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员 | 一场超越期待的国乐演出,颠覆你对传统弦乐的认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04:36 1

摘要:9月7日,株洲神农大剧院的聚光灯渐暗,但如潮的掌声却久久不息——我知道,《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早已在每个人心底,种下了一颗属于大唐的种子。ta复原装束如古画中人翩然走出,国乐雅韵与现代舞台碰撞生辉,每一帧皆可入画,每一曲皆可入魂。这是一次超越期待的国乐盛宴,

9月7日,株洲神农大剧院的聚光灯渐暗,但如潮的掌声却久久不息——我知道,《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早已在每个人心底,种下了一颗属于大唐的种子。ta复原装束如古画中人翩然走出,国乐雅韵与现代舞台碰撞生辉,每一帧皆可入画,每一曲皆可入魂。这是一次超越期待的国乐盛宴,自得琴社以极致匠心,让我们听见了盛唐的呼吸。让我们跟随各位评论员,从文字的角度感受这场演出带给大家带来的深刻感受吧!

01

文艺评论员 申耘嘉

自 得 琴 社

赴唐乐之约

昨夜得赴一场古典美学的盛宴 —— 自得琴社 “琴为何物・唐・孤烟直” 演奏会。当乐声起、灯影落的刹那,便知这场相遇,注定要在记忆里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前对传统乐器的认知非常有限,而这夜,大鼓的沉厚、古琴的清越、笛箫的婉转、古筝的流丽、琵琶的脆劲、中阮的温润、唢呐的高亢,连同带着异域清响的嘟嘟克与管子,皆以最鲜活的姿态撞入眼底、叩击耳畔。其中最让我心神震颤的,是那位以大提琴般的持弓姿态 “拉奏” 古筝的演员 —— 那乐音绝非寻常古筝的流盼,而是裹挟着金戈铁马的恢弘磅礴,似千军万马困于重围时的孤勇,又藏着破阵而出的决绝与悲凉,每一缕音波都砸在人心上,沉甸甸的。待散场后查询才知,这便是轧琴,只此一曲,便颠覆了我对传统弦乐的固有认知,原来古乐亦可有这般苍劲的力量。

《破阵》一曲,堪称整场演奏的魂魄。演员们的指尖似有千钧力,每一次拨弦都如剑出鞘,每一记鼓点都似马蹄踏阵,酣畅淋漓的张力将 “破阵” 二字的豪情与悲壮揉得透彻。舞美灯光更与乐声同频共振:冷光骤起时,如刀光剑影在暗夜里交错;暖光漫开时,似残阳凝血洒在荒芜战场。最妙的是舞台两侧投影 —— 血红色斑驳的造影,不似直白的厮杀图景,反倒像硝烟散尽后未散的魂,静静诉说着战争背后的血腥与苍凉。置身其中,竟忘了自己是台下看客,仿佛真的站在古战场的余烬里,听风裹着亡魂的叹息掠过。

若说《破阵》是刚,那中阮独奏《游泰山》便是柔中带韧的雅致。中阮的音色实在动人,既有吉他般的清亮俏皮,又藏着传统弹拨乐独有的温润浑厚 —— 似山涧清泉撞在青石上,溅起细碎的欢响;又似松风拂过林海,裹着草木的清润。指尖流转间,音律便成了可触可感的画,连游览者眼底的笑意、心头的畅快,都顺着乐音漫了出来,没有刻意的雕琢,却让泰山的灵秀与游人的怡然,都活在了耳畔。

待到返场曲目《葡萄仙子》响起,整场的氛围又被推向新的顶峰。那旋律鲜活得似要跳起来,像西域的葡萄藤缠绕着暖烘烘的阳光,每一个音符都带着甜润的笑意与跳脱的生机,

整场演奏听罢,只觉浑身的细胞都被这古典乐音唤醒、滋养。连日来的疲惫与焦虑悄然散去。原来极致的艺术从不是遥远的供奉,而是这般可感可知的馈赠 —— 它以唐时的琴音为引,以古乐的魂魄为骨,让我们在喧嚣的当下,得以撞入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梦境。离场时晚风拂面,耳畔仍有余音萦绕,忽然懂得:生活之所以值得奔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时刻 —— 让灵魂在乐声中舒展、沉醉,寻回内心最本真的澄澈与力量。

