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叫岩田宇伯的日本普通打工人出了一本书,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在日本乐天网站电影部门销量排名第三,在亚马逊一度登上“best seller”榜单第一名。随着销量增加,售价也水涨船高,从3000日元一路飙升至6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
最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叫岩田宇伯的日本普通打工人出了一本书,在日本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在日本乐天网站电影部门销量排名第三,在亚马逊一度登上“best seller”榜单第一名。随着销量增加,售价也水涨船高,从3000日元一路飙升至6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0元)。
诸位,你们能猜到这是一本什么书吗?
原来,日本人除了对AV有兴趣之外,对中国的抗日神剧也青睐有加。该书正是一本中国抗日神剧的集大成之作,中译本的书名就是《中国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
该书汇总了包括《抗日奇侠》《孤岛飞鹰》等在内21部抗日神剧,共计678集、30180分钟的剧情内容。作者真是个有心人,不但对剧情、人物关系、“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桥段作了图文并茂的分析和梳理,而且附有中文学习专栏,不认识日文且没有看过抗日神剧的中国读者,连蒙带猜也能读个八九不离十。
一个普通的打工人,凭借这本书,完全可以把副业当成职业,后半辈子高枕无忧。现在,即使他像哈尔滨马拉松国内女子张水华一样,把领导批个体无完肤,谁又能拿他怎么样呢?毕竟,被网暴的几率在日本要我们国家低得多。
真是一万个没想到,鬼子也爱看抗日神剧。
我不禁有些好奇,日本人看抗日神剧,会作何感想?
我想不出来,只好借助人工智能分析。
人工智能归纳了四种类型观众。
第一类观众相对肤浅。他们把抗日神剧归为“特摄片”(类似《奥特曼》《恐龙特技克塞号》等)或喜剧,而非历史战争片。他们还停留在视觉享受层面,认为抗日神剧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体验。
第二类观众比较严肃。他们认为,抗日神剧的夸张剧情,会导致部分日本观众对历史产生错误认知。有人缺乏对中国功夫的了解,对剧中的特效片段信以为真,认为中国确实存在超能力战士。另外,严肃观众还担心日本右翼分子会以神剧的荒诞性为借口,否认侵华罪行,声称“中国如此强大,日本不可能侵略成功”。
第三类观众热衷于唱衰中国。他们将其视为“中国宣传失败”的证据。
还有一种人,看热闹不嫌事大。这个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呼吁日本影视行业向中国学习,多拍一些类似剧情的连续剧,满足观众的消遣需求。
在此多说一句,鬼子相当精明,天生有生意人的嗅觉。有人专门收集神剧片段,改编成漫画、连环画,例如,把“手撕鬼子”的特殊技能命名为“秘技·大切断”,俘虏了不少读者,销量可观。
一些低端的消费行业,如酒吧、网吧等,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其经营者专门引进《燕双鹰》等剧作,循环播放,产生了像中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录像厅一样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消费,增加了营业收入。
还有一些好事者,竟然翻拍抗日神剧,在鬼子角色的选择上下功夫,要求本色出演,得到日本观众的高度认可,竟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
如果人工智能的分析可信,我反而有点搞不懂,曾经的对手如此“抹黑”他们的“英雄”,他们怎么没有怒发冲冠,把电视机砸得稀碎?甚至还有观众嗑着瓜子乐呵呵傻笑,他们的良知何在?这样的民族还能看到希望吗?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的观众收看抗日神剧,觉得大快人心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真正的战争是这样子吗?
北宋末年,在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期间,宋钦宗被术士郭京蛊惑,将京城的防卫任务交给郭京,希望他的“六甲法”能够击退强敌。清末,慈禧等当权者一度也把保卫京师的重任交付给“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大学士刚毅也跟着拳民一起走上街头,加入抗击洋人的行列。
结果都可想而知。
对此,学者止庵有一句诛心之论,他说:“载漪与慈禧,一个要攫取皇位,一个要保住权力,都不惜以天下孤注一掷,这若不是迷狂年代里最明白的两个人,就是最迷狂的两个人了。”慈禧也许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她有自己的私心是真的,但她相信可以借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神力打败洋人,很可能也是真的。至于宋钦宗,应该是病急乱投医,信不信郭京的法术,自当别论。
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我无从认知战争的残酷。但数字是鲜活的。根据相关网络平台统计,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苏联是二战伤亡最惨重的国家,1941年到1945年,苏联共死亡2660万人。中国次之,1937年到1945年,中国因战死亡人数达1800万人。
不同的网络提供的统计数据出入较大,但不管怎样,数字都是触目惊心的。用数字对照一下抗日神剧中花丽胡哨的场面,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影视剧作,是不是太儿戏了呢?
来源:幸福柑桔r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