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学者社交平台发帖:中国可能成为20年后犹太人唯一安全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2:40 2

摘要:呼吁全球犹太人学粤语或普通话,说:“中国可能成为20年后犹太人唯一安全地”。

2023年10月,犹太学者加德·萨阿德在社交平台发帖,

呼吁全球犹太人学粤语或普通话,说:“中国可能成为20年后犹太人唯一安全地”。

这让人想起1933年那波涌向上海的犹太难民,当时四万多人在虹口建立隔都。

可当一个文明试图“收留”另一个漂泊的群体,到底是慈悲还是灾难?

中国为什么必须对这场突然升温的“向东看”移民讨论说不?

犹太人的迁徙史,早从法老时代就写着“融合失败”的注脚。

古埃及曾允许他们在歌珊地定居,给土地给牲畜,可百年后却因资源争夺被拉美西斯二世驱逐,

留下的粮仓被哄抢一空,尼罗河三角洲的灌溉系统差点瘫痪。

到了罗马帝国,公元66年那把火最烈,犹太人不满希腊化统治,在耶路撒冷举旗反抗,

罗马军团打了七年,圣殿被烧成白地,数十万俘虏钉死在十字架上,尸体从城门排到海边。

132年巴尔·科赫巴再起义,哈德良皇帝直接把“犹太”从地图上抹掉,

改叫“巴勒斯坦”,幸存者被赶到欧亚各地,连母语希伯来语都快忘光了。

近代两波“阿里亚运动”更典型。

1882年起,第一批犹太人从沙俄、东欧往巴勒斯坦迁,

买地时专挑阿拉伯人祖坟区,当地村民反抗,他们就架起铁丝网;

1904到1914年第二波来得更猛,带着“复国主义”口号占水源、毁橄榄树,

阿拉伯人忍了二十年,1929年希伯伦大屠杀,双方砍刀对木棍,死了上百人。

1948年以色列建国那天,七万阿拉伯人被赶出雅法港,

港口浮着难民船,岸上犹太人在哭墙前欢呼,这种撕裂到现在没停。

中世纪从西班牙被驱逐的犹太人逃到奥斯曼帝国,在萨洛尼卡建纺织厂,

垄断当地贸易,希腊工人砸机器时,他们躲进犹太会堂不出来;

近代往美国移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纽约下东区成犹太隔都,帮派火并比意大利人还凶,

1913年利奥·弗兰克案,全城喊“绞死犹太人”,最后州长特赦都没用。

唐朝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胡商比汉人还多。

朝廷觉得用胡人能镇住边疆,结果养虎为患。

当年突厥部落内附,李世民给他们划了河套的好地,让阿史那思摩当顺州都督,

手下五千骑兵不用交税,安禄山就是这么起来的,一个营州杂胡,

靠给杨贵妃跳胡旋舞,手里捏着三镇节度使印,契丹人、奚人、突厥人都听他的。

755年冬天范阳起兵,洛阳城墙被炮石砸出窟窿时,唐玄宗还在华清池听琵琶。

等长安丢了,马嵬坡杨贵妃上吊,他才知道“包容”二字写满了血,

叛乱平定时,人口从九百万户降到四百万户,黄河流域的粮仓全成了战场。

广州越秀区的小北路现在还留着非洲街的影子。

1990年代起,尼日利亚人、马里人来做小商品贸易,政府没管太严,

结果越聚越多,三元里一带形成“小非洲”,签证逾期的黑户占三成,

聚集区里清真寺比菜市场还多,本地人去买包烟都被当外人。

2014年警察去查居住证,黑人商户直接关门罢市,说:“侵犯人权”,后来抓了一批非法滞留的,

才算稍微清净点,但现在走在街上,法语招牌还是比中文多,这种隔离感,

跟当年长安城里“胡化”的坊市没两样。这种事不是头一回,看看现在以色列那档子事就知道。

2023年10月哈马斯突袭以色列那天,加沙边境的铁丝网被炸开三十多个缺口,

以色列国防军打了两个月反击,加沙地带的死亡人数已经过了六万三,

伤者十六万往上,拜特哈农的医院被炸穿三层楼板,

联合国近东救济和工程处的学校里,孩子蜷缩在课桌下躲火箭弹。

国际社会骂声一片,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安理会说“巴勒斯坦人忍受了五十六年军事占领”,

以色列代表当场拍桌子,转头就批评俄罗斯在乌克兰“破坏人权”,又说中国“不主持公道”。

其实以色列自己早陷在泥潭里拔不出脚。

建国七十多年打了五次中东战争,抢的土地越多,敌人围得越紧,

现在北边有黎巴嫩真主党火箭弹,南边有哈马斯地道战,

西边地中海被欧盟禁运,东边约旦河西岸的定居点天天跟巴勒斯坦人扔石头。

全球反犹情绪跟着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有人举“犹太人滚出欧洲”的牌子,

纽约大学教授讲课提句“以色列过度反击”,就被学生堵在教室骂三小时。

犹太精英圈里开始慌了。

今年10月21号,加德·萨阿德在推特上发长文,

说:“西方社会的反犹主义正在回潮,美国大学校园已经不安全”,

劝同胞赶紧学粤语或普通话:

“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对宗教的世俗化管理,可能让这里成为20年后犹太人唯一的安全避风港”。

帖子下面,几百个犹太网民跟帖说:“早该向东看”,

有人甚至晒出广州越秀公园的照片,说:“这里的早茶比特拉维夫的咖啡馆安全”。

面对这种“向东迁徙”的讨论,中国得把“国家利益”四个字刻在牌位上。

签证得卡死,旅游签、商务签不能随便续,探亲留学的要查滞留风险,

那些说“来学中医”“研究茶文化”的,先看居留证明能不能对上行程单。

文化考试得考,语言、法律、中国史都得过,

社区做过多少志愿活动也得记着,光靠钱买房子不算融入。

最要紧是防“政治避难”那套外衣,资金哪来的,跟境外宗教组织有没有勾连,

家族里有没有人在海外搞“犹太复国主义”宣传,都得扒清楚。

法律框架里办,别搞特殊,外来的就得守这边的规矩,

想在中国扎根,先把“寄居者”的心思收起来。

康熙当年处理蒙古问题的手腕就摆在这儿。

噶尔臧杀了公主,他没直接砍头,先囚天牢削爵位,

让蒙古王公看着“朝廷法度饶人但规矩不饶人”,这叫“柔化其表”;

转头就在喀喇沁设木兰围场,派八旗兵常驻,逼着学满文、改汉姓,

公主陵规格压着驸马墓三尺,就是要让草原人知道“谁是主谁是客”,这叫“固化其根”。

对付外来群体,就得学这套“削藩式”手腕:先立规矩,签证、居留、纳税一条不能松,

再融文化,就像往蒙古部落派教书先生,逼着学满文、改汉姓。

历史就摆在那儿,犹太人从埃及到欧洲再到中东,哪次不是开始客客气气后来撕破脸皮?

唐朝包容突厥,结果安史之乱差点掀翻长安;

广州非洲社区宽松管理,签证逾期的扎堆聚居,本地人路过都绕着走。

乾隆批注“皇家女,不得轻弃”,不是小气,是守住自家根脉的本分。

外来群体想在中国待,就得把“寄居”的心思收起来,

真把这儿当自己家,不然免谈,这不是排外,是文明活下去的老规矩。

来源:分享人生值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