01

文艺评论员 裴亚萍

自 得 琴 社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中,唐乐应是最浓墨重彩、炫丽灿烂的一页。昨晚借由“自得琴社”国风乐团的精彩绝伦、超凡脱俗的演奏技艺,让我们这些生长于现代、游弋于乡野的草根,有幸一睹大唐音乐的盛世繁华与梦幻多彩。

一曲《幻世长安》,笛箫一出,吹动多少千古的情愁与沧桑。时光流转、岁月轮回中,又是谁的前世今生来与你在历史的缝隙中相拥?《折柳阳关》,长安青青柳,塞上孤鸿影;蹄痕辙迹远,赠别怀酒冷。《行者》,古琴铮铮声声如泣如诉,在大漠孤烟中犹自呜咽;《凉疆》,凉的岂真是边疆,是少年追忆往事、“不见故人影,唯余两茫茫”的惆怅;《游泰山》、《欸乃》,同是古琴独奏,若是用物作比,前者古朴典雅如明珠,后者清新隽永如流水;《大夏》,上至蛮古洪荒,下至黎民百姓,有睥睨天下之气势,又有忧思千古之情怀。更有《破阵》、《霓裳惊梦》,弹的是音律,抒的是离情,是“纵不敌万马、仍将丹心荐红日”的一腔孤勇,是“重整繁弦、再理宫商”后的明皇太真续梦……

唐乐的庄重典雅与肃穆萧杀,离别伤情与克制隐忍,尽在十三首曲目中时光穿梭,完美呈现。

十位国乐大师们通身全唐装妆造,极简中透着奢华,低调中尽显典雅;一弹一拔、衣袖翻转间都是时间沉淀出的功力与风华!一曲终罢接下曲,环环相扣,没有其它冗余繁琐;曲终灯毕,余音仍绕梁;以至谢幕返场时,仍久久驻足不愿离去,令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01

文艺评论员 龙赞尧

自 得 琴 社

灯起处,盛唐归——评《听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的文化破壁之美

当墨黑的剧场里,右侧舞台的六盏橘黄色灯光从地面缓缓升起时,那束穿透黑暗的暖光不仅是视觉上的“希望”,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通往华夏文明深处的大门——这是《听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最动人的开场,也是整场演出“以景载情、以乐传文”的绝佳注脚。

这场演出的巧思,藏在每一处“看得见的文化细节”里。乐器基座的高低错落,并非随意的舞台设计,而是用空间层次模拟出音律的起伏与古意的留白;与曲目同步流转的诗词提词器和解说,让“大弦嘈嘈如急雨”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能与琴声共振的情感符号;舞者水袖翻飞间,黑纱遮脸宽檐帽旋转着随之轻扬,古代服饰、肢体与音律在此刻交融,将“盛唐气象”从历史记载里拉进了现实视野。两个小时的时长里,观众的感官被彻底包裹,从长安的市井喧嚣到丝路延伸至中东的驼铃悠扬,“穿越”不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沉浸式体验后的真实体感。

更难得的是,这场演出不止于“复刻”文化,更在于“唤醒”思考。当琴声掠过耳畔,让人忍不住追问:秦砖汉瓦下的先民,盛唐长安里的文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否真的比我们更丰盈?那时没有快节奏的焦虑,没有科技过载的纷扰,或许一把琴、一首诗、一壶酒,就能撑起一个人完整的精神宇宙;而他们赖以为生的草木食材、手工器物,也带着天然的温度,比当下工业化的产物多了几分“健康的纯粹”。这种追问,让演出超越了“视听盛宴”的范畴,成为一次与古人的精神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所谓“文化自信”,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回望,而是在琴声与光影里,重新发现华夏文明里值得珍视的精神内核。

当全场灯光亮起时,余音仍在剧场里萦绕,那份被触动的感动却久久不散。《听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最成功的地方,便是用创意打破了古今的壁垒,让我们在灯光、琴声与诗词里,重新触摸到了那个璀璨厚重的盛世,也重新思考了“我们从何处来”的文化根脉。

01

文艺评论员 高世逢

自 得 琴 社

昨晚神农大剧院热闹不凡,大家满是对“唐音盛宴”的期待。刚开始,我浅显的认为,这就是几个会乐器懂音乐的青年才俊组织了一个复古的小乐队在巡回演出。可当音乐响起,古琴的苍劲伴着钟鼓的雄浑直撞心口,瞬间推翻了我所有刻板的印象,这哪里是简单的复古演出,分明是唐代乐师把千年大唐气韵活生生地搬到了眼前。

唐韵重回锦瑟张,

琴音一泻入苍茫。

长安幻梦催弦急,

西域风情逐调长。

舞袖翩跹疑画活,

清歌婉转似鸾翔。

千年雅乐今何在?

