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芒格最扎心的提醒是:你赚不到钱的核心原因,往往不是没抓住机会,而是总在主动跳进坑里,普通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做加法——学短视频、搞直播、开网店,却从没想过:“哪些事做了一定会亏?” 就像装修房子只看软装多美,却不检查承重墙有没有被敲掉。
如果你想搞钱,想变富,这篇内容必看。
我们要明确一点,变富最快的思路一定是对标学习那些已经变富的人。
所以接下来阿胖会结合顶级富豪芒格的智慧,和你分享那些真正有钱的人,而且是白手起家的人,到底有哪些富人思维习惯。
我希望大家看完之后猛练,猛练之后,你一定会有提升!
芒格大家都认识吧,巴菲特的“师傅”,全世界最知名的富豪之一!
很多人一提搞钱就像打了鸡血,满世界找“月入十万的副业”“零成本创业项目”,仿佛财富藏在某个爆款教程的最后一页。
但芒格最扎心的提醒是:你赚不到钱的核心原因,往往不是没抓住机会,而是总在主动跳进坑里,普通人像没头苍蝇一样做加法——学短视频、搞直播、开网店,却从没想过:“哪些事做了一定会亏?” 就像装修房子只看软装多美,却不检查承重墙有没有被敲掉。
芒格有句毒舌金句:“如果我知道自己会在哪儿摔跤,那我连那条路都不会走。” 这种逆向思维的本质,是把“避坑”当成财富积累的关键。
想想看:一个人辛苦三年攒了30万,结果一时冲动加盟了“网红奶茶店”,加盟费+装修亏掉25万,本质上不是“赚钱能力差”,而是“防傻意识为零”。
从行为心理学看,人类天生有“损失放大效应”,一次犯傻决策带来的损失,需要三次正确决策才能弥补。
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反复强调:“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亏钱,第二条准则是记住第一条。” 所以啊保住本金的能力,永远比赚钱的野心更重要。
举个现实例子:前两年“玩具店加盟”火遍圈子,宣传语写着“无人值守、月入三万”,多少人刷信用卡凑加盟费?结果呢?多数店铺因为选址错误、产品滞销倒闭,加盟费打了水漂。
这不是没赶上风口,而是根本没算过:“如果这个模式真这么赚钱,为什么盟主不自己多开几家?”
我表姐去年装修婚房的经历,堪称“防傻思维”的教科书级操作。
当时她逛家居卖场,被导购洗脑“全屋定制套餐19800元,送全屋家电”,差点当场签合同,但她突然想起芒格说的“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硬是忍住冲动做了三件事:先拆穿套餐陷阱,把套餐里的项目一项项列出来,发现“全屋定制”只包含主卧衣柜,其他空间要加钱。
“送家电”都是淘汰款,想换新品得补差价。
算清隐性成本,问清楚增项收费标准,比如抽屉每个加200元、五金件升级要补1500元,算下来实际要花4万多,比市场价贵了1.2万。
最后验证商家逻辑,假装打听“如果不加盟,自己找工厂做行不行”,导购立刻变脸,暗示“散户拿不到好材料”,但她后来找独立设计师+工厂定制,同样的材质只花了2.8万,还多做了一个书房榻榻米。
看看你最近的消费决策:是不是被“直播间限时秒杀”逼得冲动下单,收到货发现根本没用?看到圈子有人晒“副业日赚500”,就急着交钱学课程,结果发现是割韭菜?装修、买车时,被“套餐优惠”绕晕,签完合同才发现全是坑?
芒格说:“人类的大脑天生喜欢走捷径,这就是犯傻决策的温床。” 多少人一边抱怨钱难赚,一边在“理发店办卡”“健身房年卡”“电视购物”里反复踩坑。
怎么做,才能避免自己少犯傻呢?
做决策前先问三个“灵魂问题”:如果我现在不做这个决定,一个月后会后悔吗?对方拼命推销的东西,是不是在掩盖某个缺陷?这个“机会”如果真这么好,为什么轮得到我?
还有一点很重要,去启用“第三方视角”,遇到让你心跳加速的“好机会”,立刻找一个“泼冷水”的朋友商量,或者在网上搜“XX骗局”“XX避坑指南”,很多坑早就有人踩过。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当一件事被所有人看好时,往往已经没什么钱赚了;而当一件事充满争议、毁誉参半时,反而藏着巨大机会。
普通人的思维是“求安全”——大家都说好才敢上,大家都反对就赶紧躲。
但芒格的逻辑是:当共识形成时,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信息,而争议才是认知差的源头。
就像巴菲特买可口可乐时,很多人说“含糖饮料不健康,迟早被淘汰”;芒格投资喜诗糖果时,也有人质疑“巧克力生意没技术壁垒”。
但他们看到的是:争议的背后,是市场低估了品牌护城河和消费者惯性,说白了,争议越大的地方,越容易出现“价格错配”,而富人赚的就是这个“别人看不懂,我看得懂”的钱。
有个概念叫“羊群效应”:当大多数人持相同观点时,容易忽略独立思考,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或恐慌。
而芒格推崇的“跨学科思维”里,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正是破解羊群效应的关键。
他曾说:“当你看到所有人都朝一个方向跑时,最好停下来想想,他们是不是集体犯了错。”
小多创始人黄峥的创业经历,堪称“争议掘金”的教科书。
2015年刚上线时,全网都是嘲讽:“卖假货的平台”“low到爆的模式”“只配下沉市场”,连投资圈都在争议:这种靠低价和社交裂变的模式,到底有没有未来?
