联系了车主,我觉得已经还可以了,车企不是救世主,并不是谁死了谁就有理。
文图无关
所欲综上所述,此次安徽铜陵事故一切责任认定还是要以有关方面出示的事故最终认定报告为准,在官方通告出来之前,一切个人的看法都只能是主观的且并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是根据目前公开的消息,我们应该从此次事故吸取以下教训:1、绝对不能过于迷信辅助驾驶功能,任何时候,还是自己开车靠谱;2、夜间行车更应该注意安全,要保持警觉,手不可以离开方向盘;3、电车确实发生事故后比油车更容易自燃,所以开车时更应该注意安全;4、出了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然对于别人的原因也不能放过;5、对任何人,都不该盲目崇拜和盲目诋毁,应该客观看待。
小米公司因为此事股价大跌,一场事故又夺走了3条年轻的生命,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从中立角度来说,我对死者家属非常同情,但是也认为此次事故更应该从自身找原因,因为命是自己的,交给电脑始终是对自己不负责的!对于小米公司,我们也不该一棍子打死,试想如果换成其他品牌的具备类似功能的车,难道悲剧就一定能够避免吗?未必吧?所以既然出了问题,那么就该解决问题,从智驾功能的宣传和误导上,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上,从行车安全的常识普及上,都应该加强。三年的驾龄就夜晚跑长途,还是三个女孩,我觉得有些欠妥,即便开别的车也不见得安全。至于小米汽车,还要看后续如何回应吧,大概率和当初特斯拉那件事一样。
来源:岩岩说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