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北京来到这个小村庄已经两年了,每天跟着大伙儿出工干活,虽说也算是在农村摸爬滚打了一回,可总觉得缺点啥。
1971年春天,生产队长老王把我叫到了队部。
"小梁,给你分块自留地,你看咋样?"
我的心一下子就跳起来了。
自留地!
这两个字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圈,像是中了彩票一样。
从北京来到这个小村庄已经两年了,每天跟着大伙儿出工干活,虽说也算是在农村摸爬滚打了一回,可总觉得缺点啥。
现在想想,缺的就是这种踏踏实实的归属感。
老王指着村东头那片荒地说:"那里有几块地,你自己挑一块。"
我快步走向那片土地,春风吹在脸上,带着泥土的香味儿。
几块地大小不一,有的靠近水渠,有的地势较高。
其他几个知青也跟了过来,大家都在议论着选哪块好。
"我觉得那块靠水的不错,浇水方便。"小李指着最边上那块地。
"可是那里容易积水,雨季的时候菜容易烂根。"老张摇摇头。
我仔细看了看,最后选了中间那块。
地不算大,大概有二分地的样子,地势平坦,土质看起来也还行。
老王笑着说:"这块地以前是老赵家的,老赵人不错,这地也伺候得挺好。"
拿到自留地使用权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了。
可是兴奋劲儿刚过,我就发现了问题。
这地虽然不错,但是硬邦邦的,像块石头似的。
老张在一边看着,撇撇嘴说:"小梁,你这是捡了个硬骨头啊。"
我蹲下身子,用手抠了抠土,确实硬得很。
心里头一下子凉了半截。
这么硬的地,种子能发芽吗?
晚上回到知青点,我躺在炕上想了一宿。
要不要换块地呢?
可是其他地也都有人选了,再说,老王都已经登记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咬咬牙,扛着铁锹来到了我的地里。
既然选了,就得硬着头皮干下去。
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的,照在身上特别舒服。
我开始翻地,一锹一锹地翻着。
妈呀,这地真是硬得出奇。
铁锹下去,震得我虎口都疼。
翻了半天,才翻了一小片。
看着眼前这一大片硬地,我真想放弃了。
就在这时候,赵大叔走了过来。
"小梁,这地是硬了点儿,不过你别急,慢慢来。"
"赵大叔,这地这么硬,我看是种不了菜了。"
"谁说的?这地底下好着呢,就是表层板结了。你多翻几遍,再沤点儿农家肥,保准比别的地还肥。"
赵大叔的话给了我信心。
我决定试试看。
接下来的几天,我每天早上都来翻地。
一锹一锹,慢慢地,地开始松软起来。
翻地可真不是个轻松活儿,没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
但是心里头那个美啊,说不出来的踏实。
这可是我自己的地,种什么,怎么种,全凭我自己做主。
翻了整整一个星期,总算把地翻完了。
赵大叔没说错,翻开的土确实挺肥的,黑乎乎的,一看就知道有营养。
下午,我骑着自行车到县城买种子。
县城离村里有十多里路,骑车得一个多小时。
菜市场里卖种子的摊位不多,我转了好几圈才找到一个。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儿,戴着一副老花镜。
"大爷,有什么菜籽?"
"有萝卜、白菜、豆角、茄子、辣椒、黄瓜,你要啥?"
我这个没经验的城里人,看着这些种子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每样种子都用小纸包装着,上面写着歪歪扭扭的字。
"都来点儿吧,我试试看。"
老头儿笑了:"第一次种地吧?我给你搭配搭配,保准能长好。"
他一边说着,一边给我装种子。
"萝卜好种,白菜也行,豆角得搭架子,茄子要育苗移栽..."