且看新声振八荒。

整场音乐会十三首曲目,首首精心编排,既有对古典的经典演绎,也有融入现代巧思的创新改编。恰如十三幅风格各异的唐代画卷,有的勾勒山林幽居的静谧,有的描绘长安街市繁华,有的诉说着边关将士的豪情……风格错落却一脉相承,像一串串联起大唐风华的珍珠,每一颗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除了音乐,形式也很惊喜。舞蹈和吟唱的加入,让整个演出变得丰富。舞者身姿轻盈优美,像是从古老画卷里走出来的仙子。吟唱充满古朴韵味,那独特的腔调,把唐代诗词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朋友感叹:原来传统音乐还能这么玩,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弦音之旅,真是太有意思了。希望自得琴社能继续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让国乐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01

文艺评论员 方妍晖

自 得 琴 社

文明之回响,文化之破壁。

乙巳秋七月十六夜,余有幸观自得琴社《琴为何物·唐·孤烟直》于神农大剧院。初识国乐,如入桃源,耳目俱新,心魂俱震。虽未尽解宫商之妙,然深服其格调之高、意蕴之远,可谓视听双绝,文化盛宴也。

夫乐者,衣唐装、施浓彩,如步阎立本笔下,气象恢弘;舞台简净,灯笼高悬,古器静陈,更迭有序,从容有度,尽显大唐风范。

灯光如笔,聚光成境。明暗之间,虚实相生,似有仙人奏乐琼楼,恍惚见太白举杯、乐天挥墨,诗乐交融,如梦如幻。

是演出也,以十三诗文贯穿终始,李杜王孟之句,如珠玉缀锦,声情并茂。非惟娱耳悦目,实乃引心入古,叩问华夏精神之源。

尤可贵者,岂止复刻盛唐,更启当代之思。昔人一琴一诗一酒,便可涵养性灵;而今科技纷扰,心何所归?此间古调新声,非惟娱情,实为叩问本心、重拾文化自信之良机。

曲终灯亮,余音绕梁。余乃慨然:此非仅音乐会也,实乃文明之回响,文化之破壁。琴为何物?道为何物?盖在音声之外,在华夏儿女血脉之中。

01

文艺评论员 袁燕

自 得 琴 社

幸好没有错过你--《琴为何物·唐·孤烟直》

岁月渐长,保有感知力和提升审美力,于当下的我而言是重要的。

《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正巧翩然而至,走进神农大剧院,一点点的去靠近,一点点的去感知,于海海人群里,静听古今隔空的呢喃;于海海人群里,近赏悠扬古乐的咏叹;于海海人群里,净涤生命裂隙的灰尘。

110分钟的演出,我是全程屏息观赏的状态,整个人的情绪跟着音乐在流动。

回家后再细嚼慢咽一番,由衷的感叹,自得琴社匠心制作的《琴为何物·唐·孤烟直》值得一刷再刷。

舞台的布景,每个细节都击中了我的审美,巧思后的极简,更突出了演奏者们考究的唐风服化道。而在舞台两侧的电子屏恰到好处的将每首曲目的溯源及改编理念做了详细介绍。令人惊喜的是并配以契合的唐诗,观众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结合来自于白居易、李贺、王维、李世民、高适、李白、柳宗元等大家的名篇去领悟演奏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有种处处在用巧思、无一处在用蛮力的呈现形式,是让人们沉醉于音乐欣赏中。我思忖,亦是自得琴社敢于去繁就简的才华自信,更是对古曲古乐器的高度尊重。

首曲为《幽兰》,古琴悠扬,笛箫绵长,清泉叮咚,清风徐徐,如玉君子款款走来,结合着白居易的《听幽兰》一诗“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脑海中有了竹林深处,三五文人吹笛弹琴的画面。

当我听到《行者》这首曲目时,着实被震撼到了,一把古筝,一只中东鼓,演凑出了气吞山河的磅礴壮阔,乐曲在情绪急转直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完全是那种情不知所起的状态。抓紧瞄了一眼电子屏介绍,这是首配以李世民所作诗文以丝绸之路为题的曲子,是在追寻已消逝于漠漠黄沙中的信仰与文明。仿佛一幅流沙聚散,人鸟无迹,蜃楼幻城,热风灼起的画卷跃然而出。

