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一家来中国串亲戚,连夜陪直播带货,新政后打算春节再来趟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08:52 1

摘要:哈尔滨凌晨的菜市场,二哥在鱼摊前憋半天憋出一句“谢谢老板”,二嫂把整袋冻梨背得像炸药包,三个小姑娘对着烤冷面流口水。

哈尔滨凌晨的菜市场,二哥在鱼摊前憋半天憋出一句“谢谢老板”,二嫂把整袋冻梨背得像炸药包,三个小姑娘对着烤冷面流口水。

视频没滤镜没转场,手机晃得脑壳疼,却冲上了热榜第一。

网友的弹幕全是——“我姥姥家过年也这么乱”“这哥俩的羽绒服跟我们家我爸同款”。

阿廖沙回国当晚干了件硬核的事:把直播账号名改成“再囤300张机票”。

二哥不会中文,就在镜头旁举纸板,上面拿拼音写“chūn jié huí lái jiāo jiǎo zi”。

二嫂不懂带货节奏,干脆把俄罗斯奶粉直接倒进茶杯里喝给粉丝看,边喝边说烫,下一秒全家笑成一片。

三天卖空的不是奶粉,是评论区一水的“给他们寄福字”。

别家网红直播喊“宝宝们”,他家直播喊“达瓦里希”。

隔壁俄语学院的学生蹲在直播间当同声传译,翻译累了就换班,弹幕自动切成双语。

有个山东大哥刷了辆“线上拖拉机”特效,留言:“俺家大棚缺俄语翻译,暑假管吃管住。

”二哥当真记小本子上,回头让女儿用俄语背了句“山东大葱真香”。

免签新政策的公布时间踩点准得离谱——9月15号,阿廖沙一家刚把回程机票改签。

政策条款白纸黑字写:中国人去俄罗斯、俄罗斯人来中国,拎上护照就能落地,一次呆满30天。

有粉丝翻出三年前办签的辛酸史:护照、存款证明、邀请函、酒店预订单来回跑六趟领事馆,排队排到怀疑人生。

现在直接扔句:“不如攒钱攒假,攒够了就买张红眼航班。

边检口的数据挺老实:2025年上半年,黑河口岸的通关人次数比2024年多了一倍多,免税店货架上的紫皮糖三天补两次货。

铁路公司也没闲着,把绿皮车刷成“中俄双语涂装”,车厢连接处贴着小纸条:“学好俄语去隔壁车厢换火腿肠”。

高校这边的操作比直播更野。

北京某211干脆把俄语课搬进食堂,边打饭边学“我要一份饺子”。

哈尔滨的工程大学更卷,开设“跨境婚姻沟通课”,开课第一天被留学生情侣挤爆——有人现场求婚,老师被迫改教俄语版“我愿意”。

阿廖沙家大女儿悄悄把志愿书改成“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因为视频里出现过校门口的烤肠摊,“三块钱一根,比俄罗斯便宜两块”。

粉丝社区活成了大型“云走亲戚”。

有人提议春节众筹饺子宴,菜单刚贴出就被东北人否了——酸菜油梭子必须在场。

青岛大妈把自家晒的虾米分装进真空袋,地址栏填“给阿廖沙的二哥补补身体”。

还有人把自家孩子的寒假作业寄去,附带纸条:“中俄对照翻译,写完记得让二哥签字”。

有杠精刷“别吹了,哪有这么和谐”。

结果被几十条回复怼回去:上个月二连浩特大雪封路,一对中俄情侣滞留在小旅馆,老板娘一句“都是孩子,住我家”把房费免了;隔壁物流司机分了三挂腊肠给他们路上吃,情侣回莫斯科后把这段剪成vlog,播放量破百万。

阿廖沙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不是看销量,是翻评论里新出的中文俚语。

“二舅的俄语口音快被带成东北味儿了”稳居点赞第一。

有人留言:“等中俄铁路通了,我妈说让我带两箱胶州大白菜去看你。

” 二哥在视频里比划半天,最后把整颗白菜扛在肩上,用散装中文吼:“这个,大!

下一次再刷到他们的视频,可能是在山东某个县城的年集上,二哥左手糖葫芦右手冻梨,二嫂跟大姨学剪窗花。

屏幕外几千万人同步倒计时:距离免签生效倒计时100天,有人已经在日历上画圈,准备把年假掰成两半,一半去看贝加尔湖的蓝冰,一半去哈尔滨的早市蹲阿廖沙排队买红肠。

普通人把日子过成连续剧,政策只是把舞台灯提前拧亮。

来源:山谷怡然听泉的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