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陕西作为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与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引领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前沿。
陕西杨凌(旱区农业)种业创新基地
陕西作为华夏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农业资源丰富多样,农业科技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有影响力、在国际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在农作物遗传育种与病虫害防治、生态修复与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引领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的前沿。其中,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推进农业发展、创新驱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陕西科技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对此,只有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效能,引领和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农业科技服务平台载体建设发展较快
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作为陕西省农业社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农业科技园区、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星创天地、科技示范镇、科技示范村等多种载体。按照陕西省“3+X”产业发展布局和地方产业发展特点布局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了以综合性平台为主体、专业性平台为补充的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如在陇县、富平、泾阳等区域优先布局奶山羊产业科技平台;在洛川、白水等区域优先布局苹果产业科技平台;在城市周边优先布局设施农业创新平台;在陕南食用菌产业聚集区大力支持食用菌产业相关创新平台发展。2023年,陕西已建成西咸新区、咸阳、宝鸡、安康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8个。陕西省共建设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富平现代农业试验示范站等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40多个。作为全国最早开展星创天地试点的地区之一,陕西省已在各县(市)建成各类星创天地158家。先后建立省级科技示范镇24个,乡村振兴科技示范村21个。以创新平台为依托,吸引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科技特派员深入全省各县(市)开展技术研发、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以及创新创业辅导等活动,在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培育了大批技术骨干和乡土人才。
榆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统一生产技术”的模式,带动发展4万亩饲草种植业,带动5000户农户种草、1000户农户养殖,提供就业岗位1500多个;商南县富水镇是陕西首批科技示范镇,借助科技创新力量建成了以“茶、菌、果”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园区,全镇建成生态茶园2.6万亩,发展食用菌1200万袋,新建猕猴桃基地6000亩,以万亩茶、万亩果、千万袋食用菌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长廊初步形成。
(二)科技特派员农技服务模式全面覆盖
2003年,陕西省响应科技部号召,首先在商洛、安康两市10县试点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17年,陕西省被科技部列为全国四个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试点省份之一。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陕西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了陕西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政策体系,并创新性地开展了反向科技特派员需求成果对接工作。通过专业整合,组建了省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技术服务团18个,以团队模式深入一线开展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实现主导产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同时,吸纳市、县科技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乡土专家充实基层科技特派员队伍。组织实施“百名科技特派员助力百村振兴行动”,鼓励科技特派员以成果入股、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与村级经营主体建立利益共同体,提供有偿服务。开发了陕西科技特派员云平台,建立了“互联网+农技推广”模式。2023年,全省科技特派员实施科技开发项目479项,累计服务农民8.6万人,辐射带动1497.9万人;推广新技术1167项、新品种2572个;培训38万人次,建设创业基地170个。省级科技特派团解决技术难题329个,推广新品种505个。反向科技特派员征集技术需求235项,签订合作协议56项。
陕西省核桃产业技术服务团相继服务丹凤、洛南、汉滨、岚皋等核桃种植重点县区59个,累计指导全省核桃园820余个,培训农业技术骨干3.9万人次。目前,全省核桃栽种总面积1073.9万亩、产量47.55万吨、产值72.9亿元。反向科技特派员针对陕西元扈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羊肚菌种植技术需求,对接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李峻志团队,联合建立洛南羊肚菌创新试验示范站,形成了17人的专家和运营管理团队,解决了企业羊肚菌菌种繁育、病害防治的技术难题。
(三)“西农模式”赋能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2005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西农模式”,走出了一条发挥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在区域主导产业核心区建立了山阳核桃、泾阳蔬菜等30个试验示范站,与陕西省内、西北地区以及河南、内蒙古、西藏等18个省(区)200余个市县政府、科技机构、企业等签署协议,在产业核心区建立了50个示范基地、200多个示范园及12个产业研究院,涉及小麦、玉米、蔬菜、苹果、猕猴桃、茶叶等30多个区域主导产业,形成多学科参与、专兼结合、校地结合的科技推广工作团队和集产业技术研究、试验示范与科技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以“西农模式”为载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选育审定(登记)良种近200个(次),推广建立高标准核心示范园7200亩,年均新品种、新技术核心示范面积超过100万亩,新增效益超过200亿元。形成了“学校—试验示范点—示范点”多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培训技术骨干15.56万人次,培训农民11.69万人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眉县猕猴桃试验示范站以“四改五提升”为抓手,引领带动眉县猕猴桃产业规模从2006年的8.3万亩发展到2023年年底的30.2万亩,总产量达53.5万吨,实现综合产值60亿元。8个示范村人均猕猴桃收入超万元,其中金渠镇下第二坡村人均猕猴桃收入15000元,年收入10万元的农户达到60%以上。
(四)其他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模式
(1)农科“114”农技服务模式。农科“114”平台由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陕西省科技厅具体推动,是秦创原创新驱动网络平台面向社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的四大应用系统之一。农科“114”聚集了陕西农业优势科技资源,建立农户、农企和农技专家之间的强纽带关系,发挥农业专家在整个农业产业链中的指导价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难题。截至2023年年底,平台注册用户达132536人,平台专家总数达1276人,农科话题提问量5008条,专家回复4985条,被采纳回复数2006条。
(2)农资企业农技服务模式。位于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诺贝丰(陕西)化学有限公司,建立了新型肥料推广服务体系,通过科技下乡、现场测土施肥指导、专家咨询、设立热线电话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农资咨询和技术服务,成为新型肥料“一站式”集成技术服务有效载体。联合“蚂蚁金服”建立了新农贷,并通过大数据链接服务信息,形成送科技下乡、送农资进店的农业科技服务与农资供应服务相融合的“金丰公社”模式。
(3)技术托管服务模式。定边县溥丰达庄稼医院农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搭建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服务桥梁,依托定边县马铃薯生产优势,通过与种植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及小农户签订技术托管服务协议,开展实地把脉会诊,将马铃薯种植的各项要素整合起来,实现了马铃薯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两降低”,托管服务规模和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的需求面“三扩大”,经济效益、机械化效率、劳动生产率、农民从事农业的稳定性“四提高”。
