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对标港大开设Design+,保研er请迅速调整作品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9:53 1

摘要:近段时间,同济和清华都纷纷启动“设计+”项目,不难让人联想到目前亚洲唯一的香港大学Design+ BASc恐将不再是“唯一”,同样的,有计划升学同济、清华等国内头部高校的同学,也要根据学校一线发展动态,开始调整个人材料和准备思路啦!~

进入4月,26届保研人正铆足了劲去冲刺,27届保研人也已经准备起来。

但是,大家奔着目标专业努力的间隙是否还发现这么一个情况?️

近段时间,同济和清华都纷纷启动“设计+”项目,不难让人联想到目前亚洲唯一的香港大学Design+ BASc恐将不再是“唯一”,同样的,有计划升学同济、清华等国内头部高校的同学,也要根据学校一线发展动态,开始调整个人材料和准备思路啦!~

今天,我们就结合港大Design+的具体情况,乃至世界范围内美国藤校、英国G5等诸多经典前车之鉴,帮大家分析一下,各位艺术设计生应该如何准备,才能迎上清华、同济的“设计+”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升学成功率。↓↓↓

如今,港大Design+的报录比已经卷到462:1这个段位:)

要知道,Design+可是港大建筑学院的项目,在如今建筑行业遇冷的大环境下,该项目还能逆行火爆到这个程度,归根究底在于Design+的“+”。它不仅联结艺术设计领域,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交互设计、甚至服装设计的跨学科合作,更进一步帮助学生迈到理科、工程、材料、AI、计算机辅助、商科等更宽泛领域。

汉艺学员L同学

获 香港大学 Design+ BASc

爱丁堡大学 景观设计 本硕连读

谢菲尔德大学 景观建筑 BA

卡迪夫大学 城市规划 BA

利物浦大学 城市规划 BA offer

并且,类似培养模式的设计专业不仅港大在开,美国藤校通常会把这样的项目命名为“Design”或“Design Studies”。

像哈佛的Design Studies MDes(设计研究),研究主体方向偏向景观建筑领域,但学校给出了四个研究方向:Ecologies(生态学)、Mediums(媒介学)、Narratives(叙事学)、Publics(公众学)。同学们可根据个人兴趣向机器人技术及数码智造、仿真计算设计、媒体艺术设计等方向延伸。

汉艺23届D同学 获 哈佛大学 Design Studies MDes offer

英国G5则更习惯把不同的跨领域分支直接设置成具体专业,像UCL的建筑学院与计算机技术、游戏、生物学、历史、甚至表演、写作等跨学科合作,开设了建筑计算MSc、生物集成设计MSc、电影和电子游戏建筑MArch、性能与交互设计MArch等专业。

而同济在25年初启动“同济设计+”系列活动,也是基于同济建筑设计开设的两个新研究中心:“建筑设计×设计管理”的系统营建研究中心、“建筑设计×多元文化×技术变革”的新域空间研究中心。

图源:http://www.tjad.cn/news

清华“设计+”项目则以全球竞赛的形式,不局限于建筑相关的空间与环境、城市规划,更鼓励产品、服务、时尚、健康等更多设计领域的同学都参与进来。

图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公众号

所以总体来说,不管是港大、藤校、G5,还是咱们国内的头部高校,Design+的启动都寓意着“开放”和“连接”,它们不再拘泥于某一领域的专业构思,而是从一个综合角度去看待设计问题、利用各领域的优势去解决设计问题。

虽说国内目前还没单独成立“设计+”相关专业,但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摆在这里,高校导师参与设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摆在这里,同学们想要升学进入清华、同济一类的头部高校,也同样需要以“设计 +”的跨学科思路武装自己哦~

(关于其他专业背景的同学,其实高校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都讲究个复合型人才。那么,想要升学进入同济、清华其他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可以直接下滑至第三部分,查看工设、交互、数媒等专业的作品集经验。)

由于以上这些“Design+”项目多以建筑设计背景展开,我们先来聊聊建筑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完成一本同济、清华青睐的建筑升学作品集。↓↓↓

