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读古籍,见“豊”字甲骨,形如豆器承玉,忽念及“礼”之渊源。古人祭神敬天,以玉器为媒介,以仪式为桥梁,本是对未知的敬畏,竟渐渐生发出维系世道人心的大文章。“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从一个古老的仪式发展成为塑造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的重要准则。
夜读古籍,见“豊”字甲骨,形如豆器承玉,忽念及“礼”之渊源。古人祭神敬天,以玉器为媒介,以仪式为桥梁,本是对未知的敬畏,竟渐渐生发出维系世道人心的大文章。“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它从一个古老的仪式发展成为塑造社会秩序与个人行为的重要准则。
周公制礼作乐,算是给“礼”立了规矩。将散碎的古礼串成体系,以“尊尊亲亲”定人伦、别尊卑,彼时的礼,是治国的纲纪,如梁柱支撑起西周的天下。到了孔子,偏又给这硬邦邦的礼制添了温度,说“克己复礼为仁”,把外在的规矩拉回内心的道德,让礼有了“仁”的根。荀子更务实,主张“引礼入法”,晓得光靠道德不够,得让礼与法搭伴,才撑得住社会秩序。
汉唐以降,《三礼》成书,《周礼》(侧重官政制度)、《仪礼》(侧重行为规范)、《礼记》(侧重理论阐释);‘五礼分类——吉礼祭天地、凶礼慎终始、军礼整军旅、宾礼待宾客、嘉礼庆婚冠,上至朝廷大典,下至黎民婚丧,全被礼给框定得明明白白。尤其是《大唐开元礼》,把这套规矩打磨得愈发精细,成了后世王朝的范本。宋儒却不满足于此,程朱将礼抬到“天理”的高度,说“礼者,理也”,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使礼的规范更加内在化和哲理化,硬是把外在规范嚼碎了咽进心里,让礼成了每个人的修身准则。
常听人说“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意指士大夫的礼仪制度不适用于普通百姓。其实不然,到了后来,那些诸如孝道、诚信、敬老的礼之精义,早顺着乡约、家礼渗进了民间。田间老农见长辈躬身问好,邻家嫁娶依俗行拜堂礼,这些何尝不是礼的余韵?礼维系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和为贵”,“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题弟侄书堂》·杜荀鹤(唐)“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忆昔二首》·杜甫(唐)“百余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子厚先生哀辞》·司马光(宋)“教人学虽博,要以礼为先。”
如今再谈礼,有人觉得是老古董,嫌它束缚。实则不然。商务场合的握手寒暄,是尊重之礼;公共场合的轻声慢步,是秩序之礼;家庭里的嘘寒问暖,是和睦之礼。这些哪里是封建糟粕?分明是从古礼里提炼出的处世智慧。就像端午包粽、中秋赏月,守的是节日的礼,传的是文化的根,这份认同感,正是礼在当代的活态延续。尊重他人人格、隐私、权益;敬畏自然、规则、法律;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法律法规、校规厂纪;强调换位思考、体谅包容,使用文明用语,善于倾听;承传统节日礼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由此可见,“礼”从古老的祭祀仪式出发,逐步发展成为一套融合了仪式、制度、道德和文化理念的复杂体系。它深刻塑造了中国社会的秩序、伦理和民族心理。今天,我们重提“礼”,并非要恢复古代的等级礼仪,而是弘扬其中蕴含的尊重、秩序、和谐与自律的精神。让传统的“礼”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将这些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治理中,从而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
前日在仙游街头,见孩童向老者鞠躬问好,老者含笑点头,忽然觉得,礼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藏在举手投足间的温度。不必苛责形式,只要心里存着那份尊重、那份体谅,便是把古礼的魂,融进了今日的生活。这大概就是“礼”的生命力——从祭台走向人间,从制度化作人心,历经千年,依旧鲜活。(郑志忠)
责编|郑文洁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