(4)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互助合作模式”。陕西三秦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服务重点由产前、产中向产后品牌营销延伸,探索形成“联合社+供销企业+基层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服务运营模式。该模式通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分社、农民与市场主体的合作对接关系更直接、更平等、更紧密,有效地解决单一基层小合作社代办不了、政府部门包办不了、农户自身操办不了的事情,成为专业合作社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典范。
一是农技服务效能发挥不充分。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多样,分属不同的部门指导和管理,缺乏高效、统一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各主体间没有形成合力,服务功能相对分散,科技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整体服务效能尚未充分发挥。二是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头重脚轻。省、市层面农技服务力量较强,基层普遍存在农技推广新生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单元的技术需求。三是农业科技定制化、特色化服务不够。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现实需求“定制”服务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在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农技服务“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一直存在。四是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保障不健全。陕西省虽有相关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但缺乏持续性的资金保障,加之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投入有限,无法有效保障农技服务做深做实。例如,虽然省级层面经费向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所倾斜,但由于人员较多、经费不足,激励效果有限。
(一)优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政府不同涉农部门的协同配合,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统筹解决当前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形成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激发各类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整合全社会涉农服务资源与服务力量,发挥市场化主体作用,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释放农业科技服务动能。坚持公益性与社会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加快把科技资源引入乡村,形成“千军万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做好顶层设计筹划,加强高能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发挥杨凌在陕西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头羊”的作用,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外包、农业科技人员共享等方式,放大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
(二)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县域集成
一是加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效能。明确机构职能,保障工作经费,开展人才定向培养,稳定人才队伍,突出公益性与专职化相结合,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二是提升基层供销合作社科技服务能力。供销合作社主导下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是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点多面广的独特优势。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农资+”技术服务推广模式,促进其在化肥、农药、农膜、农具等销售中发挥技术性指导作用,推动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开展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建设试点示范,将部分政策性资金和项目投入到发展质量好、效益高、带动能力强、利益连接紧密的企业服务主体中。大力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农业创新服务模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四是挖掘新型农业服务组织潜力。加强培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社会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服务规模化发展,引导支持其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示范。五是完善县域农业科技服务载体。加强县域科技创新试验示范站、星创天地、农业科技园区等的服务集成,引导农业科技人才链、创新链和当地主导农业产业链有效结合,加快科技资源在县域整合,提高面向广大农户的科技服务效率。
(三)推动农业科技特色化、精准化服务
一是要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要建立准确、畅通的农业科技需求信息收集机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的有效对接;在科研项目指南征询环节加强技术需求和供给对接,整合现有人才力量和技术资源开展研究,打造“需求—科研—成果—应用”的服务链条,提升农业科技的精准化服务水平,让农业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二是鼓励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引导服务主体积极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探索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新方法、新路径。鼓励服务主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手段,提升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三是助推农业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形成更畅通的、覆盖全省的农业资源协作共用网络,实现“一站式”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利用手机信息推送、广播宣传等形式和途径,提高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的认知程度和应用实践能力。四是推进科技特派员精准化服务。积极引导各级科技特派员,下沉到农业生产一线,主动对接陕西省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精准选派更多领域科技特派员进乡入村,构建完善“1人+1村”“1队+1业”“1企+1策”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强化组团式帮扶,鼓励科技特派员(团)按照产业发展需求,瞄准产业链全过程开展服务。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信息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提高服务精准度和服务成效。
(四)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用,考虑设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试点专项,建立持续、稳定经费投入机制。加大省级科技计划对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领域的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专项引导基金。对农技服务机构进行监测、评估,强化绩效评价,实施以奖代补激励机制,调动人员扎根一线、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通过贴息、奖补、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科技服务企业给予政策性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加强金融创新。鼓励创设支持农业生产托管的金融产品,推动各类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与金融机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强信息和数据互联互通。推进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领域的应用。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