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病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近20年来,我国肝脏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病毒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步下降,而非病毒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支持肝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肝病诊疗水平,推动科研进步,北
肝病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近20年来,我国肝脏疾病谱发生显著变化,病毒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步下降,而非病毒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为支持肝病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升肝病诊疗水平,推动科研进步,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于2024年发起“力肝专项研究”课题,并于2025年进一步加大投入,持续推进该研究项目。
2025年8月30日,“力肝专项研究”科研培训会(高级班)在华夏中原的璀璨明珠——郑州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多个关键科研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内容包括:如何正确开展医学研究、从临床实践中提炼高质量论文的路径与方法、研究项目申请书的撰写要点,以及临床试验中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的核心规范,为大家提供了系统、实用的科研指导。
活动现场(天士力供图)
高屋建瓴 真知灼见
会议伊始,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侯新晖担任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陈煜教授和公益捐赠企业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贞依次上台致辞。
茅益民教授强调,我国由研究者自主发起的课题正蓬勃发展,其数量的显著增长是高学术活力的证明。这些研究正以丰硕的高质量成果,推动中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跻身世界前沿、引领前进方向。
未来,期待我国青年研究者能够深挖临床富矿,将临床诊疗中的病例转化为独具价值的研究素材,实现医学实践与科研探索的有机融合;突破执行者定位,以创新思维主导研究设计,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体系;秉持实践哲学,在科研行动中淬炼真知,将试错过程转化为经验积淀,助力中国临床研究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陈煜教授表示,当前肝病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病毒性肝炎虽可经特效药控制,但炎症纤维化仍需积极干预;与此同时,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病等非病毒性肝病发病率持续走高,其引发的肝硬化、肝癌风险亟待重视。他期待本次会议能帮助青年医生以系统化课程开拓研究视野,以实战案例夯实方法学基础,挖掘高价值科研切入点,实现机制深化、临床转化与创新生态培育的协同发展。
王贞副总经理指出,该项目开展两年来,获得全国300余家医院积极响应,基金会已投入290万元资助56家医院开展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她强调,临床与科研项目是相辅相成的,此次培训会旨在助力临床医生掌握前沿研究方法、提升科研转化能力,为肝病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肝病领域长期支持者,天士力集团未来将持续通过“力肝专项研究”等项目,深化基础与临床研究结合,推动科研成果临床转化,携手专家学者共同促进肝病诊疗水平提升。
激情洋溢的开幕式后,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会周海洋秘书长对“力肝专项研究”课题进行介绍。她指出,2024至2025年度的“力肝专项研究”受到了全国同行的重点关注和积极参与,投标总数不断上升,充分说明了该课题的品牌成果和影响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梳理科研思路,肝胆相照基金会对科研培训进行全链条梳理,真正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能上手。
洞见启明 醍醐灌顶
茅益民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张征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宋清坤教授分别担任本环节主持。
陈煜教授围绕“临床医生如何正确对待科研工作”作专题分享。他指出,临床与科研相辅相成:科研是破解临床难题的“解题器”,临床则为科研灵感的“发源地”,二者形成“临床产生并应用证据、科研验证并归纳总结”的闭环。
针对当前临床医生科研实践中的现实困境,陈煜教授剖析了四大挑战,即时间精力有限、科研方法欠缺、资源支持不足、成果转化受阻,并揭示了三大认知误区:盲目追求“高大上”研究、割裂科研与临床关系、片面注重论文数量。他强调,临床医生应立足真实世界问题开展研究,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方法学能力,同时借助跨学科协作突破资源瓶颈,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良性循环。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耿嘉蔚教授以“如何从临床中发现科学问题并撰写高质量论文”为题,结合已发表的研究案例,系统阐释了科学问题凝练、前沿方法应用、实验设计优化、期刊匹配策略及论文撰写规范等关键环节。针对新手研究者的写作路径,耿教授提出“先易后难”的渐进式策略,并特别强调临床研究合规性的核心要求:涉及人体样本的研究需在美国NCBI数据库或期刊指定平台公开原始数据(尤其组学与测序数据),获取唯一数据授权编号;投稿时必须同步上传经伦理审批的志愿者知情同意书,确保研究全程符合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规范。此次分享为临床科研人员提供了从问题发现到成果发表的全流程指导,对提升研究合规性与学术传播效能具有实践价值。
宋清坤教授围绕“临床研究项目申请书撰写核心要点”展开专题报告,他着重强调,研究问题的创新性是申请书的灵魂所在,需立足临床未满足需求,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临床实践洞察,凝炼具有科学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突破口。针对研究设计框架,宋教授详细解析PICOS原则在方案构建中的规范应用,并结合案例演示如何通过逻辑矩阵实现研究要素的精准匹配,为科研人员构建严谨可行的实施路径提供了方法学指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武珊珊教授分享“临床试验中的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要点”,系统阐述数据管理核心:需基于研究目标明确关键数据采集范围,针对缺失数据应先诊断缺失机制,再选择多重插补等科学方法处理。在统计分析环节,重点解析研究终点设定需兼顾临床与统计效能,数据集划分应严格遵循全分析集、符合方案集等规范;统计分析方法需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类型适配选择。针对RCT研究,她强调需通过分层随机化等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并指出多重检验校正对控制假阳性风险的重要意义。报告为提升临床试验数据质量与分析严谨性提供了方法学指导。
唇枪舌战 求同存异
学术报告环节结束后,活动进入备受期待的“互动工作坊:临床试验设计实操Workshop”环节。现场迅速凝聚起热烈而专注的研讨氛围,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培训的临床医生们纷纷围绕自身研究中的实际瓶颈展开深度交流。在不同观点的交汇与碰撞中,思维火花持续迸发;与会专家深入各组,实时给予专业而精准的指导。随后,各小组代表依次汇报所形成的创新解决方案,并接受专家的针对性点评。整个工作坊不仅实现了知识的流动与融合,更切实推动了复杂科研问题破题与新思路的生成。
云程发轫 风物长宜
会议总结环节,茅益民教授充分肯定了此次培训的实践意义与学术价值。他指出,会议通过结构化科研方法论培训与标杆性创新案例解析,成功搭建了从临床实践痛点向科学问题凝练、再到研究课题设计的系统性转化框架。
“力肝专项研究”将进一步优化全链条支持体系,涵盖课题前瞻性孵化、研究过程动态督导以及成果转化闭环管理,期待通过科研的创新性突破,推动中国肝病领域实现从方法学跟跑到原创性领跑的战略性转变,为全球肝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
来源:天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