《欸乃》这曲将一把古琴的魅力展现到了极致,似是柳宗元划着一叶扁舟,悠游隐逸于江湖,独钓寒江雪的物外烟霞之孤寂感。

整场下来,紧扣孤烟直主题的13首乐曲,13次的音乐戛然而止,光熄,人隐,曲终,将音乐的张力展示到一个新高度,曲曲直击灵魂,首首叩问苍茫,或肃穆、或苍凉、或离愁,偶有欢快、有激扬、有相思。

演奏者们的高超技巧,让我知道了,古筝摇指一秒钟200次是真的,古筝不仅可以弹,还能拉;看到了横弹的唐琵琶;认识了叫小打和巫毒鼓的乐器……

返场赠了半曲《葡萄仙子》,演奏者们随着欢快的乐曲展现出娇俏灵动的体态,果然,“自得琴社”是自得且其乐的。让观众猝不及防的逃逸似的退场方式,又是一种巧思设计。

观众有很多少年、青年,他们观看到中华传统音乐如此美妙,或许会种下爱上中华传统音乐的种子;当看到演奏者们享受演奏,在舞台上星光熠熠的样子,或许能激发出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热忱来。

有两位完整复刻唐制汉服的观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想她俩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达,是将生活在盛世中国每位独立个体的美好生活的真实诠释。

拓展自己的认知,可以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在旅途中见天地辽阔、万物有灵,在书本里与圣贤对话、与名人对谈;可以是学习新技能;还可以是看一场在家门口的演出。

01

文艺评论员 胡然迪

自 得 琴 社

用新视角构建传统音乐,品《琴为何物·唐·孤烟直》

听了今晚的音乐会最大感受是自得琴社的创作并非对古乐简单复刻,而是以当代审美和叙事逻辑为桥梁,让传统雅乐从历史典籍中“活”进现代观众的感知里。用新视角构建传统,这也许是让文化活起来最有效的方法。

细细回想,这是自得琴社成立的第11个年头,也是我弹琴的第11个年头,从他们开始巡演的时候,我就一直想去听现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却迟迟未能实现。没想到这次湖南的首演落在了株洲,也算是一个机缘巧合让我追星成功。

无论是舞美灯光还是收音,还是演员的服饰造型都能算得上是非常的用心。 还考虑到很多观众可能是第一次听这方面的音乐会,还配了很多的字幕解说,这是今年我看过最有细节的一场音乐会。

曲目的安排也非常的用心,《幽兰》为开篇,为现在存最早的古曲《碣石调·幽兰》(为现在存最早文字谱,文物现存于日本)为蓝本,融入打击乐,让古朴的旋律增加了更多律动。千年前白居易用《听幽兰》一诗评价“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现在想来他说的一点都不为过。

《幻世长安》算是一首世界音乐,融入了中东风格,让人想象到大唐的开放与包容,无论是之前网上看到,还是今天在现场听到,都让人感到震撼,这也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拥有穿越时间和空间打动人心。

《折柳阳关》取材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阳关三叠》,慢版部分由古琴引出主题,竹笛相和营造出离别不舍之情,快板部分主题变成中东风格,描绘丝路风光,充满异域风情,中阮和竹笛加上打击乐一下让音乐变得明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让这首曲子更切合王维的诗。

正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凉疆》和《玉狸记》,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但没有太多印象,今天晚上在剧场中看到的真的非常的动人,尤其是小姐姐的舞姿非常灵动俏皮。

离场时晚风拂面,耳边还似有古乐余韵。自得琴社用11年时间证明,传统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当它与当代审美、世界视野碰撞,便能生出打动人心的新力量。而我这11年的琴路与这场迟到的现场之约,更让我明白:好的文化传承,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我们期待它“活”过来,它也恰好以我们能懂的方式,温柔地走进当下。

01

文艺评论员 曾亦彬

自 得 琴 社

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

昨晚在神农大剧院观看了连续四年登上CCTV央视中秋晚会舞台,以传播古琴文化为特色的自得琴社朝代系列音乐会《琴为何物.唐.孤烟直》,本人的感触有以下两点:

一、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大唐音乐的故事在边关、在异域,这些故事来源于个人命运与家国情怀剧烈碰撞的大时代背景里。《唐.孤烟直》让今人穿越到了大唐,感触到了美妙的音乐。搭配着唐朝诗人的诗词,让人在欣赏动听音乐的同时,加深了对时代的背景的了解,升华了音乐表达的时代主题。