汉艺24届L同学 成功保研 同济大学 环境设计

如上文所述,高校鼓励同学们跨学科的研究领域非常丰富,对于一些兴趣点多、能精准把控自己未来研究目标的同学,有非常高的学术自由度。

而如果你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方向,我们根据同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九大实验室,及清华建筑学院的最新研究动态,帮大家总结了两大“保命玩法”:

同济建筑专业相关研究实验室

图源:https://caup-lab.tongji.edu.cn

其一,建筑设计+技术创新的作品集项目。

前车经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藤校中哥大、宾大的建筑专业,比较吃这类作品集项目。

像汉艺的Elodia同学,作品集中完成的虚拟空间项目、无尽社区项目等,拿下哥大的建筑设计MArch,以及UCL的性能和交互设计MArch、建筑设计MArch;港大的建筑设计MArch等11张名校offer。

汉艺学员Elodia同学 虚拟空间项目

获 哥伦比亚大学 建筑设计 MArch

UCL 性能和交互设计 MArch

UCL 建筑设计 MArch

香港大学 建筑设计 MArch

罗德岛、皇艺、中央圣马丁、坎伯韦尔、谢菲尔德、AA、曼大 建筑专业offer

还有汉艺的Q同学,作品集项目通过编程、训练程序,不断地生成每层的平面图分布,再在生成的图片上继续加工。最后拿下宾大的机器人和自主系统MSD、以及加州洛杉矶的建筑与城市设计MS。

汉艺23届学员Q同学

获 宾夕法尼亚大学 Robotic and Automanous Systems MSD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 MS offer

其二,建筑设计+环境科学的作品集项目。

比方像汉艺D同学,她的作品集中就利用大量的仿生学知识,再辅以编程技术,拿下了哈佛Design Studies MDes,以及宾大和哥大的建筑offer。

汉艺23届D同学

获 哈佛大学 Design Studies MDes

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哥伦比亚大学 M.S. Architecure and Urban Design +1.8W刀奖学金 offer

此外,汉艺学员完成的跨专业建筑作品集项目还有很多,像游戏建筑、算法辅助生成建筑空间、数字化建筑、交互空间等,都与清华、同济当前的学科研究方向非常契合。

同学们不妨把这些跨专业技能植入进你的作品集中,更能方便大家通过保研过程中的资料审核,以及在面试过程中获取与高校导师更多的共同话题~

说到除建筑外的其艺术设计专业,同学们可选择的跨领域方向,我们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为此,大家一方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进行作品集选题,另一方面,如果有想要通过精准定位、提高升学成功率的同学,可以直接找到专业老师帮你规划作品集~

但不管大家目前的专业背景是什么,是否已经确定目标专业,可以预见的是,同学们需要早点开始积累编程技能!

比方拿头部高校的几个前沿专业和汉艺成功上岸学员的作品集创作经验举个例子,Z保研到同济-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他的作品集中涉及人工智能辅助生成技术,就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利用编程技能训练AI,从而佐证他提出的概念是可行的。

24届学员Z同学

成功保研 同济大学 人工智能与数据设计

成功入职 三星 Lifestyle lab工业设计师 实习

「链接」

保研到清华-信息设计(交叉学科)的Z同学,更是结合跨膜态通信原理、串口通信技术、脑电波检测技术等技术,完成了一本“技术+艺术”作品集。

汉艺24届学员Z同学

成功保研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信息设计(交叉学科)

「链接」

甚至对于一些大家传统印象中“不那么硬核”的专业,如适合视传、数媒生申请的同济-媒体与传达设计,也开始鼓励学生往数据设计、信息可视化、算法设计等方面渗透。

汉艺L同学 成功保研 同济大学 媒体与传达设计

所以总体来说,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学校发展趋势、导师研究动态等通道,去选择不同的跨领域设计痛点,但最终连接两个所跨领域的桥梁却是需要编程、代码,以及更多创新设计技术的支持。

最后,像清华、同济这类国内头部高校,同学们都想上岸。

虽说相比之下,这些学校还没有卷出港大Design+的高度,但大家想要提升个人竞争力,仍免不了要入手几张含金量和认可度都在线的设计竞赛奖项,为自己进行一波软实力填充↓↓↓

H·ART专为保研/留学/就业“加分”开设的

来源:康石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