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当宰相太过清廉,皇帝担心另有所图,特传密旨:你多少贪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6 01:51 4

摘要:世上对清官有几分敬仰,咱们没少听人夸——可你信不信,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位大人物,他做得太清白,反倒把当朝皇帝给整得提心吊胆。皇帝心里发虚,不是怕他谋反,而是真怕这宰相手脚太干净,连一点灰都不沾。想让他偶尔伸伸手、沾点油,好和官场上的人打个转,结果这位硬是一点不带

世上对清官有几分敬仰,咱们没少听人夸——可你信不信,历史上真有那么一位大人物,他做得太清白,反倒把当朝皇帝给整得提心吊胆。皇帝心里发虚,不是怕他谋反,而是真怕这宰相手脚太干净,连一点灰都不沾。想让他偶尔伸伸手、沾点油,好和官场上的人打个转,结果这位硬是一点不带。你是不是觉得离谱?清廉做到这种地步,听着就不太像咱们熟悉的官场风气吧。可这事偏偏真的发生了,主人公就是被后人称为“清官中的祖宗”的陆贽。到底啥样的人能把皇帝“吓”成这样呢?我忍不住想给大家掰扯掰扯。

说了半天,宰相这官有多重要,其实天天在新闻里听说——行政一把手,能换条路能翻栋楼。这不是瞎夸,朝廷走起来啥样,真就是老大怎么主张就怎么走。你要碰上陆贽这种有骨气的,朝堂能干净不少;要是来个心眼子多的,那满朝乌烟瘴气也是分分钟的事。有人总结,说唐朝最火那阵,全靠一批能人搭把手,才有盛世模样。四位名相是公认的“顶流”,但陆贽偏偏是在他们之外,给大家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书里,常把他叫做“四大之外的头号”。这人是咋走到这一步的?咱们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陆贽生在浙江一带——如今嘉兴或者说附近。关于出生地没法百分百确认,乡里祖屋现在都快找不着了。但翻来覆去查谱,肯定是浙江人没跑。他家是那种有个响亮姓、出了不少人物的大家族。说起来,跟三国时期的陆逊、陆绩算是一脉相承。只不过你别以为,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到了陆贽这代,家境就像一颗熟透掉地的桃子,早就不是什么门阀。父亲只能做个县令,家里没啥余粮,也没人带资源,就是一口书柜留得下。

他爸就早早去了,剩下靠母亲一个人把陆贽拉扯大。那个年代,单亲母亲养孩子不容易,尤其又没太多人帮衬。家里有些书,妈妈不愧见过世面,会给他讲做人的意义,说话也透着一股正气。不会吟诗骚客那套子,可什么是清白,怎么做人,她明白得很。这点儿事,现在想起来和陆贽后来“不把手伸出去”等做派,根本脱不开干系。

十八岁,他考了进士,咱们今天说的本科、研究生都不算啥——当时进士能整个村子沾光。官运一开始挺好,被点中做状元,皇帝当时还很欣赏呢。但官场这东西,有时候一转身就不一样了。陆贽只做了小地方的县令,没多久卷进某场朝廷风波,被撤了职,家里缺钱,想当年能借的钱也借不到。

这地方得插一句,当个县令不容易,而且被罢官了,家里可真是揭不开锅。家乡有个老刺史,算半个忘年知己,有点像现在的“老校长”。这老哥听说状元回家,带着银子和一堆吃食就想上门搭把手。可陆贽愣是一口回绝,什么钱都不收,只留下一包茶叶——不是刚愎,真是从小受的教,收不得。刺史见状,啧啧称奇,俩人倒是因此结了深交。你看看人跟人的来往,真是讲气节的。

这一段,我自己都觉得别有味道。你说当年咱们邻居谁失业了,哪有谁送一盘茶叶就能做朋友?都讲究互帮互助,可这份硬骨气,在今天也少见。刺史带着这段故事到处念叨,等于给陆贽“做了免费广告”。但现实终归是现实,家里再清高,陆贽闲在家里几年,最多是啃个书本,没啥事干也会烦。