二、服饰之美+音乐之美+灯光之美,美不胜收

自得琴社最初“走红”是依靠装束复原视频。乐师们穿着古代服饰或吹笛箫,或弹琵琶,或抚古琴,仿佛打开了一幅绝美画卷。服饰之美、音乐之美和灯光之美,让人穿越到了大唐盛世。

01

文艺评论员 张灿强

自 得 琴 社

自得琴社的《琴为何物·唐·孤烟直》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整场演出从乐器合奏、情感表达到文化交融,都展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古琴作为主奏乐器,音色清润而深沉,时而如大漠孤烟般悠长,时而如长河流水般婉转。它与笛子、箫、二胡等传统乐器的对话,形成了层次丰富的音响织体。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演奏巧妙融入了西域元素,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又通过现代编曲手法增强了音乐的空间感与戏剧性。

演出以王维《使至塞上》的意境为核心,将诗中的苍凉、壮阔与孤独转化为音乐语言。古琴的泛音仿佛远处的烽火,低回的琴音如同大漠的风声,带领观众进入一个充满画面感的音乐世界。

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克制而深沉,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细微处触动人心。每一次琴弦的振动,都像是在诉说千年的故事,让观众在静默中感受到时间的流动与历史的厚重。同时,简约的舞台布景与现代灯光技术相结合,使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走出剧场,那悠长的琴声仍在耳边回荡,仿佛大漠孤烟,久久不散。

01

文艺评论员 张鑫

自 得 琴 社

诗乐相和,古乐新声

作为国风乐团的领航者,自得琴社以独具一格的演奏方式继承传统音乐、发扬新国乐,赢得广大观众喜爱。9月7日,《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系列音乐会在株洲神农大剧院上演。演出曲目有传统古曲(如《欸乃》),根据传统古曲改编而来的新曲目(如《折柳阳关》、《幽兰》、《颐真》),也有新创作的曲目(如《行者》、《梁疆》、《大夏》)。演出团队通过传统乐器独奏、协奏、合奏等形式展现出传统古乐的文化魅力。

对于观众来说,这场音乐会带来的不只是古风音乐的沉浸式体验,还有古诗词的学习与补充。每一首曲目的演奏过程中都在屏幕上配有与曲目内容相近的古诗词,使得诗乐同源更加具象化。如《折柳阳关》对应的《阳关三叠》,观众在诗词内容与音乐意境的多感官体验中,乐曲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更加深入人心。

从音乐会的现场演绎来看,创演团队在坚守传统古乐本身的韵味同时,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寻求突破,赋予古乐新的时代审美。《阳关三叠》《碣石调幽兰》《白石道人歌曲》等传统曲目在乐团的演奏中,融入了一些新的乐器声音,不仅增加了现场的演奏效果,也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

自得琴社的破圈不仅是一场古乐翻新的大胆尝试,更是对传统音乐当代传承的新突破,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较好的范式。

01

文艺评论员 陈文潭

自 得 琴 社

大漠。孤烟。长歌

白露之夜,与其说是欣赏了一场音乐演奏会,不如说是回到了西域,回到唐朝西部诗的梦乡。去年到了甘肃兰州,张掖,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今年去了西安,宝鸡,对西部的美景与`文化念念不忘。昨夜的晚会,又唤起了美好的回忆。

自得琴社,艺如其名。聚集着一群热爱西部民族音乐的艺术之子。他们一举手一投足一传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丝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将西部的辽阔苍凉,广袤深邃,神秘动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荡气回肠。那幽兰折柳,那边关冷疆,那大夏长安,那破阵惊梦,十三个节目,十一个演员,尽情演绎,勾魂摄魄,巨大魅力,真乃震撼人心,让人"三月不知肉味",乘兴而归。

01

文艺评论员 魏少玲

自 得 琴 社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菜鸟小白的我,参加评论员活动的念头却已滋生很久。庆幸在今秋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刻终于迈出了行动的脚步,感恩平台的包容和接纳。而第一场美妙的观赏体验,就来自于《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的精彩呈现。

整场演出是听视双觉盛宴,也是一场疗愈之旅,空谷传响,直达心灵!在喧嚣的周日夜晚,让观众放下忙碌、卸下疲惫、舍掉牵绊、忘掉世俗,沉浸式地陶醉于自得琴社十余位表演家们的演出场域当中。整个舞台变换的形式、切换的色彩并不多,甚至从头至尾就是很统一的大唐古典风,但贯穿的13个节目的每一幕都超有意境、完美契合、一脉相承,尤其古琴、中阮、笛箫、鼓等传统乐器一出,那种抓心的声视觉和氛围感,一下就有了,让你瞬间穿越,安静放松下来,甚至闭目养神的感受享受、想象融入,亦是很可的!

