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护”中华文明精神标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2 10:47 1

摘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千年沧桑变幻,黄帝陵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

通过!

在1月9日陕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陕西省黄帝陵保护条例》,4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陕西立法加强黄帝陵保护。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之上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千年沧桑变幻,黄帝陵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问祖的情感寄托。

黄帝陵全景。记者 王城城/摄

祭祀大典何以延续千年?

祭祀黄帝的传统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据史书记载,黄帝去世后,他的大臣左彻就开始祭奠黄帝。汉武帝刘彻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率领18万大军北巡朔方,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在清代,祭祀轩辕黄帝陵的活动多达30次。

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黄帝陵祭祀凝聚起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共同信念。

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同祭先祖,号召全民族共御外侮,一致抗日。在碑亭内,一通石碑镌刻了当时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祭黄帝陵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新中国成立后,黄帝陵祭典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跨过山门,进入轩辕庙内,迎面便见一棵参天古柏,苍劲挺拔、冠盖蔽空。据科学测算,它已屹立于此5000余年,堪称与中华民族共生共长的“活化石”。与柏树一同见证世事变迁的还有轩辕庙内的124通碑刻。

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黄陵谒祖祭文碑和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也屹立于此。

台湾光复纪念碑记录了一段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祭祖接力和台湾同胞的寻根祭祖情。

1946年,台湾光复一周年之际,台湾同胞自发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跨越海峡,赴黄帝陵拜谒祖先。然而,由于大雨阻路未能抵达黄陵,只得于9月12日在陕西省耀县(现耀州区)举行了隆重的遥祭仪式。60年后的9月12日,致敬团的后人在黄帝陵前恭读了当年的祭文,并将祭文篆刻立碑,完成先辈寻根问祖的夙愿。

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打破了两岸同胞隔绝的状态。次年1月,中国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一行25人拜谒黄帝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印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样。

2024年4月4日,来大陆参访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参加甲辰年(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活动。这是他首次实地祭拜中华人文始祖,在此之前他已多次在台北主持“遥祭”典礼。

无论是“遥祭”还是去现场,台湾同胞祭拜黄帝的历史悠久,这也成为两岸“同根同源”的明证。

据统计,全球华人有规模地“重返黄帝陵”寻根祭祖始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拜祭黄帝陵的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已逾百万人次。

可以看出,黄帝陵不仅仅是海内外华夏儿女祭祀的场所,而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成为维系、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严肃和权威从何而来?

黄帝陵文化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冯浩斌介绍,目前公祭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最为隆重,一般由“典前序礼”和“公祭典礼”组成。“典前序礼”包括“山门景行”和“礼乐庙祀”两项活动,借鉴古代祭典礼制范式,生动展示民间非遗精华。“公祭典礼”目前包括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等九项仪程,营造庄严肃穆的祭礼氛围,彰显深邃厚重的人文内涵。

《条例》规定,陕西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于每年清明节会同国家有关部门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典礼以溯源寻根、凝心铸魂为主旨,体现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爱国主义等价值追求,公祭活动应当庄严、肃穆、隆重、节俭;鼓励支持重阳节民祭等其他祭祀活动。

“从法律层面明确了黄帝陵祭祀的相关规定,固化了祭祀活动的规格与标准,维护了祭祀活动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得在管理祭祀活动时有了法律依据,确保黄帝陵祭祀活动的正统地位,传承和弘扬黄帝陵祭祀文化。”冯浩斌说。

此外,《条例》鼓励和支持利用黄帝陵文物资源和研究成果,宣传黄帝陵历史文化价值,讲好黄帝陵故事,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黄帝陵基金会理事、西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春泉表示,《条例》产生了很好的“聚合力”。

“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提升,尤其在世界局势激荡、风云变幻的今天,黄帝陵作为文化符号、民族象征、精神纽带,愈来愈显其重要意义。《条例》的出台把过去松散的各种各样形态和方式整合在一起,目标是共同参与、共同阐释和共同挖掘,使黄帝陵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王春泉说。

新规“意义”还在上升?

《条例》详细列出了黄帝陵保护范围内的禁止行为,包括挖山取土、排放污水等损害文物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张贴、涂污、刻划、攀登等损害文物本体及保护设施的行为等。此外,建设规定方面规定,黄帝陵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依法履行相应的报批程序,其风格、色调、高度、密度以及建设项目的性质应当符合黄帝陵相关规划要求,与黄帝陵的历史风貌和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条例》明确了正面保护要求和负面禁止行为,为黄帝陵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支持,这些禁止性规定不仅增强了公众的法律意识,也提升了黄帝陵保护的效率和力度。”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王华表示,《条例》的出台将基于人们共同遵循的道德“软尺子”,上升为法律层面的“硬核操作”,将任意破坏的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

“只有专门的立法,相应的行为和管理才会有依据,我们在开展相应活动的时候才会有规范,社会公众的权利与义务的边界才会更加清晰明了。《条例》对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示范效应,有望推动更多文化遗产上升到法规保护的层面。”王华说。

黄帝陵不仅拥有珍贵的文物本体,还有8万多棵古柏树,是全世界人工栽植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柏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条例》扩展了黄帝陵保护对象,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将在保护区域内以黄帝手植柏、保生柏为代表的桥山古柏群等古树名木、黄帝陵祭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周边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作为保护对象。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表示,对于祖林的保护,就是保护自己的根脉。黄帝陵给了我们一个信心,中国的大地是可以完全变绿的,给全国的文物保护跟绿化做出了一个表率,为全球华人营造良好寻根环境。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