听着老头儿的介绍,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这些种子在我手里,就像是一个个希望。
回到村里的路上,我心里那个激动劲儿就别提了。
自行车篓子里装着的不是种子,是我对未来的期待。
晚上躺在炕上,我把种子一包一包地摆在枕头边。
翻来覆去睡不着,满脑子想的都是种菜的事儿。
第三天,我开始播种。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种。
种子应该埋多深?间距多大?什么时候浇水?
这些问题让我头都大了。
正在我发愁的时候,赵大叔又来了。
"小梁,我来教你。"
赵大叔蹲下身子,用手指在土里划出一道小沟。
"萝卜籽放这里,间距要这么大,埋得不能太深,一指头深就行。"
我学着赵大叔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播着种子。
每放下一粒种子,心里都充满了期待。
这些小小的种子,过不了多久就会发芽,长成绿油油的菜苗。
想到这里,我就忍不住笑。
"豆角要这样种,间距大一点儿,因为它要爬架子。"
"白菜籽小,撒得均匀点儿,等长出来再间苗。"
赵大叔一样一样地教我,我认认真真地学着。
播种花了我整整一个下午。
播完种,我又给地浇了水。
村里的井水清凉甘甜,浇在地里,很快就渗了下去。
看着湿润的土地,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菜苗破土而出的样子。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到菜地里看看。
开始的几天,地里还是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
我开始有些着急了,是不是种子坏了?还是我种得不对?
每天我都要问赵大叔:"怎么还不发芽啊?"
赵大叔总是笑着说:"别急,再等几天。"
第八天的早上,我照例来到菜地。
突然,我看到地里有星星点点的绿色。
菜苗发芽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蹲下身子仔细看。
没错,确实是嫩绿的小芽,从土里钻了出来。
我兴奋得跳了起来,大声喊:"发芽了!发芽了!"
邻居家的大嫂探出头来:"小梁,啥事儿这么高兴?"
"我的菜发芽了!"
大嫂笑了:"这孩子,菜发个芽就这么高兴。"
可是我就是高兴,说不出来的高兴。
这些小芽嫩生生的,在晨光中闪着露珠,特别可爱。
我轻轻用手碰了碰,软软的,像婴儿的皮肤。
从那天起,我更加精心地照料着我的菜地。
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菜苗,晚上收工回来还要再去看一遍。
浇水、除草、松土,我把能想到的都做了。
其他知青都笑我:"小梁,你这是把菜当孩子养啊。"
我也笑:"这不就是我的孩子嘛。"
随着时间的推移,菜苗越长越大。
可是就在我最得意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一场大雨下了整整两天。
雨停后,我急忙跑到菜地里看。
眼前的景象让我心都凉了。
好多菜苗被雨水冲倒了,有的甚至被连根冲走了。
我蹲在地里,看着这满目疮痍,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这些菜苗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们受伤,我心疼得要命。
怎么办?重新种吗?可是季节已经过了。
就在我绝望的时候,赵大叔又来了。
"小梁,别泄气,这些苗还能救。"
"真的吗?"
"你看,根还在,茎也没断,缓缓就好了。"
赵大叔蹲下身子,小心地把倒伏的菜苗扶正,再在根部培点儿土。
"这样就行了?"
"行了,植物的生命力比你想象的强。"
我学着赵大叔的样子,一棵一棵地扶苗培土。
虽然累得腰酸背疼,但心里重新燃起了希望。
果然,几天后,那些受伤的菜苗竟然真的缓过来了。
不仅活了,还长得更旺了。
我这才明白,挫折有时候也是成长的机会。
夏天到了,我的菜地已经绿意盎然。
萝卜叶子肥大,白菜长得像小包子,豆角爬上了我搭的架子。
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每一天都有新的惊喜。
看着这些茁壮成长的蔬菜,我心里那种成就感是从来没有过的。
这种感觉比在学校里考了满分还要令人兴奋。
村里的大嫂们经过我的地,都要夸上几句:"小梁这菜种得真不赖!"