第一曲《幽兰》,悠扬的古琴声中突然有鼓声加入,层次感立马丰富了,还有一种像风铃一样的乐器(后来查证叫小打),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清脆而有力,空灵而深远!《幻世长安》里多了笛子,节奏中注入了那种万马奔腾的马蹄声,结尾处舞台光线逐渐明亮,也为此曲升华带来了自然而然的气势!《行者》也有一阵阵密集急切的声音,大有《琵琶行》里“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后又转而奔腾、急促,完美的转承起合!《凉疆》开篇大气凄凉,似乎辽阔无垠的沙尘风就扑面而来,再看到屏幕上打出“世事两茫茫”的字样,想起《赠卫八处士》里“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出处!感慨,这无常的人生,这逆旅的行人呐,我们都在“离别、重逢、再别、再逢”的轮回里邂逅着。《玉狸记》里的舞蹈增加了奔放热烈感,颇具浓烈的异域风情,也为故事演绎披上了神秘色彩。《大厦》加入了唢呐,背景介绍里有诸多典故,天地开辟,远古洪荒,大禹治水,万物新生……历史的画卷仿佛在徐徐展开!《颐真》节目,很喜欢这个“颐,养也”的注释,只是感觉在表演中突然有了人声,有那么一点突兀,但随着后面的合奏铺排,也很有自然的意境了!特别留意到那位男表演者忘我地敲着羯鼓敲了很久,这也是艺术的坚守定力与魅力!《破阵》作为全场压轴结尾,演绎干脆利落、升华主题,我也在那一刻品到了大唐盛世的繁华景象,脑海中画面感就此焊刻!

而像《乐极》《折柳阳光》《欸乃》等很多篇章中,又欣喜看到屏幕上打出的很多古诗词,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我都一一查阅下载,想回头再去咀嚼品读!返场表演,老师们的可爱和俏皮面也体现出来了,真是诚意无敌!

曲终人散,我心满意足地走出大剧院,却还依然沉浸在那阵阵喜悦的掌声里,我也继续感慨于经典国风的魅力,感慨于中华民族这生生不息的、昂扬向上的力量!

01

文艺评论员 谢琼菲

自 得 琴 社

昨天是第一次正式欣赏如此古色古香的国乐演奏。非常对味,从骨子里喜欢。

特别是古琴与与箫的合奏,瞬间能理解古人逢知音的稀缺和喜悦。 要说的,都在曲子里,懂的人自然就懂了,无需多言,你要说的,恰是我想表达的,你弹的,恰是我的萦绕情绪。

每曲都觉得短,不够听啊。

摆弄这些中式乐器的,都这么年轻,且多才多艺。都说台下十年功,乐器的练习枯燥而寂寞,这是经过多少时间的积累,才有这么高超的展现啊。

几乎每位都是多面手,留下的都是全才。看那位打击乐手,周边摆满了物件,像拟音师一样道具良多,一下这个一下那个,你以为就这,不,他还会鼓,锁呐、管子,还有我说不出名字来的好些声器;琵琶手还会弹唐朝琵琶,吹箫的又吹笛,脚边还有我叫不出名的乐器。

这种团队真好啊,学习型组织,卷得人十八般武艺俱全。

说话的声音还那么好听,虽然不多话。

舞台设计古典素雅,整场表演满满高级感,非常中国,拿得出手的好东西就该推广。

01

文艺评论员 刘苏生

自 得 琴 社

由吹管、弹拨、打击乐组成的十人自得琴社为我们演出了一场精采绝伦的国风古韵之乐,演奏者们技艺高超、出手不凡、表现力了得!虽所有曲目都属古风,但每曲的音乐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各异,演奏者们以 娴熟的技艺通过调性、节奏、音色、速度、强弱的对比刻画出幽兰、行者、凉疆、破陣等不同内涵、意境、情景 的音乐主题,曲曲刻画得 细腻入微、入木三分、 淋漓尽致,使人如梦如幻、身临其境,加之加进了一些中东音乐元素在一些曲目中的灵巧 运用,更增强了古乐迷人 的韵味、魅力与风彩……曲终灯亮,观众们仍不忍退场,余音绕梁、陶醉其中!

01

文艺评论员 尹德胜

自 得 琴 社

古音袅袅,古诗文脉,古画盛唐!