唐德宗登基后,为了补强队伍,琢磨派人去各地搜罗人才。路过陆贽家乡,刺史赶紧举荐,硬是把他推出来。在当地的一次接待宴上,那帮官员围着陆贽打转,没人敢拿“失业”的他开玩笑,这就是才气的分量吧。有意思的是,据说陆贽那天谈起治国怎么改进,说得头头是道,连在场的使者都忍不住鼓掌。于是消息很快传到京城,唐德宗站在窗前都乐了,因为早在太子读书时就听过陆贽的名头。过不足月,就把人请到京里,给了个翰林学士的职位儿。

陆贽这人做事不拖拉,说错话也不怕得罪人。有一回唐德宗要拿点钱“给大家发福利”,陆贽觉得这么做不妥,直接摆事实讲道理。有些事你不说,皇帝未必明白;他敢讲,皇帝愿听,就成了难得一撮“能说真话”的臣子。说白了,唐德宗也像普通人那样:遇到点子对的、敢负责的会格外信任。

不过,乱世无处不在。没过几年,安史之乱余波又翻了出来,叛军卷土重来,进京比逛庙还快,朝臣吓得七上八下。陆贽当时没当宰相,可他站在皇帝身边,硬是成了主心骨。出逃的路上,不只一次躲过追兵。有一回,眼看就要被堵上,他把皇帝藏好,自己带几名护卫做诱饵,把敌人引开,那场惊心动魄,真不是戏剧写出来的。皇帝在约定地点苦等,一度以为陆贽要完。但谁能想到,隔天陆贽带着人破门而入,皇帝老泪纵横。唐德宗豪气一把:“谁要找回他,千两黄金伺候!”这是君臣情谊的写照,大家心里都服气。

逃难归来后,局势慢慢稳了,陆贽陪着唐德宗重回京城。皇帝想立马把他拽去做宰相,可老陆还心里有杆秤。他说,前线的宰相还在打仗,时机不对。皇帝听了点头,只给他家批了一条特殊条款:能把老母亲接到京里照顾。陆贽孝顺,母亲岁数大了,没过几年走了,陆贽伤心得很,守孝三年。这期间,京里不少人说:“没了陆学士,朝堂少了主心骨。”守完孝,皇帝第一时间启用,把宰相的牌子正式给了他手里。

这三年,时间不长,变化却大。陆贽上任后,首先盯上了民生问题。唐朝老百姓苦徭役、重赋税,日子不好过。他主张减免杂税,缩短劳役,许多刚上任的县官都被他叫去问计。陆贽觉得自己一个脑袋想不全,干脆公开叫百姓提意见——这招要搁现在,就是“网络征集民意”那套。结果老百姓反响热烈,章程一改,贪官也少了许多。有些偷偷往他桌上塞钱的官员,被原样退回,连包装都没动。

这里岔一句,清廉做到这个地步,有时反而吃亏。陆贽别说私下收礼,有人哪怕送点地方特产,他都一律推辞。皇帝看在眼里,心里蹙眉。有回,他委托身边大臣带话:你太孤高了,多少收点,跟同事打个好关系,对推政策有好处嘛。可陆贽是啥脾气,动都不动心。他说小时候母亲教过,不图外财,做人要干干净净。

远了点,清官难当,真难。清得过头了,反成了所有人眼里的“异类”。许多小官,拿他没办法就开始背后捣鬼,造谣陷害。皇帝烦了,也只能象征性地把他贬到外地做小官。十年下来,陆贽没闲着,跟民间郎中学习医学,把全国的药方编了一套书,《陆氏集验方》,流传给后世不少老百姓。后来唐顺宗继位,第一封诏书就是想让陆贽回朝,可惜诏书还没送到,陆贽已经在异乡病逝。朝堂上一片哀声,谁都知道失去了一个好人。

你说陆贽,到底算不算为官的榜样?他一心只管百姓和朝廷,一分一毫都不混帐。可是这样的好人,反而不合群,被批出去做冷板凳。说到底,清官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咱们身边,其实也常见类似的小人物:清白过头,没人敢跟他混,好事最后都落在身后。不怪皇帝要劝他“贪点”,只怕这世道,有时候还真轮不到干净人做主角。你看看陆贽这一路,有悲有喜,到头来清廉还是孤独。你要问我,这样的清官是不是太稀有?我只能说——不够用,也不够招人羡慕,可每次提起来,总让人心里发酸。

来源:溪旁采野花一束

相关推荐