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4小时无休、年入千万的“AI网红”,到最近GPT-4o“吉普力风”图像生成引人关注,再到令人期待的DeepSeek版本迭代……在扑面而来的科创浪潮中,普通人如何应对AI焦虑?如何看待港股资产?如何平衡机遇与风险?
从24小时无休、年入千万的“AI网红”,到最近GPT-4o“吉普力风”图像生成引人关注,再到令人期待的DeepSeek版本迭代……在扑面而来的科创浪潮中,普通人如何应对AI焦虑?如何看待港股资产?如何平衡机遇与风险?
最近,我们联合《中国证券报》,邀请基金经理程剑、基金经理助理朱可夫共同探讨【明日世界生存指南】,带来90分钟直播的精彩集锦。
对话者:
程剑 | 兴证全球品质甄选基金 基金经理
朱可夫 | 兴全合泰、合衡三年持有基金 基金经理助理
杨皖玉 | 中国证券报记者
杨皖玉:与互联网浪潮类似,在AI技术的加持下,人类生产力将再上一个台阶。就像知名企业家李开复预测的那样:可能十年后40%的人类工作都会被AI取代。两位认同这样的说法吗?在你们的设想中,未来AI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
程剑:在就业结构上,未来随着AI的普及,很多重复性强、规律性强的职业可能会被AI代替,比如客服、工厂流水线工人、同声传译、零售收银员,甚至包括金融分析师,都可能将部分或全部被AI替代。又比如生活、出行方面,随着智能驾驶水平越来越高,如果L5级智驾成为“标配”,将会大量减少拥堵和交通事故,这一点值得期待。
朱可夫:尤瓦尔·赫拉利在新书《智人之上》里传达了一种观点:人类之所以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并不是因为单个人很聪明,而是因为唯有人类能够进行灵活的大规模合作。而人类历史上发明的各类工具,其实是在增强这张合作网络的能力。至于AI是否会替代人的工作,个人认为每次技术进步,都会有新的岗位出来承接转移的劳动力,对这点我个人比较乐观。
杨皖玉:下一代人该如何应对未知的挑战?未来的生存环境将更加考验人类的哪些能力?
程剑:我自己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看到小朋友的成长过程或多或少在被AI渗透。我认为下一代人应对AI挑战的核心策略主要是:
第一,聚焦人类独有的优势,比如我们的创造力、情商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立人机协作能力,不断更新学习新的AI工具,学习与高效AI工具配合的方法;
第三,我们需要强化伦理和社会责任意识,尤其是关于隐私和社会伦理等方面,我们需要确保技术永远是符合人类的价值观且为人类服务的初衷。
朱可夫:《浪潮将至》提出:人类之所以聪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能够回顾过去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现在AI某种意义上部分拥有了这种能力,因此我们要长期伴随着AI一起成长。
我认为,对话和提问的能力应该会变得很重要,重复的执行的重要性其实很下降的。再深入一层,就是引导人工智能去解决一个模糊、开放且复杂的目标。
杨皖玉:这一轮AI浪潮伴随着应用端甚至智能终端的爆发,“AI+机器人”、“AI+医疗”等概念颇受资本市场的青睐。为何这些不确定性相对更高的下游环节,能够走出比肩上游环节的市场行情呢?
程剑:在某些国产算力和以Deepseek为首的国产模型能力实现突破的情况下,国内AI发展的核心瓶颈得到了有效突破。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在应用端和智能终端等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
对于机器人、智能驾驶、AI眼镜、AI玩具、AI医疗等终端应用领域,虽然确定性比较低,但是潜在成长空间巨大。在我们拥有强大的研发制造能力、极大的消费市场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对于应用端、智能终端相关的公司必然会保持一个极高的关注度。
杨皖玉:从AI应用侧的表现来看,目前似乎市场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爆款产品”,目前的阻力点主要是哪些环节?应用端需要到什么阶段才能看到所谓的业绩兑现?