在神农大剧院现场听《琴为何物·唐·孤烟直》音乐会,是既好听,又好看;既穿越复古,又潮流现代;既是千年雅乐,又有时尚轻盈。听完的感受如看自得琴社的网红视频,这一切似是从盛唐来,从古画中来,从唐诗中来,美不胜收,疗愈心灵。

音乐会全部十三首曲目形散神不散,都在演奏着盛唐的气象。在《幻世长安》有城与人,在宫廷有强劲的《破阵》,也有爱与《霓裳惊梦》,有边塞,有战争……盛唐不只是繁盛,而是一种多元并存,这种宏大气象在音乐中徐徐展开了画卷,美轮美奂!

自得琴社虽然“复古”,但却不陈旧;传统古曲进行改编和二创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演奏题材,玩转跨界音乐,还加入了中东音乐元素,创新创作。《幽兰》通过鼓与琴的结合,展现出一种韵律感,仿佛将听众带回那个大唐盛世的浪漫年代。可见,传统并不一定是枯燥的,而是可以随着时代的步伐、与每一代人的心怀而不断进化。这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值得文化工作者学习。

最后返场曲目结束后,鼓手扔下鼓锤就跑下台,赶快“下班”的状态,让观众们更是会心一笑了。演出结束后,观众们都带着笑意走出了剧院。在这个浮躁的现代社会中,自得琴社的音乐会为我们提供了一处精神栖息地,让心灵得以暂避喧嚣,回归本真。离场时,耳边依然想着古音袅袅,夜空中似乎飘着一缕唐朝孤烟……这或许就是自得琴社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礼物——在传统文化中找到面对现代生活的智慧与力量。

01

文艺评论员 姜满珍

自 得 琴 社

昨天白露节气刚刚莅临炙热的株洲,自得琴社十位精英携带着满身音乐细胞给咱们株洲人献上了《幽兰》《行者》《霓裳惊梦》等13个精彩的节目。

很少欣赏这般高雅艺术的我感触良多,回家久久不能入眠,余音绕梁般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琴为何物 唐 孤烟直》这场音乐会有三大特点值得我们欣赏:

舞台设计古朴大气协调。整台节目背景颜色都较为深沉,演出者服装大多着橙黄色、淡黄色或乳白色,与舞台上的橙黄色的灯光交相辉映,将观众带入忧伤、离别、寂寞等古韵典雅的情境之中。《幽兰》《折柳阳关》《凉疆》等节目很有感同身受。

作词作曲融入古代元素。几乎每一个节目都来源于古代的诗人、古曲、民谣、古代战事“破阵”等灵感,这种“古为今用”的创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既传承了世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弘扬了新时代的艺术风格,传统与创新的碰撞是艺术家从未停歇的灵感来源。整场音乐会给爱好艺术的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演出者如同“琴瑟和协”。有的节目古筝、古琴、笛子、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齐上阵,大家没有半点慌乱的神情,娴熟的技法、丰富的表情将每一个节目展现得精彩纷呈,获得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我想现在的人们理解的琴应该是音乐的代言词,一场音乐会,雅韵流芳,凝聚着情思,也传衍着情怀。它可以是文人雅士欣赏的阳春白雪,也能成为千万普通人安放心灵的休憩之地。《诗经》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吟咏,《皇帝内经》里有“五音入五脏”的说法,可见音乐给我们带来愉悦之感是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了,怪不得我们身边那么多人从小学习各种乐器,那么多离退休老人乐此不疲往老年大学跑。

自得琴社,从成立之初的三四个人,到现在的10多个人,这家起步于上海、小而美的民营琴社,收获着指数级的“粉丝”增长。线上,它已拥有数百万观众,作品总播放量超3亿;线下,它的足迹遍布32座海内外城市。将文化盛宴渐趋走下神坛,步入生活,为现代人带来快乐与祥和。

问世间“琴”为何物?走过十年的自得琴社,弹拨出他们的答案——直教人怡然自得,众乐乐矣。

01

文艺评论员 王白鲁

自 得 琴 社

一场古典音乐会——观“自德琴社.唐.孤烟直”音乐会

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了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音乐人,2020年起他们连续四年登上CCTV央视中秋晚会的舞台,以笛.箫.古琴.古筝.琵琶.中阮.巫毒鼓.大鼓.锣.唢呐等乐器演奏着古人的作品,一曲“幽兰”,一曲“幻世长安”,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年代,使人身临其境,将观众带到了幽兰,长安,大漠,草原,带到了拓疆筑城的年代,我们看到了大唐的盛世,人民安居乐业,一曲“游泰山”虽说是1982年的作品却运用古典的演奏方式,古朴典雅,悠然自在,伴飞流奇嶂,友苍松翠苔,足可神驰天地以忘忧。

