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速公路作为高车速、大流量的交通通道,低能见度天气(如团雾、暴雨、强霾)一直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团雾的突发性、局地性特点,常让驾驶员措手不及,易引发多车连环追尾事故。而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系统通过 “全域感知 + 分级预警 + 协同管控”,将低能见度
高速公路作为高车速、大流量的交通通道,低能见度天气(如团雾、暴雨、强霾)一直是交通安全的 “隐形杀手”—— 团雾的突发性、局地性特点,常让驾驶员措手不及,易引发多车连环追尾事故。而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系统通过 “全域感知 + 分级预警 + 协同管控”,将低能见度下的被动应对变为主动防控,成为高速公路安全运行的 “智能管家”。
它的核心优势在于 “精准监测无盲区 + 快速响应无滞后”。系统会按照 “2-5 公里 / 台” 的密度,在高速公路沿线、团雾高发路段(如桥梁、隧道出入口、低洼路段)、服务区前后等关键位置布设能见度监测设备,这些设备采用激光散射或红外透射技术,能实时捕捉 10-10000 米范围内的能见度变化,数据采样频次可达 1 分钟 / 次,即使是突发性团雾,也能在 30 秒内识别并上传数据。例如在某跨省高速,凌晨 5 点突发团雾,系统监测到某 5 公里路段能见度从 800 米骤降至 120 米,数据立即同步至省级高速监控中心,为后续管控争取了关键时间。
更关键的是,系统具备 “分级预警 + 多端联动” 的管控能力。根据能见度数值,系统预设三级预警机制:当能见度降至 500 米(黄色预警),立即触发沿线可变情报板,循环显示 “雾天谨慎驾驶,限速 80km/h”,同时向高速广播推送语音提示;降至 200 米(橙色预警),自动联动收费站限流(如关闭部分车道、减少发卡量),启用雾区诱导灯(通过连续的黄色灯光引导车辆保持车距),并调度巡逻警车在雾区两端 “压速护航”;降至 50 米(红色预警),直接触发收费站入口关闭,同时通过导航 APP 向即将进入雾区的车辆推送 “前方雾区封闭,建议绕行 XX 高速” 的提示,引导车辆提前改道。
来源:高标准农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