朱可夫:首先我们要定义什么是爆款产品。ChatGPT目前周活跃用户已经有4亿,DeepSeek在国内已经有3000万的日活跃用户,在我看来已经很大。
回溯来看,移动互联网的诞生是在2007年前后,微信是2011年出现的,抖音是2018年出现的,一个技术曲线可能漫长到10年维度,才诞生了全民级别的产品。
我个人认为,出现“爆款”的阻力点并不在应用本身,而是AI技术还有多快的进步速度。我们的比喻是一棵飞速向上生长的树干,一个节点成熟了,就会长出一些枝丫。我们看到的应用都是枝丫上的。只有越高的树干,长出来的枝丫才会越高。等到主干不怎么长了,我们就会去裁剪浇灌枝干,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杨皖玉:在此前科技行情的助推下,不少成长风格的主动权益产品凭借亮眼的业绩回归大众视野,然而犹豫不决的行情对于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来说依然将带来不小的考验。在平衡产品锐度和回撤控制方面,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
程剑:我觉得估值水平的评估很重要。我会看一些核心资产的估值中枢,因为核心资产的定价是相对公允的,且成交量巨大,所以它是被无数市场参与者定价之后的一个结果。如果我观察到有代表性的核心资产出现了明显低估或明显高估,我会在整体仓位和资产类别上做出投资动作。
杨皖玉:从估值性价比来看,港股市场经过此轮上涨后估值有些贵了,但其中是否依然有值得配置的方向?更看好哪些港股资产的机会?
程剑:我们依然认为港股市场具备较大的配置价值。港股互联网、半导体、汽车、新消费等都是我们认为依然值得重点配置的方向。
港股互联网公司基本面相对稳健。在存量竞争下格局稳定,壁垒较强的公司确定性更高。国内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及时长温和增长,海外业务有望成为第二增长曲线。而且互联网公司通常具有高利润率、充裕现金流,还会持续进行回购,具备稳健配置价值。由于自主可控逻辑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半导体作为关键基础产业,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大。随着全球科技发展,对半导体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在国内扩内需、稳消费等政策刺激下,消费行业业绩有望继续改善。例如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盈利预期较好且具有全球竞争力,叠加海外出海的逻辑,有望成为市场的核心关注方向。
杨皖玉:现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受到了AI驱动的科技行情力量,请给普通投资者提供一些观测产业变化的视角和思路?
朱可夫:首先,你需要对科技前沿变化感兴趣,去学习相关知识。其次,可以在生活里运用AI来解决问题,比如试试生成宫崎骏风格的各类图片。第三是更需要相信专业投资者。因为现在可能跟二、三十年前不太一样,尖端科技的创新往往是大工程,不是单一学科的创新,所以专业研究员都要花数以万计小时去做研究。我们也尝试用集团作战的方式,集研究部的力量,包括基金经理们的努力,描摹这个图谱的一部分。我们也在尝试定价AI时代里的资产,争取超额收益。如果是个人花费较大精力去跟踪前沿科技的变化,投入收获的性价可能不太高。
我们邀请兴证全球的基金经理、投研人员共同推出主动权益特别策划——【2025价值重估 兴观察】,共同探讨中国资产价值重估时刻下的新变化与新机遇。
风险提示:程剑履历:2012年6月—2014年7月,就职于涛石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历任投资经理;2014年7月—2015年3月,就职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历任研究员;2015年3月起,就职于兴证全球基金,历任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23年1月30日至2025年3月7日,任兴全合宜基金基金经理(与谢治宇共管);2024年11月11日起任兴证全球品质甄选基金基金经理。朱可夫履历:2016年1月-2017年4月,就职于华泰证券,历任研究员;2017年4月-2020年8月,就职于广发证券,历任研究员;2020年8月起,就职于兴证全球基金,历任研究员,现任兴全合泰、兴全合衡三年持有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兴证全球基金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本基金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本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自主判断基金的投资价值,自主做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或基金经理曾管理的其他组合的业绩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观点不代表公司立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观点具有时效性。
来源:兴证全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