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承诺“不回避”后,SU7爆燃遇难者母亲留言 “希望说到做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0:33 1

摘要: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燃烧致三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事故不仅因伤亡惨重引发关注,更因涉事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车企回应节奏及遇难者家属的后续发声,成为一场交织技术争议、企业责任与公众信任的复杂事件。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燃烧致三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事故不仅因伤亡惨重引发关注,更因涉事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车企回应节奏及遇难者家属的后续发声,成为一场交织技术争议、企业责任与公众信任的复杂事件。

事故发生于3月29日22时44分,事发时车辆处于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状态,时速116公里。系统检测到施工路段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驾驶员接管后车辆仍以97公里时速撞击隔离带水泥桩,最终爆燃。

事故后三天内,小米未公开回应,相关讨论在社交平台疑似被限流,引发“压热度”质疑。直至4月1日晚,雷军首次发声,称“心情沉重”,承诺配合调查、不回避责任,并提交车辆数据。然而,遇难者家属透露,截至4月1日,他们仍未收到小米或警方的直接沟通,仅通过媒体报道得知部分细节。

4月10日,遇难者母亲@诗雨370491153发文驳斥网络传言:其女驾龄近3年,多次独立驾驶SU7长途行驶,车辆系男友赠送但实际由她使用。她强调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车门紧闭、AB柱未变形,质疑车门无法打开延误救援,并称交警记录显示路人曾破窗施救。这些细节与小米官方“尚未接触事故车,无法分析车门状态”的回应形成张力。

4月1日晚10点19分,小米董事长军终于作出回应,称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家属在雷军微博下的留言“希望说到做到”,既是对企业承诺的期待,亦是对真相迟到的无奈。

支持者认可小米及时提交数据、配合调查的“透明度”,认为“智能驾驶本需驾驶员负责”;反对者则抨击回应滞后,质疑NOA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可靠性,尤其是AEB功能未识别锥桶等障碍物的设计缺陷。

有网友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小米电车为什么撞击后立即起火?为什么将应急开门设计的那么复杂?在已经起火即将爆燃的紧急情况下,设计合理的车辆应自动打开车门,而不是将那些应变能力受损的受害者,关在车里活活烧死!

有技术博主指出,小米SU7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与激光雷达车型相比,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存在先天局限,这或是事故诱因之一。而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法规下驾驶员仍是责任主体,但车企需更清晰界定人机权责,避免“辅助驾驶”宣传误导消费者。

还有人称,在三条鲜活生命面前一切都是白搭,技术不成熟就不应该岀来,汽车首先安全才是智能,智能是汽车安全驾驶的辅助。

小米SU7自诞生起便享受互联网流量加持,上市一年交付超20万辆,成为现象级产品。然而,这场事故暴露出高热度品牌的另一面:公众对其技术缺陷与危机处理的审视更为严苛。当车企以“用户共创”“极致体验”塑造品牌形象时,事故后的每一秒沉默都在消耗信任资本。雷军的“不回避”承诺,既是危机公关的标准动作,亦是对流量反噬的被动防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伦理困境。车企在营销中强调“解放双手”的便利,却在事故后强调“驾驶员接管”的义务,这种话语的割裂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淆。正如一名网友所言:“宣传时是‘自动驾驶’,出事时是‘辅助驾驶’,责任永远在用户。”若技术无法跨越“人类依赖”与“机器可靠”的鸿沟,类似的信任危机或将反复上演。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商业与人性的复杂博弈。雷军的承诺与家属的追问,共同构成企业对生命敬畏的试金石。当车企追逐“颠覆传统”的荣光时,或许更需谨记:真正的创新,从不应以普通人的生命为代价。

来源:科技生活快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