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为全球最大水果生产/消费国,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08:12 1

摘要:以前,我们觉得,进口的车厘子、新西兰的猕猴桃,才是“高级货”,送礼倍儿有面子。现在,我们更愿意在直播间里,抢一箱刚从云南枝头摘下的蓝莓,或者为一颗“有身份证”的陕西苹果,多付几块钱。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这几年,我们吃水果的“姿势”,好像有点变了?

以前,我们觉得,进口的车厘子、新西兰的猕猴桃,才是“高级货”,送礼倍儿有面子。
现在,我们更愿意在直播间里,抢一箱刚从云南枝头摘下的蓝莓,或者为一颗“有身份证”的陕西苹果,多付几块钱。

这种感觉,不是错觉。

一个可能让你有点骄傲的数据是:中国的水果产量,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苹果、梨、柑橘、葡萄……我们有好几项,都是“世界冠军”。

我们,不仅用自己的土地,喂饱了14亿人的“水果胃”,甚至,还开始“反向输出”,用我们的国产水果,去“投喂”全世界。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果盘子”的变迁史,更是一部,关于我们这个国家,了不起的逆袭故事。

还记得吗?几十年前,对很多家庭来说,水果,还是一种“奢侈品”。

一筐苹果,可能是过年才能见到的“硬通货”;一串葡萄,要等到家里来了贵客才舍得拿出来。

那时候,我们的愿望很朴素:能吃得上水果,就行。

但现在,我们的要求,变高了。

我们不仅要吃得上,还要吃得“好”,吃得“精”,吃得“有讲究”。

我们开始“挑”产地:苹果要吃陕西的,柑橘要认广西的,蓝莓点名要云南的,荔枝嘛,广东茂名的最好。我们开始“追”品种:以前只认红富士,现在嘎啦、蜜脆也成了新宠;葡萄不光有巨峰,还有身价不菲的“阳光玫瑰”。我们更开始“看”健康: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低糖的蓝莓、柚子,销量年年暴涨。

这种从“温饱”到“品质”的巨大跨越,背后,是中国农业科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矮化密植、无病毒苗木、冷链物流、气调锁鲜……这些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名词,最终,都转化成了我们舌尖上,那一口更甜、更脆、更鲜的滋味。

当我们还在为能吃到全国各地的水果而高兴时,我们的果农们,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一场由中国水果发起的“甜蜜远征”,已经启航。

你可能不知道,你家乡的苹果,可能正摆在俄罗斯的超市里;你常吃的柑橘,可能正被越南的消费者,挤满了购物车。

海南的荔枝,以前是“一日色变,三日味变”,现在靠着“黑科技”包装,能坐着飞机,新鲜地抵达荷兰、西班牙、加拿大。北京平谷的大桃,用一种神奇的“物理保鲜纸”包裹,也能漂洋过海,直供新加坡的高端市场。我们甚至开始“技术输出”:越南、老挝,引进了我们的杂交水稻种植技术,芒果的出口损耗率,也因为用了我们的冷链方案,从40%,降到了15%。

我们输出的,不再只是廉价的“产品”,更是先进的“技术”和“标准”。

这背后,是一种深刻的自信:我们,不仅能种出最好的水果,我们,还有能力,为全世界,定义什么是“好水果”。

下次,当你再走进水果店,看到那些琳琅满目的国产水果时,不妨多停留几秒。

那一颗颗饱满的果实里,藏着的东西,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那里,有我们国家日益强大的农业科技;
有我们普通人,对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

更有一个古老而勤劳的民族,不仅能把自己的“饭碗”端得稳稳的,还有能力,用自己的“果盘子”,去丰富这个世界的滋味。

来源:城惑研究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