听到这些夸奖,我心里美得像喝了蜜一样。
可是就在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
虫子开始祸害我的菜了。
先是白菜叶子上出现了好多小洞洞,后来豆角叶子也被咬得千疮百孔。
我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
打农药吧,怕把菜弄坏了。
不打吧,眼看着虫子越来越多。
赵大叔看出了我的困惑。
"小梁,虫子是治得了的,但是得用土办法。"
"什么土办法?"
"烟叶泡水,喷在菜叶上,虫子就不敢来了。"
我按照赵大叔的方法,找来烟叶泡水,然后用扫帚蘸着往菜叶上洒。
这个方法还真管用,没几天虫子就少了很多。
第一次收获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我小心翼翼地拔起一个萝卜,白生生的,有我胳膊粗。
掸掉上面的土,萝卜在阳光下闪着光,特别诱人。
我忍不住在萝卜上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清脆爽口。
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萝卜。
不是因为味道有多特别,而是因为这是我亲手种出来的。
那种感觉,就像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第一次叫妈妈一样。
接下来的收获更让我兴奋。
白菜、豆角、茄子、辣椒、黄瓜,一样接一样地成熟了。
我把收获的蔬菜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送给邻居,还有一部分准备寄给北京的父母。
可是怎么寄呢?蔬菜容易坏,路上要走好几天。
赵大叔给我出了个主意:"晒干了寄,萝卜干、豆角干,都能放。"
我按照他说的,把萝卜切成条晒干,把豆角也晒成干菜。
这些干菜虽然卖相不好,但是满含着我的心意。
给父母写信的时候,我特意提到了这些蔬菜:
"妈,这些菜都是我自己种的,虽然晒干了,但您用水一泡,还是挺香的。"
过了半个月,母亲回信了。
"收到你寄的菜了,我用萝卜干炖了排骨,全家人都说好吃。你爸说,咱家小梁真的长大了。"
看到这句话,我的眼睛湿润了。
是啊,我真的长大了。
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内心的成熟。
通过种菜,我学会了耐心,学会了细心,学会了坚持。
我明白了什么叫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秋天来了,我的菜地迎来了最后的收获季。
萝卜又大又甜,白菜包得紧紧的,豆角一串一串挂在架子上。
看着满地的收成,我心里涌起一股说不出的自豪。
这一年的种菜经历,让我对土地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
以前总觉得农活儿苦、农活儿累,现在才明白,其实苦中有乐,累中有甜。
当你亲手把种子种到土里,看着它发芽、长大、开花、结果,那种参与生命成长的感觉是任何其他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农民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
土地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生命的寄托。
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你用心照料,它就给你丰厚的回报。
这种朴素的道理,在菜地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冬天快来的时候,生产队要收回自留地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舍不得这块地,更舍不得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
我站在即将告别的菜地里,回想着这一年的经历。
从最初的兴奋到遇到困难时的沮丧,从虫灾时的焦虑到收获时的喜悦,每一种情感都那么真实,那么深刻。
这块地虽然不大,但它给我的远远不只是几筐蔬菜。
它给了我对劳动的理解,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
它让我明白,快乐其实很简单,就在那些最朴素的生活里。
最后一次浇水的时候,我对这块地说:"谢谢你。"
虽然听起来有些傻,但我是真心的。
赵大叔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
"小梁,地虽然收回去了,但是种地的本事你学会了。"
"以后还有机会种吗?"
"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你还愿不愿意种。"
我点点头,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有机会,一定还要种地。
多年以后,当我回到城市,过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我依然会想起1971年的那块菜地。
想起第一次播种时的兴奋,想起菜苗发芽时的惊喜,想起遭遇雨灾时的沮丧和重新振作的坚强,想起收获时的满足。
那些日子虽然平淡,但却是我青春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
它们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对生活投入了多少真心。
就像那些蔬菜一样,你用心种植,它们就会给你最甜美的回报。
而那种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踏实感,是任何其他东西都给不了的。
来源:正大光明百灵鸟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