但黄峥看到的是有很多低收入人群,他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需要性价比,争议的核心“低价”,恰恰是未被满足的刚需。
当别人在争议中犹豫时,小多用3年时间做到3亿用户,市值突破千亿,黄峥后来在采访中说:“如果一件事没人争议,那才要担心,因为意味着你没有任何独特观点。”
看看你身边的争议场景:某个新兴行业刚出现时,媒体一边报道“风口”,一边唱衰“泡沫”,你是不是直接选择“观望”?老家的传统生意,年轻人觉得“老土”,长辈却靠它赚得盆满钵满,你有没有认真研究过?某个小众领域,身边人觉得“没市场”,但从业者悄悄年入百万,你是否只当笑话听?
芒格说:“真相往往藏在主流观点的反面,或者至少是边缘地带。” 当你听到两种极端声音在争吵时,别急着站队,先想想:“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有没有被双方都忽略的关键信息?”
那我们如何从争议中挖掘财富机会呢?
每周记录一个被热议(好坏评价两极)的事件或行业,比如“直播带货到底是不是割韭菜”“预制菜会不会毁掉餐饮业”,用中立视角分析双方的论据。
假设争议中的“坏观点”是错的,那么“好的可能性”在哪里?比如有人说“实体店必挂”,反共识推演就是:“哪些实体店服务是线上替代不了的?”(体验型、本地化服务等)。
如果发现一个争议领域有潜力,别直接all in,先投一点时间或钱试试水,我做自媒体就这么做起来的。
提到搞钱,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我要更努力”“每天工作16小时”,仿佛忙碌程度和财富成正比,但芒格的时间观完全相反:真正的时间杠杆,不是增加工作时长,而是找到“单位时间产出最高”的事,然后把80%的精力砸进去。
普通人陷入“瞎忙陷阱”——每天处理琐事、应付无效社交,看起来很努力,却从没在关键事情上积累优势。
就像巴菲特的“25-5法则”,列出25件想做的事,然后圈出最重要的5件,剩下的20件直接拉黑,绝对都不碰。
芒格更狠,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没有一个不是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但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填满时间,而是为了提炼出能撬动决策的关键知识。”
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在时间管理上的应用早已被验证:20%的关键行动,决定了80%的成果。
但芒格进一步升级了这个逻辑:不仅要找20%的事,还要看这件事能不能产生“指数级杠杆”。
比如做一次深度研究(如行业分析),可以用于10次投资决策;写一篇高质量文章,能持续吸引客户或流量;培养一个核心技能(如编程、演讲),能在多个场景复用。
这种“做一次,赚多次”的时间杠杆,才是富人财富积累的加速器,而普通人的时间是“线性的”——干一小时活赚一小时钱,没有杠杆效应。
看看你的日常时间分配:每天花多少时间刷无意义的短视频、逛圈子?有没有被“伪勤奋”绑架:比如为了凑时长加班,却没产出关键成果?是不是习惯性答应别人的请求,哪怕明知对自己没价值?
芒格曾批评一种现象:“很多人看似忙碌,其实是在逃避真正重要的事——那些需要深度思考、可能带来巨大改变的事。” 就像健身时举轻重量做100次,不如用大重量做10次来得有效,时间管理的核心是“压强原则”。
接下来分享一些榨干时间价值的实操方法
可以早上花10分钟,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3件最能推动目标的事,完成前不碰其他琐事。
比如创业者的关键事可能是“谈一个核心客户”“优化产品逻辑”,而不是“回邮件”“整理文件”。
还要给事情贴上“杠杆标签”,做每件事前问自己:这件事的产出能不能重复利用?有没有可能产生“复利效应”?比如写自媒体文章就是高杠杆,因为一篇文章能持续带来流量和影响力;而帮同事取快递就是低杠杆,做完就结束了。
最后还要练习“时间定价”,假设你的时薪是200元,那么当遇到一件事时,算算“自己做需要多久”和“花钱外包需要多少”。
比如花3小时整理资料,不如花50元请兼职做,省下的时间去做更值钱的事。
来源:阿胖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