器乐与舞蹈“玉狸记”舞者以多姿的动作讲述着一个漠漠黄沙中的缱绻幻婪,沉沉碧落,皎月添光,玉狸倩影,旋舞陆离,或幻或真,意不一可执,舞者的舞动,演奏家的演奏引起了观众久久的掌声。

器乐合奏“大夏”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以“洪荒”,“灾降”,“逐小”,“日熙”,四个乐章以唢呐为引讲述了大禹治水,万物新生,铺阵出一幅诡谲奇幻的画卷将音乐会推向高潮。

器乐合奏“破阵”分四段,金戈,突围,楚歌,就义进行演奏,千军万马进行战斗,雷电交加,实属难得的一个好曲目。

大鼓在整个演奏过程中以一个指挥的引导,声声鼓声,棒棒点点在曲目中体现出他的主导地位。

演奏员固定的坐席,灯光巧妙的运用,一个演员一束光,曲完灯暗使观众还留在曲目中不能自拔!

愿这些音乐人将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将我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以音乐的形式告诉世人,我们华夏儿女的故事。

01

文艺评论员 段淑芳

自 得 琴 社

落入凡尘的仙子

9月7日晚,我有幸在神农大剧院欣赏了自得琴社带来的朝代系列音乐会《琴为何物.唐.孤烟直》,这是我第一次观摩自得琴社的演出,也是第一次正儿八经接触国风音乐会。作为音乐门外汉,整场音乐会让我有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新奇感,视觉与听觉皆被深深震撼。尽管我似懂非懂,甚至有些不懂装懂,但仍不得不赞叹,这确是一场高水准、高品质的演出,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与艺术熏陶。

整场音乐会,给我留下了以下几点深刻的印象。

一是演员们身着统一的唐装,色彩浓烈艳丽,妆容夸张喜庆,视觉上极具冲击力。

二是舞台布置简朴清新而不失庄严、大气。头顶上几个橘黄色的灯笼高高挂,贯穿了整场演出,突出了年代感、历史感、氛围感。舞台上的演出道具置放的位置比较固定,变换不大,无非是古琴、古筝、中东鼓等。节目更迭间,器乐变换、演员退场与上场皆在黑暗中有序进行,从容不迫,尽显大将风范与训练有素。

三是灯光的巧妙运用。整台音乐会下来,灯光的变换看上去很简单,其实都是经过了精心设计和布局的。每一束聚光灯只精准照耀着正在奏乐的演员,其他人都处在黑暗和朦胧中,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带给人一种神秘感。

四是整台音乐会由十三个看似独立其实又有一定联系的故事构成。李白、白居易、李贺、王维、柳宗元、高适等人的唐诗就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整台演出因此而精彩纷呈,带给人诗意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我最喜欢的是第九个节目器乐与舞蹈《玉狸记》。演员用美轮美奂的肢体语言为我们诠释了一只玉狸的挣扎与呐喊,向往与美好。如梦如幻,如泣如诉。在传统文化中,玉狸代表着爱情、吉祥和健康,寓意探索真理的勇气,也象征变革与创新,因其机智特性被赋予突破困境的内涵。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舞台上舞动的精灵,她分明不是一只狐狸,而是落入凡尘的仙子。

01

文艺评论员 蔡静

自 得 琴 社

今晚欣赏了一场由自得琴社带来的音乐会。这场名为琴为何物•唐•孤烟直的朝代系列音乐会,风格迥异,令人耳目一新。

整场音乐会以唐朝著名诗人李白、高适、柳宗元、王维的诗歌作为背景,辅以笙箫、古琴、中阮等乐器,给观众呈现了一场音乐盛宴。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第三支曲子《折柳阳关》。该剧是以古曲《阳光三叠》为蓝本发展而来,悠扬的笛声带有浓厚的西域风情,广袤的大漠,一望无际。曲终时,音乐戛然而止,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还有一曲独奏《游泰山》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叫中阮的乐器。这个形似琵琶的乐器是古琵琶的一种,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年轻人的乐团就是不一样,最后自得琴社返场演出结束之后,几位男性演奏者拔腿就跑,可把观众逗乐了,给整场演出平添了几分轻快!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