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剧情多精彩,而是因为它以“中年古偶”的标签,撕开了行业伪创新的遮羞布。
最近,唐嫣、刘学义主演的《念无双》开播即引发“史诗级”讨论。
不是因为剧情多精彩,而是因为它以“中年古偶”的标签,撕开了行业伪创新的遮羞布。
首播热度仅4000+,播放量不足400万,连广告商都懒得赞助,这哪是2025年的剧?分明是古偶赛道最后的垂死挣扎。
《念无双》主演唐嫣与刘学艺
42岁的唐嫣硬演一千岁的神女,粉纱衣、高马尾的造型被嘲“强行装嫩”,连原声台词都带着违和的“捧读感”。
更讽刺的是,剧中她与34岁的刘学义组CP,两人加起来76岁,却要演绎“少年少女的虐恋”,连配角都比他们有少年感。
要知道,唐嫣去年还凭借《繁花》获得了白玉兰和飞天奖的双提名,如今却在古偶战场上摔了个大跟头!
这种“年龄焦虑”在85花中普遍存在:
刘诗诗在《掌心》里被吐槽“波澜不惊的演技”
杨幂在《狐妖小红娘》里被讥“少女妈”
连转型成功的赵丽颖都之前都有回归《与凤行》赚快钱。
观众不是傻子。当40岁的女演员靠滤镜和磨皮强行扮嫩,当剧情还是“神魔大战+虐恋救世”的流水线模板,谁还愿意为“情怀”买单?
网友所言:“粉底再厚,也遮不住眼神里的疲惫;演技再尬,也演不出少女的灵动。”
2025年开年至今,多部古偶剧集体扑街:《千朵桃花一世开》靠粉丝硬撑,《白月梵星》被嘲“儿童剧”,《仙台有树》沦为“工具人”剧。
观众早已厌倦了“三生三世、虐恋救世”的低龄化叙事,转而投向微短剧的爽感或正剧的深度。
古偶剧的“慢性死亡”,根源在于创作逻辑的扭曲。平台迷信大数据,剧本沦为“热搜关键词拼贴机”,演员沦为“颜值工具人”。
《念无双》的导演郭虎曾拍出《莲花楼》,却在这部剧中重复“神女+狐族”的老套路,特效被批“五毛质感”,连服化道都透着敷衍。
当制作方把观众当“人傻钱多速来”,市场自然会用脚投票。
在古偶剧的遮羞布下,85花的转型困境暴露无遗
唐嫣:
靠《繁花》实现演技逆袭,却转头扎进“中年古偶”的泥潭。
粉丝心疼“汪小姐”的灵气被消耗,观众却嘲讽“紫萱回不来了”。
刘诗诗:
从“古偶一姐”跌落神坛,《掌心》的扑街证明“国民度”救不了“演技差”。
杨幂:
三连扑后靠《狐妖小红娘》的广告商回血,但“数据女工”流失后,热度再难破万。
赵丽颖:
唯一转型成功的“幸存者”。《与凤行》虽被质疑“中年感缺失”,但服化道精致、剧情创新,成为2024年上半年最赚钱的剧集。
对比之下,赵丽颖的清醒值得学习:她明白“古偶只是玩票”,重心早已转向大银幕;而其他85花仍在“流量焦虑”中反复横跳,最终沦为行业笑话。
古偶需要创新《念无双》的扑街,给行业敲响警钟:古偶剧若不突破“低龄化叙事”和“流量依赖”,终将被时代淘汰。观众需要的是《繁花》般的深度叙事,而非“AI式演技”和“塑料特效”。
当唐嫣在《念无双》中强撑“少女感”,当85花扎堆重返古偶赛道,我们看到的不是演员的突破,而是行业的焦虑。
但愿这场扑街,能让更多人清醒:观众永远为好故事买单,而非“冻龄女神”或“数据泡沫”。
真正的破局,从撕掉“中年古偶”这个伪标签开始。
来源:影视大哼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